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目的是为公司股东,尤其为中小股东主持正义,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禁止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大股东及其关联人员滥用公司权利。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只有直接诉讼的规定,没有规定股东代表诉讼。在我国,有关股东能依法向公司提起的诉讼均是直接诉讼。任何股东,只要认为公司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如未能获得分配股息、无辜剥夺投票权等,都可依据现有的《公司法》、《民法通则》等法律向法院提出主张,要求停止侵害或赔偿损失等。然而,当公司发布虚假信息、大股东利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公司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构建我国的公司诉讼程序机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公司股东股权的重要内容,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中明文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这对于维护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司正常合理化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对于确保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更好的是“实践继受”而非“制度抄袭”,仍有待相关制度规定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内部控制与诉讼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新述  孟杰 《管理世界》2013,(11):155-165
近年来,大量诉讼对上市公司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并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合法经营的重要机制。然而,内部控制是否能够防范公司的诉讼风险,确保合规性这一内部控制基本目标的实现,有效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保障投资者利益,尚未有相关的理论分析与证据支持。本文以我国2008~2010年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涉诉次数和涉诉金额作为诉讼风险的替代测度,考察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公司诉讼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内部控制越有效,公司涉诉次数和涉诉金额越低,面临的诉讼风险越低;从内部控制各要素看,内部监督和内部环境建设对诉讼风险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诉讼事件进行分类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对担保纠纷、借款合同纠纷等导致的诉讼风险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相对于深市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司,沪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公司的涉诉风险更低。本文的研究为内部控制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通过从微观层面提供加强法律法规执行的执行机制和经验证据,拓展了法与金融,以及投资者保护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2005年的新公司法,初步确立了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为防止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利益的不正当侵害,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法律途径。然而,我国新公司法的股东派生诉讼在制度设计中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与国外许多先进的立法例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着重对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原告资格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现行的公司法和民事诉讼法框架内出现了难以合理确定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的困境。而公司是股东代表诉讼中真正的权利人,因此当股东提起代表诉讼后,公司可以申请参加诉讼。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来确立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为辅助人。  相似文献   

7.
完善股东诉讼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光 《管理科学》2000,13(3):59-62
建立现代划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而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将是国企改革所不可逾越的问题,通过股东诉讼制度的一般分析,以及对一些国家股东诉讼制度的对比研究,试对我国完善股东诉讼制度提出一些建议,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8.
公司盒僵局的司法救济应遵循穷尽自力救济、商事主体最大维持、限制股东诉讼解散公司、公司解散调解公告前置清算后置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9.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它的出现有利于保护公司、股东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人的损害,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行,以及维护经济秩序有序进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我国经过了逐步的探索,终于在新《公司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正式确立,本文将以我国的新《公司法》为例,对这一制度在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及促进公司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0.
法律、公司治理与公司丑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翼  马光 《管理世界》2005,(10):113-122,161
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丑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检验了被中国证监会、深交所和上交所公开实施处罚的上市公司,发现一些公司治理特征与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相关。这些特征包括公司控制人的类型,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董事长持股比例,以及领取报酬的监事比例。没有证据表明其他一些治理特征与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有关,包括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的数量,机构投资者持股,以及监事会的规模等。我们还发现,一个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与当地的信用和法制发展水平相关。一个地区的信用水平越高,当地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越小。另外,一个地区检察院立案的经济案件数越高,当地公司越有可能发生公司丑闻。而一省法院受理的经济诉讼案件的数量和当地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之间有非线性的关系。随着一省法院受理的经济诉讼数量的增加,当地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升高;但是当法院受理的经济诉讼案件数量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当地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做了概括性的规定,这一规定对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股东代表诉讼在具有法定代表权的股东资格问题、公司在诉讼中法律地位问题问题、诉讼费用的缴纳问题问题、法律后果的承担问题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公司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前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本文就由谁承担、怎么追究其责任、或者当其拒不承担赔偿责任时按怎样的方式提起诉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饶育蕾  胡徽 《管理评论》2003,15(4):51-55
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出发,揭示了公司法在公司治理基本制度、独立董事制度、股东诉讼与司法救济、董事长权力制衡、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上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为了完善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 ,保护公司或全体股东的利益而设置的。但仅实体法上赋予股东诉权 ,没有程序法上的配合 ,股东也难以实现诉权的行使。因此有必要在程序法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今年初,我与内蒙古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协议。协议中写明:“如一方违约,而双方协商未果,应向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上诉”。我按时、按质、按量将货送到公司后,公司却没有依约付清20万元货款。无奈,我只好依协议约定向我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责令公司付款,没想到却被告知不予受理,要我到数千里之外的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不是明确  相似文献   

16.
治理水平改善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沿着LLSV模型的研究思路、并在对其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建立恰当的博弈论模型分析证券法的立法导向和投资者诉讼对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改善的影响,并利用75个国家(地区)的相关数据样本对理论模型的主要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立法导向上应确立以投资者诉讼权利保障为核心的理念,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董事责任对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没有显著作用;对于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改善而言,法院审判活动的公正性至关重要,诉讼案件持续期限尽管有正向影响,但不具备统计上的显著性,而投资者支付的直接诉讼成本则对上市公司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启亮  李祎  张建平 《管理世界》2013,(11):144-154
本文从外部治理角度研究媒体负面报道对审计契约关系的治理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通过对2001~2009年主板A股上市公司的分析,本文发现:公司面临的媒体负面报道越多,公司和审计师之间的审计聘用关系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审计师变更;并且,在低诉讼风险环境下,媒体负面报道对审计师变更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只有在高诉讼风险环境下,媒体负面报道才会显著地影响审计师变更。进一步分析发现: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媒体负面报道、性质比较严重的媒体负面报道、权威、专业和大胆的媒体进行的负面报道会对审计师变更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只存在于高诉讼风险的环境下。此外,我们也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会使审计师提高审计收费,并且这种情况也只在高诉讼风险的环境下才存在。这表明,媒体负面报道只有在法律环境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才会对审计契约产生明显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初,我与内蒙古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协议。协议中写明:“如一方违约,而双方协商未果,应向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上诉”。我按时、按质、按量将货送到公司后,公司却没有依约付清20万元货款。无奈,我只好依协议约定向我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责令公司付款,没想到却被告知不予受理,要我到数千里之外的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不是明确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诉讼机制是根治上市公司对高管失踪信息披露文字游戏的事后处罚机制。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是根治文字游戏的事前预防机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微软和英特尔可谓是各自领域内的“巨无霸”,常被人们简称为wintel。很显然,二者都是反垄断诉讼关注的目标,但这两家公司的命运却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