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是否存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直存在争议,人工智能(AI)发展早期通过基于规则的和大规模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自动科学发现存在局限,包括需要先验知识或者只能发现特定领域的经验规律.通过近期两个案例分析介绍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可以不需要先验知识就能发现科学概念甚至是简单的理论,但仍然存在训练数据的来源、观察和实验的选择、科学理论的构建以及因果建模等问题,需要结合科学哲学和哲学史做跨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科学哲学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判定密不可分.围绕二者内在的关联,文章从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发现模式、科学理论评价和科学发展模式四个在科学哲学争论中起核心作用并反复出现的问题切入,探讨科学哲学对西方心理学演进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反响.传统科学哲学为心理学的科学理性扫清了道路,现代科学哲学的人文理性将继续清扫心理学道路上的理论崎岖.  相似文献   

3.
我国科学方法教学的传统存在描述方式粗线条化以及教育内容的知识决定论倾向。科学方法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包括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科学方法教育的科学哲学基础是一种科学的结构观,其中布鲁纳和施瓦布有不同的观点。基于历史与哲学的视角,科学方法的特征被概括为主体性、客观性、试探性和历史性。科学方法教育发展的进路包括科学方法教学心理学的深入研究、科学方法课程内容的进阶研究、科学方法教学方式的逻辑研究、科学方法教育理论的系统研究、物理科学方法的科学教育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意识科学化是当代意识问题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潮。其研究现状突出表现为物理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生物学等不同的研究取向的同时并存。意识科学化哲学上的深层致因表现为一些科学家对哲学的偏见和一些唯物主义意识理论自身存在着局限性,意识科学化科学上的深层致因表现为当代意识科学的建制化、学科交叉化和技术化。这些深层致园在多学科范式、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解决意识理论的论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三次转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宏观审视和微观考察、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析了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所经历的三次转向,即社会-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和后现代的转向,从而具体揭示了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理论轨迹和基本倾向,指出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转向表明,西方科学哲学实现了从传统科学哲学到科学文化哲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代,依托西方科学哲学的传播和变革的思想环境,逐渐确立起以经验和分析为理论特征的哲学传统,可以称之为科学哲学传统。科学哲学传统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特定的思想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活动建构起来的,包括文本方面的研究和翻译,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文章讨论影响科学哲学传统建构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八十年代全国性的科学哲学讨论会,国内外科学哲学学术交流,《自然辩证法通讯》的学术导向和思想启蒙,“走向未来丛书”的科学理性启蒙。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变革和思想解放的环境下,科学哲学传统的确立标志着研究范式和思维方式转换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科技时代"科学活动方式的巨大转变,科学哲学主题也将由传统的"公理体系"的单理论静态研究和"范式转换"的多理论动态研究向大科学时代的"科学论题学"研究转变.当代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论题"的论证和解决过程,科学知识存在的重要形态之一是"论题目录"结构;科学论题学的核心内容是"论题"的多元论证理论.复兴被遗忘的古老"论题学"智慧,结合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科学论题学方法,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8.
长期倍受西方语言哲学家关注的意义理论在现代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科学兴起的当今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依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分期,语言意义理论也经历了由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哲学阶段的演变。近期,西方语言哲学更是以蒯因的现代经验主义、乔姆斯基的意义内在论、戴维森的真理论意义理论和韩礼德的意义进化理论等为代表,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9.
从思辨哲学的人性理论到人性研究的实证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传统的思辨哲学的人性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考察,指出思辨哲学的人性理论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缺陷1、人与动物界的严格划界,轻视人的生物学天性及其作用.2、本质论的观点.3、直觉与思辨的方法.4、个体性、主观性、片面性和排它性.这四个缺陷长期以来阻碍了哲学在人性研究上的深入和发展.继而指出,19世纪后期以来的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生物学等各门实证科学在人性研究上已有许多重大突破,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新的哲学的人性研究必须改变传统的研究方法,深入到这些实证科学中去了解它们提供的实证资料和研究成果,才能对人性问题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0.
百年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相联系的角度 ,重点考察了 2 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四个主要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科学发现的模式 ,科学理论的评价 ,科学发展的模式等。考察结果表明 ,只有深刻地把握 2 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 ,才能真正理解西方科学哲学的嬗变 ,展望 2 1世纪科学哲学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1.
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科学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现正进入了一个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的新阶段,其中一个趋势是对认知的研究进行更为抽象的哲学概括,建立心智哲学。20世纪的第一哲学是语言哲学,21世纪的第一哲学则是心智哲学。心智哲学不再将语言活动看做哲学直接面对的研究对象,而是把语言活动看做心智活动的反映,心智活动才是心智哲学研究的对象。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支撑学科之一,它具有如下的潜能:既能为认知以外的语言理论做出贡献,又能为语言以外的认知理论做出贡献。在坚持认知语言学首先是语言学的前提下,紧跟认知科学理论范式的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有意识地自觉地使认知语言学部分地承担起为语言以外的认知理论和心智研究做出贡献,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可能的一种趋势,并可能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创新的内在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科学问题的哲学研究属于科学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把问题视为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传统的科学哲学不太重视关于科学问题本身的研究.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科学哲学对“问题”避而不谈,相反,在一些著名科学哲学家的理论论述中,常常牵涉对问题的讨论.杜威、波普尔、劳丹、库恩、拉卡托斯等哲学家关于“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其著作中,国内学者对“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形成一些特色.对“问题”理论进行梳理和述评,展望未来的“问题”理论研究走向,对探索科学哲学理论的新发展,促进“问题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关键是把握作为两条道路转折点的“最贴近的规定”.由分形理论可知,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具有普遍性.近代以降,科学的发展在整体上经历了两条道路.“两条道路”本身具有反身性.科学哲学及其与科学关系,目前所呈现出的纷争的缘由之一,在于没有区分行进于两条道路上的科学,没有觉察到科学哲学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两条道路.在第二条道路的科学和科学哲学发散的基础上,“新科学”——新的收敛正在酝酿、萌芽.中国科技哲学界在厘清自身定位的基础上面临两大挑战和机遇:其一,发展中国的“地方性”科学哲学;其二,关注并参与“新科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对于“人类如何学习”问题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步发现了传统教学设计的“目标模式”在认识论上的不足。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和环境是相互建构的整体,而不是相分离的实体。  相似文献   

