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圈约占其GDP(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而我国仅占30%左右。经济圈在我国方兴未艾,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已显示出勃勃生机。环渤海经济圈至今未形成统一的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化水平低,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要振兴环渤海经济圈,发挥与其地位相称的作用,就应该在市场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重点发挥首都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地区三大支点的作用,推进渤海南北两翼,形成点轴发展格局,并根据区域优势,确定合理发展模式,带动整个区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东方历史上,西太平洋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二战后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西太平洋地区成为当前世界最有发展潜力与发展前途的地区,构成新经济圈的诸种条件已经成熟。在西太平洋经济―文化圈形成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与中华协作将发挥巨大作用。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不断对学术研究提出新问题,在更深的层次上对西太平洋经济圈形成的动因、条件与途径等进行研究,做出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筹划与预测,已是一项不得不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孙克勇 《社科纵横》2010,25(4):53-54
"兰白都市经济圈"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就甘肃而言,由于经济的落后,实施这一战略必然困难重重。虽然目前国家区域经济战略规划中有"关中-天水经济区",但若使"兰白经济圈"上升为国家级区域经济战略,不仅对甘肃,而且对整个西北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首都经济圈综合功能区划是优化配置区域空间资源、合理组织区域空间结构方案的基础。本文在研究首都经济圈区域综合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界定首都经济圈空间范围,构建首都经济圈综合功能区划目标及原则,建立首都经济圈综合功能区划研究框架,分析首都经济圈土地利用特征、水资源空间分异特征、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异特征、产业结构分异特征及基础设施支撑度分异特征,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首都经济圈综合功能区划,确定未来首都经济圈各功能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为未来首都经济圈空间结构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廖杨  尹青林  匡梦叶 《创新》2015,(5):54-57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闽台港澳粤桂琼所在的华南经济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华南经济圈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面临诸如争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心结"、GDP政绩考核"现实情结"、各经济区整合难度大、经济圈外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困难等挑战。为此,应去除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历史"心结",摒弃地方政府追求经济GDP和政绩考核的现实"情结",在区域经济整合的基础上实施"全国一盘棋"战略,超越华人华侨的狭隘商圈并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其他民族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论“首都经济圈”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都经济圈"战略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等国际知名"首都圈"发展战略,分析"首都经济圈"建设对于北京和周边区域及我国发展的战略意义,明确"首都经济圈"范围界定的原则、具体范围、圈层划分及各个城市的职能分工,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应以保障首都功能实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和统领,抓住四大战略重点,即明确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梁小萌 《探求》2010,(6):16-19
产业一体化对合作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培育和产业存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到合作区内产业能否更有效率地发展。本文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为基础,对广佛肇经济圈产业合作与产业转移进行探讨,提出推进广佛肇经济圈产业一体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广佛肇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布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起超 《探求》2011,(1):9-13,38
本文对广佛肇经济圈区域经济战略布局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广佛肇经济圈的区域经济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提出构建“三区一带”的区域经济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京沪扩散效应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北京和上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力上,北京弱于上海,这既有两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城市定位的原因,又有两城市所在经济圈周边环境的原因。尽管如此,北京对京津冀经济圈的带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上海的发展也必须扎根于长三角这片土壤中;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中心城市,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和统筹。  相似文献   

10.
李三虎 《探求》2011,(1):14-18
广佛肇经济圈合作发展程度取决于产业协作深度,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成为三地未来区域合作新亮点。要利用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这一契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作为提升广佛肇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广佛肇三地要坚持错位发展,提高整体性区域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在新能源、环保节能、新材料、新医药、农业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价值链。  相似文献   

11.
吕艳 《学术交流》2002,(2):41-43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应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在保持意识形态上的独立,在强化国家主权意识的同时,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2.
薛绍斌 《学术交流》2003,1(1):52-55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其主要表现是生产活动全球化、国际贸易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世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等方面。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双重作用 ,利弊同在。世界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立新 《学术交流》2002,2(6):38-42
尽管经济发达国家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不可能是“资本主义化”、“美国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经济市场化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是多样化的 ,社会主义国家加入这一进程的目的是利用市场经济 ,为本国经济发展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而不是就范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将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而复苏,我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外部需求不足、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将带来一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经济的信心,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创新驱动,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实施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第三产业贡献率、调整外向型经济结构、推进绿色增长、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5.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1995—2007年黑龙江对俄贸易及GDP的年度经济数据,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对俄贸易在黑龙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经济增长中,对俄贸易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进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理论经济学60年的重大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6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中国经过60年的发展,国家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全世界公认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以来 ,随着冷战的结束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跨国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 ,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不仅对各国及各国间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和深远的 ,而且不断地冲击着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对全球经济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一面。为了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关系秩序 ,就应不断完善国际经济法体系。国际经济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必将会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一个更好的法律环境 ,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8.
张立群 《阅江学刊》2012,4(5):5-13,81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转型”形势。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是稳增长,即努力寻求一个扩张政策和收紧政策之间的平衡点,尽早结束经济回调的过程。在复杂的形势下,国家正在进行稳增长政策的预调微调,整个经济增长止跌趋稳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未来,我国要更多地着眼于经济转型,通过贯彻破产制度和理顺市场定价机制、加强债务管理、风险防范等制度调整和政策改革来加快经济转型,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界历来把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主要界定为诉求“特殊与差别待遇”之举。然而,晚近新兴国家不断崛起,与发达国家间经济实力差距趋于缩小。于是,中国等新兴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主张“平等与无差别待遇”。此等新路径的开辟,可能意味着正在推动继20世纪80年代初之后一度潮落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将再掀高潮。有鉴于此,学界在继续研究传统路径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此等新路径的开辟对和平发展之中国的意义,从而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参与重构更加公正之国际经济秩序斗争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20.
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义利观的转换来实现利益原则的合法化,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义高于利是正统看法,不过仍然重视公利,认为其高于私利。于是,在晚清国家生存竞争过程中,追求国家富强这一公利成为中国思想界新的"义",从而经由"公利"的过渡,完成了义利观的转换,实现了利益原则的合法化。作为追求"公利"的手段,公有制也因此获得在中国兴起的心理支持。而公有制之所以被视为追求国富的手段,是因为它在此时受到了三种经济思潮的综合影响:国家掌握财富的传统经济思想、动员储蓄与实现快速工业化的现代经济学思想、消灭私有制以超越现代化弊病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三种思潮的合流,成为支持公有制兴起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