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或简称为辞式、辞格。它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技巧所形成的凝固的形式,是修辞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彝族人民经过长期语言实践,所形成的辞式是丰富多采的。本文拟对其中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照、衬托等六种辞式进行初探。谬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比喻 (一)比喻的作用和分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比喻。 比喻里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说明道理,或用具体的事物喻抽象的事物,或以特殊的事物来比一般的事物,从而把平淡的事物说得鲜明生动,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具体的事物充满情趣,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果学生在写作当中注意运用比喻,就能增强文章的语言美,意趣美、体现创新能力,让读者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3.
比喻又叫譬喻或打比方,是语言中运用 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显著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简明的事理 来作比方,说明抽象的事物和深奥的道理。 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 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般说来,比喻和非比喻的句子是容易 分辨的,特别是明喻和暗喻,因为它们的本 体、喻体和比喻词语是明明白白地摆在字面 上的。例如:  相似文献   

4.
为了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把道理说得更明白、更透彻,举出另外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是英国文学著作中常用的比喻修辞格;其种类繁多;但寻根究底,都是通过抓住本体或本体事例与喻体或喻体事例之间的相似点,用或不用比喻词、采取一定的语言形式来构成不同的英语比喻修辞格。本文基于这一设想,从英国作家哈代的世界名著《还乡》中归纳出metaphor、simile、analogy、allusion、antonomasia 等五种比喻修辞格,并就它们的语言结构、定义特点、细微区别、修辞效果,汉语中的对应辞格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求与同好者互相商酌。  相似文献   

5.
“抽象式比喻”是一种既古老又全新的比喻形式,语言学界涉猎甚少。笔者对此略作探索,辩证出“抽象式比喻”与“虚喻”的不同,进而简要分析了此种比喻的抽象阶梯的三种不同情形和两种结构形式,并用实例证明了此比喻的存在理据。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不仅形貌、性状、动态等可以比喻,就是抽象的道理、复杂的关系、微妙的心情……也都能用比喻。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复杂的立论变得简明,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生疏的东西变得亲切。我们从毛泽东著作中可以读到许许多多这样的范例。从而也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是一位语言形象化的大师,他的精彩论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精神食粮,笔者仅在此采撷几则,与大家共飨。 对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毛泽东是这样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到自我批评时,毛泽东说:“我  相似文献   

7.
汉藏两种语言中的比喻是源远流长、运用广泛、形式多样的传统修辞手法之一。 汉语辞学界认为,比喻最早见于《论语》和《诗经》,且多半是用物比喻,主要用来描绘形象,或用具体的物来喻抽象的事理。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里先指出了本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一做人的哲理,然后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大车无辊,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作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  相似文献   

8.
形象语言是以具体形象作比喻,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或抽象的哲理,为人的思维提供一个有形、有色、有声的“映象”(image)。最常见的形象语言是成语、谚语、俗语或习语。一种语言的形象语言往往是它最为生动最有特色的部分,由于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象英语和汉语这样源远流长,表现力丰富的语言往往又具有共同的表现方式,主要都是利用形象来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其本质在于将熟悉或具体的认知域概念映射到陌生或抽象的认知域中,产生新的概念,借以把握陌生或抽象的事物。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考察了隐喻“语言即世界”在汉英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发现汉、英民族基于类似的生活体验,常常将语言视为空间、物质和人,将语言视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具体事物的隐喻尤其丰富,这些隐喻反映出汉英两个民族基本一致的语言认知观。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比喻都是语言修辞中一类最常用的辞格。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中日两大民族的文化交往有几千年的历史,日语又使用汉字,因此,两种语言中多种修辞手段是相互渗透的过程。在汉语中比喻的基本定义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而在日语中“比喻”又是如何定义的呢?他似通修辞法(譬喻)规范地讲,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近性,正是这一相近性为拙文提供了言论的基础。所以,认定义角度讲,汉语与日语比喻辞格是相近的。在汉语中,比喻的主要类型有:直喻、隐喻、借喻、提喻等;在日语中,主要有:直…  相似文献   

11.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是汉语中运用得极为广泛而且表达效果很好的一种修辞方式,它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从历史的角度看,比喻也是汉语中一种主要的传统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作品中,为增强艺术感染效果,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这种心理现象就叫“通感”或“移觉’。 通感,一般是“词语的移用”,即临时改变搭配关系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借助于事物间的相似点,转换一种形态,让人更易理解或印象更深。从这一点来讲可说是它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严格讲,比喻是展示喻体这种形态,而“通感”是同时展示两个形态,不分主从,而且两个形态的内涵发生了挪移,借助于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似点互为沟通。其实,通感是一种审美感觉的表达,它追求的不是形象感如何。而是一种对事物间特殊内在联系的贯通,并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具体说,“通感”这种现象渗透着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和联想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世界各种语言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记得一位著名作家曾将它称之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在文学作品中,如运用得当,比喻这一语言艺术,不仅仅具有普通的修辞作用,它往往还能够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特别在塑造形象方面,它比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有着更为方便和有利之处。比喻在对人与物的描绘上,也可达到形象入微的效果。作者往往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借助“隐喻”进行思维,常常用“空间”概念系统去认知与解释抽象事物,是因为语言中最常见的“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在起作用,这样便形成了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仅仅存在于人们意识思维中的各色“隐喻空间”。从认知的角度,借鉴当代隐喻理论,探讨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如何把抽象的概念放在“空间位置”与“空间里的物体”这两个领域里去构建各种“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15.
形象语言是以形象作比喻,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或抽象的哲理,为人的思维提供一个有形、有色、有声的“映象”。最常见的形象语言是成语、谚语、俗语或习语。一种语言的形象语言往往是它最为生动最有特色的部分,由于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象英语和汉语这样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把索绪尔语言学中“纵组合性”和“横组合性”原理运用到叙述语言的研究中,比较了汉语偏正式比喻叙述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从句式比喻叙述.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中同时存在的总分式叙述和递进式叙述。根据这些材料,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在叙述语言的炼铸过程中要防止“违反相邻性原则”等常见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般修辞书上提到比喻,总是从它的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原则(用具体的描写说明抽象的、用熟悉的形容生疏的等等)、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明晰)等方面来谈,很少有涉及比喻的幽默情调的。其实,比喻不仅仅  相似文献   

18.
语言未经使用时只是作为语言的素材总体而存在,是语言现象的代码,作家进行创作时已经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对语言所作的编码或超码。在编码和超码中,作家或是根据已有事物的名称,用现成的语汇进行“记录”、“刻写”、“描摹”;或是把两个已知的并列、对立、从属、递进的名称连接起来,赋予全新的意义;或是移植相关的术语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在编码或超码中,作家特别注意把内心深处的丰富、饱满而又氤氲的原生状态的东西形诸语言。与此同时,还注意从语言之外,从语言本身,且并不局限于语言以克服编码和超码过程中的言意矛盾。  相似文献   

1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行勉励青少年珍惜时间、立志学习的诗句,已经变成格言式的哲理在人民中流传。 这行纯属说教式的诗句为什么产生这样巨大的教育效果?盖因比喻艺术手法之妙用也。什么是比喻?刘勰云:“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比喻必须比以喻体事物,喻体事物必须确切恰当,这样才能说明道理、阐述有力。《长歌行》这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我们写作文时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