15.
模块性理论为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从乔姆斯基提出模块性理论到福多的心理模块性,模块性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模块论者把心理和图灵机进行类比,认为心理本质上是符号操纵装置,认知运算是依据句法结构进行的。通过与图灵机原理进行类比,对句法加工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句法加工是模块性的。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受到计算机认知学与教育学发展的制约,存在着诸多不足。而通过将当今的一项热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互动与智能化。  相似文献   

17.
非线性系统理论是自然科学当代发展产生的一项重要思想成果。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的崭新方法,亦对建立在传统科学理论基础上的质量辩证法提出了某种挑战和有益的补正。文章对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作为拓展哲学与科学的对话,从自然科学汲取哲学思想的元素,丰富哲学自身的语义,以此活跃辩证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工程哲学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有别于传统科学技术哲学的新领域。文章结合机电工程教育实践,论述了工程哲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理念和进展,分析了工程哲学对工程教育的价值意蕴,并提出了将工程哲学思想引入到工程教育中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认知科学对现代哲学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西方哲学是以纯粹理性为基石的主体哲学 ,被当作人的本质特性的理性是脱离身体的或与身体无关的。 2 0世纪后期的科学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反叛 ,特别是它的译不准论题和观察依赖理论的论题 ,与普遍理性和方法的观念是尖锐对立的 ,并导致了知识相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1 97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的发现表明 ,理性和心灵是涉身的 ,取决于身体的结构和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人体的神经结构和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决定了人必须以指称个体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因此与译不准论题相反对 ;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主要是由人的神经决定的 ,而不是由理论概念决定的 ,因此与观察依赖理论的论题相反对。因此 ,现代认知科学既是对传统的理性哲学的挑战 ,也是对当代相对主义哲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哲学党性概念最早由列宁提出,其内涵被概括为哲学党派间的斗争性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艾思奇哲学党性思想既吸收、继承了列宁哲学党性思想的精华,即哲学上是有党派的,且党派间是有斗争的,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且创造性地将哲学党性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阐述哲学党性与阶级性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革命性地提出哲学中一定派别倾向的贯彻是它所属的那个阶级政策的哲学表现等重要新观点。这对深入把握和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助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有着一定的历史和革命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