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鲁迅小说的两类言语体裁是对话与独白的体裁。鲁迅小说书写人物对话的话语修辞模式,常常是指物意义、人物性格和艺术规范三者统一的模式,并在这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话语修辞的积极功能,形成发散性的意义裂变,让话语所负载的内容通过语义的所指和话语中句子的各种连接发散出来,形成可资多方解读的所指和丰富的内容。鲁迅小说所书写的人物独白,不仅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情态各异,而且其话语修辞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2.
《八月之光》是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部涉及种族问题的长篇小说。小说大量使用了叙事话语的对话技巧,通过全景描摹的方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增强了作品的内在魅力。《八月之光》带有浓厚的复调小说色彩,在主人公的主体性、不确定性和文本结构的大型对话方面,体现了强烈的叙事话语的对话色彩,为现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迷人"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解读出这部复调小说悬念迭出的原因在于:主次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且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对话时,听者和说者由于"概念视野"的不同,对话语的意义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女主人公在次文本中的回忆性独白使故事本身产生了时空对话,干扰了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稳定性看法。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前期小说是以浪漫的、"自叙传"式的主观抒情形式为主要文体特征,这种叙述方式,让作家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融成了一体。作者以忧郁哀婉的笔调、典型的抒情方式以及鲜明的现代色彩,使自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与世界对话的艺术形式。郁达夫前期小说的个性化特征,是特定时代客观环境及作家在创作中主动探索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最新小说《叛逆自我》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一个小男孩和一位年轻女人之间,美丽而又痛心、离奇的逃亡故事,体现了人性的矛盾、善良、坚强和勇敢。本文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理论线索,结合对该小说中典型对话的分析,推导出隐含的会话含义,剖析了男主人公切和女主人公黛尔之间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他们曲折的情感历程,旨在从这一角度深化和诠释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小说中,叙事话语的多样性是一个突出的文本现象。具体而言,在其小说中,叙述者通常会与读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话,甚至跳出作品,对作品中的人与事乃至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进行评价,使得小说的叙事话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其叙事话语中既有叙述者与读者的对话,也有以大量补白形式出现的说明文字,还有作者的插入语交代其写作动机与构思过程,等等。汪曾祺小说中叙事话语的多样性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对话”与“共情”的重要方式,也赋予了小说文本极大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金色笔记》在文本结构上共时性并置话语场,在作者与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主人公获得清醒的自我意识,完成从分裂走向整合的过程.同时,多声部的文本形式和主题相互呼应,使作品本身也超越了被动的从属性质,成为主动参与人类活动的一种艺术建构形式.  相似文献   

8.
台湾作家张大春在小说中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说书体”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和美学特征,并将此融入其后现代写作实验中,在“传统”与“现代”中建立起一种相得益彰的文学话语空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这一创作风格的形成,也为探讨汉语言文学在与世界文学对话时,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诠释学者在诠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时,总是会涉及如何看待作者意图这一问题。诠释学界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巴赫金的看法与之有相近之处,同时又有巴赫金的独到之处。巴赫金始终认为,作品中总是存在或明或暗、可以揭示的作者意图,巴赫金主要是从小说话语中的多声性和对话性视角来深入诠释作品中的作者意图,这一点在复调小说理论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视为复调小说,认为这类小说不同于独白小说的一个根本之处就在于作家在实现自己的作者意图时,采用了一种与人物对话的表现方式,从而使复调小说的作者意图充满了对话性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新小说”观念,作为现代中国小说理论批评“逻辑起点”的重要构成内容,鲜明地体现着偏重小说社会功利性的现代理论诉求。其以“小说界革命”、“小说为国民之魂”、“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等为鲜明思想标志的“新小说”理论批评,使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在小说的价值观念、本体观念、类型观念、叙事观念乃至小说文论话语方式等方面发生从古典向现代的急遽转换,呈现出勿庸置疑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小说以心理分析著名 ,但其小说在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性、复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表现为人物与他者的暗辩、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小说结构的对位、人物的对立式组合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作家获取日本文学经验的自觉努力体现在小说创作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专注于异域"文学经验"的"革命"却付出了规避生存实感的沉重代价,于是,在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热烈场景之中,中国小说艺术本身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一文学史的重要事实提示我们应当重新估价生存"体验"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问题,学术界长期争论,众说纷纭。中国小说多源共生说对此问题的解释更加科学合理,将会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并会成为今后最有影响的中国小说起源说。此说认为,中国小说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源头和母体共同孕育而生。其一、神话传说是中国小说的最早源头;其二、寓言故事是中国小说的重要源头;其三、史传散文是中国小说的主要源头和母体。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小说在审美传承、审美倾向和审美表述上,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味。他常以宋元绘画的取景框来摄取现世人文景观,用中国山水画的远视方式来审视所感的自然山水。他不仅嗜好以青绿色彩精心营造小说意境,而且善于以水墨写意传人物之神、造山水之景,更擅长于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来经营小说结构,从而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新的样式——“组画式”小说。  相似文献   

16.
在书面语用和口语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语言结果,即产生不虞现象。语言表达中,轻声、重音、停顿、声调、谐音等语音因素,都可能是不虞现象之成因。  相似文献   

17.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嫉妒>的叙述结构的构建、叙述者的构成和叙述语式的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而揭示了这一小说的新奇之处.文中指出,<嫉妒>采用了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法构建整个作品,从而使文本产生独特的阅读效果;这部小说采用外视角为主、辅之于俯视视角的手法,使文本的叙述者别具一格;作品以竭力排除叙述中的人工因素和主观性词语的方法,构成非人格化的叙述语式,从而使文本留下众多的情感色彩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接受者参与创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由于四声所依方言不同其说有异,五音所依调式不同其说也有异,关于四声与五音之间的关系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在聘请播音主持专业人士读念汉语,使用现代乐器与录音设备并进行录音与测音进行实验的基础上,研究声调的调高、走向、行程及音乐术语的引入。结果表明:古人研究四声与五音关系是指四声末端音高用乐音表示的;汉语中所存在的调高、走向、行程与音乐中的调高及旋律走向存在相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王德威评价晚清小说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一说,近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考察其"现代性"理论和观照文学的方式,发现其中存有一种理解上的文化错位,也就是说,王德威在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化中的情感想象印记,事实上造成了对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双重误读.在这种情况下,较为有效的对话途径是,从文学语言这一角度,切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辨清晚清、"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