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道中国     
<正>何谓"道"?古代先贤对"道"有不同的解释。《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道是自然、万物的本原。《韩非子·解老》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万物之所以生的总原理,是宇宙、自然、人生之理、之法则、之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道德经》中 ,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了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成为中华文化的奇丽瑰宝。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一分为三的哲学内涵 ;“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 ;“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 ;求“道”的一分为三的过程 ;并以此讨论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解决的方式 ;还讨论了黑格尔对老子一分为三哲学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气,开始是作为哲学概念出现的,在《老子》书中有“抟气至柔”和“冲气以为和”。老子在谈到气和道的关系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得一以生。”这里所说的“一”,买质是指“气”。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气的概念引进了精神活动的范围,创立了“虚静说”。“无听之以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是部涉及面广的哲学论著,在诸多方面中,一条贯彻始终的思想宗旨是“道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定位生存哲学,并阐述在理解原文原意基础上的意义延伸。(一)道是万物的本质和根源,为世界的存在寻找根基。(二)道是认识的界线,“为学”不同于“为道”,限定认识不等于“弃智”,说明“为学”是什么。(三)“为道”其根源在于“道”的存在,根源之“道”。其重要作用在于对“为道”的信仰范导。(四)“德”是重要的道德范畴,存在的根据是“道”的显现。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它所蕴含的近代思维方式的因子。  相似文献   

5.
《宋史·儒林传·朱震传》载:“陈传以《先天图》传(种)钟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领程颐。”(《宋史》见于《二十五史》)《太极图》推演宇宙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而这个推演图式的思维方法就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思维翻版。此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设定“太极”这个本体范畴时,从表象上看也是推衍《易经》,而实际上是在思维的方法论上承继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因为,《易经》从先秦历经魏晋走向宋代,已经是经学玄…  相似文献   

6.
一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也是德治的基源 ,以德治国 ,中国特色 !《易经》“乾卦”《文言》云 :“群子进德修业。”《资治通鉴》亦言 :“才者 ,德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都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仁德思想。《管子》言 :“德者 ,道之舍。”又认为具体事物是从“道”得来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 ,把德作为哲学术语 ,使德成为“道”的依据和归宿。《道德经》更认为“道生万物”、祸福相倚 ,宣扬尊母崇柔、自然无为。于是有了山之德、水之德等等 ,道德文章 ,千古流芳。《左传》强调“仁政”就是“德不失民”、“务德而安民”的“德政” ,是为以德…  相似文献   

7.
《重新发现老子》一书 ,是作者对《道德经》原文深意的发现而提出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新见解 ,本文概之。其中 ,对道、德、道常 (朴 )、道、道冲、道隐、孔德以及无、玄、啬、绝圣、绝学等在《道德经》中的真正含意进行了逻辑自圆的认定。真正论证了老子道德的自圆性 ,说明了人类全部文化所阐明的自然与老子观念相容 ,说明老子关于人为如何合乎天然的论述反映了“东方事务学”的风骨。从而拂去三千年来加在老子身上的尘污 ,第一次明晰、完整地再现老子思想的光辉。特别是 ,本文将事物的终极原理归结为“善贷善成”而与大易原理一致 ,以概括最小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8.
和印     
<正>图形总体为一个正红的中国印,强调一切当代印刷的根源均传承自中国古老的印章文化。"和"字分拆为右为一,左上为二,左下为三。是《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方哲学。意为"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亦是印刷术发展史的极简表达。  相似文献   

9.
教育哲学即“哲学地思考”教育。“哲学的思考”包括哲学话语、哲学框架以及哲学思维等三种存在形态,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更富有现实意义。哲学思维至少包括“一分为二”的辩证逻辑、“刨根究底”的反思逻辑以及“正己守道”的规范逻辑等三个层面。教育哲学之于幼儿园教师的意义就在于从哲学、方法论层面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指引。其中,辩证逻辑指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活动;反思逻辑引领幼儿园教师的自主发展;规范逻辑调剂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生活。基于此,从教育哲学视角出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构路径如下:朝向事物本身,辩证地看待保教活动;反思自我成长,增强专业发展自主性;为教育而活着,寻觅教育生活中趣味。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的德论以道家思想为基调,体现了综合百家的特色。在哲学层面上,德为形上之道的分化与展现,是包括人与社会在内的宇宙万物生成运作的根据和基本规律;在政治层面上,以道德为治国之本,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同时融入改造了法家的法势思想和儒家的仁义德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