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高二旺 《南都学坛》2011,31(3):35-36
地方高校在宣传利用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宣传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联合高校编撰河南历史文化的专著、教材和普及读物,并配合高校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宣传。省内高校在涉及历史资源应用的旅游业等文化产业发展中,为项目的开发、论证、设计出谋划策,使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其现代价值。同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河南历史悠久、水资源丰富,形成了积淀厚重的各类水文化遗产。要以加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基础,融合地方水资源特点、文学艺术作品、地方风土民俗、名人文化、历史传说及历史事件等因素,加强河南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从而构成河南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促进人们对所居城市的认同,塑造和提升河南城市群的良好形象,扩大河南城市群的社会影响力和总体竞争力,并为进一步实现河南地域环境的循环改善以及河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以河南驻马店方言为例的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义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又以驻马店方言为例探讨了河南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知原因,认为河南方言的语义构建可以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4.
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对河南高校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分析了河南高校体育的现状,分析了河南高校体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契合度,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高校体育互动发展的路径,并从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为河南高校体育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原城市群是河南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现的重大举措,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文章从考古学视角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探讨了其历史文化内涵,以期为河南城市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清末河南封建教育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教育近代化改革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清末新政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序幕,河南教育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1901年到1919年不断兴起的带有民主进步色彩的教育改革运动,使陈腐落后的河南教育一度勃勃生机,促进了河南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河南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三个源头在河南,和黄帝故里(《归藏》易源头)可以合称为"易"的四大地望。"易学"是传统学术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和完善的几个高峰,都发生于河南。历史上,活跃在河南的学者对易学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离开河南,就没有"易学史"可言。要弘扬易学文化,河南积淀有历史文化的前提和优势,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8.
<正>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我国最早的农业生产区域,基于传统农业形成了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文化,而在唐宋等时期,河南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形成了具有河南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华夏文化、根亲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文化孕育了河南丰富的文化成果,河南这些文化深刻地影响到了河南传统社会结构,体现在社会民俗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9.
孔子虽生于山东尼山 ,却与河南结下许多不解之缘。他祖籍河南夏邑 ,多次还乡祭祖 ,到河南拜师求学 ,研习三代礼制文化。尤其是他周游河南境内列国 1 4年 ,广播儒家学说 ,对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河南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河南城镇化水平一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影响了河南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要深刻认识河南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并针对性地从制度创新、改革政策、科学规划、投资建设上下工夫,以加快河南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人物辈出。从《中国人名大词典·当代人物卷》中收集河南省历史人物的数据,运用资料统计法、对比分析法、文献法和GIS图形技术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历史人物数量、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论述分析,最后得出河南省历史人物时空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从时间来看,主要分布在隋唐宋朝,从空间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开封和洛阳两个市。对河南省历史人物的研究,有利于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促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兴起于河南的北宋杂剧,既是中国传统音乐由最具代表性的歌舞伎乐形式转向戏乐艺术形式的历史产物,又是中国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初级成熟形态。散见于河南各地的大量北宋杂剧雕砖,珍存了这一艺术样式极具典型意义的图像遗迹,为认识和研究北宋杂剧的兴盛与传播、北宋杂剧表演形态与结构以及北宋杂剧的艺术特征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3.
越调,因三国历史剧的影响而被列入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申凤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纳了京剧、豫剧等其他剧种的精髓和艺术表现手段,将新的理念、新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注入三国历史剧的创作与排演中。她把饰演三国剧作为对历史精神的解读,作为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人格的体验与表达,在塑造历史人物、抒发人文情怀、阐释历史精神、揭示历史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创造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河南民族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尤其是体育旅游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及经济地位,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予以大力发掘和广泛传承。  相似文献   

15.
国民革命时期的河南农民运动以其较早的开展和迅猛的发展姿态居于同时期北方农民运动之首。是基于复杂激烈的社会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引导下,农民奋起参与的一场革命运动。其中,红枪会组织和农民协会的关系,直奉等各系军阀的角逐,北伐军与奉系军阀的战斗,造就了河南农民运动不同于其他省份的极其复杂性。发现河南农民运动的兴起至失败的历史因素,对河南农民运动以及河南农民运动的得与失获得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围剿"和党内"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迫使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开始长征。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调动了敌人"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的部分兵力,并在经济上、政治上配合了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但也对根据地的组织、思想建设以及军事斗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鄂豫皖根据地克服因红二十五军撤离而带来的种种困难最终得以保存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文献关于帝舜故里的记载分歧井不大,只是由于对古地名的解释不同,才产生了分歧。以濮阳独 有的地名负夏(瑕丘)为坐标,可确定帝舜故里在溪阳。根据舜为东夷人、冀州人的记载,可排除舜故里在 山西、江南的可能性。至于帝舜故里的山东鄄城、河南范县(濮州)说,乃是历代区域变化产生的误解,实 际帝舜故里姚墟、负夏及历山、雷泽、河滨均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域之内。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中原大地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孕育了河南新诗的发展.一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良知的诗人承袭中原大地悠久的诗歌传统和"五四"新诗的熏陶,唱出了河南诗歌的最强音,形成了一个以现实主义诗歌为主流,象征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风格流派并呈的繁荣局面.成为30年代中国新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新诗在30年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北朝隋唐时期 ,河洛于氏人才辈出 ,十分显赫。但有关史书对其记载时有出入。虽然有些史书将其记为代州或雍州及京兆等地人 ,但经过对史料及有关墓志、神道碑的研究认定 ,于氏始终为河南洛阳人 ,且对其它一些问题进行了订正或对史书有所补充 ,并据此列出于氏十八代世系表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如何发展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政府与学界多有建议和诸种良策,但是,对于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汲取"本省高教历史因素"的启示,以及此种汲取的具体途径,尚未见到有专题研究。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河南高等教育"本省化"措施作为切入点,分为五个方面,对如何汲取"历史因素"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汲取优秀的"河南精神"的合理因素,强化高等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全局意识;二、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中"本省化"的宝贵经验,推动当前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发展;三、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教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办学经验,多管齐下,在管理模式和经费筹集方面有所创新;四、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等教育科研、课程设置及时呼应本省需求的办学经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五、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贵经验,加强"通识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中原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