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屡拆屡建,屡建屡拆。人们曾经这样来概括温州城市的“棚屋现象”。棚屋的存在,给城市形象带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今,当创建文明城市的考评日益逼近之际,棚屋问题也就更为突出,更为人操心,也更为人关注。拆,是必然的,在数万平方米的棚屋灰飞烟灭之后,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的管理之策,才是人们真正的期盼。  相似文献   

2.
石上 《社区》2008,(15):39-39
第一,吞食“垃圾”。垃圾食品,见仁见智。不过,确实有不少食品热量高,营养价值却不敢恭维。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去年美国有40万人要自杀,特点几乎相同,要自杀的人基本只吃垃圾食品。如今心脏病成了头号“杀手”,而一部分病人患上此病是与遗传基因有关。致病遗传基因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也应该归罪于每天吃的高脂肪、高糖等垃圾食品。  相似文献   

3.
偶像     
山羊是动物界的贫民,它善良而单纯。虽然地位低微,但是它有自己的追求。它把寻找偶像当成了生活的动力和希望。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治理过程,而“垃圾分类难以实施”是其实践困境.“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对象不清、公共行动规则和私人生活逻辑的治理机制断裂以及国家行动者和社会参与主体的治理关系不对等,构成生活垃圾分类实践困境的三种内在张力和“症结”所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困境的解决之道是:明晰垃圾分类治理对象及其关系,达成公共行动规则与私人生活逻辑的治理机制链接,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5.
农村垃圾问题的凸现是与小农社会化过程结伴而行的。随着小农社会化的加深,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改变成为农村垃圾问题产生和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要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必须注重对农村和农民的研究,必须及时解决小农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防陷入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外地到都市谋生,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在都市的各行各业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工作内容和市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而本身却游离于这个城市之外,无暇欣赏都市的繁华。人们把他们称为“城市边缘人”。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城市边缘人员已是一个相当大的人群。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有9400万以上,他们中至少有3000万以上的人处在边缘地位:而超过4000万的失地失业农民中,有不少于1000万人属于边缘人的范畴。专家指出。让“城市边缘人”不再边缘化,是有关政策、城市管理、社会生活已经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进口”和“出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个最基本方面。在整个环保业中,以清除城市垃圾的工作最为艰巨,各国环保工作者是首先从清除垃圾开始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方面的任务也将日益繁重。“清除垃圾如同供应商品一样同等重要”,这已成为德国举国上下的共识,而垃圾清除业则被德国人称为“没有衰退的行业”。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垃圾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城市垃圾中,生活垃圾所占比重大、与民众联系密切且处理阻力大,对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战略设计已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作为我国重要中心城市的广州,也正面临形势严峻的"垃圾围城"之困,自2012年开启新一轮城市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以来,在有创新、有收获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为进一步深化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广州应准确把脉顶层制度难"落地"、流程运行难系统、民众习惯难转变等现实症结,科学设计生活垃圾的多元共治路径,实现挑战与机遇的对接,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树立标杆,助推开创城市垃圾治理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活垃圾是人类生活的副产物,其特点是产量大、成份复杂、兼有危害性与可用性。垃圾经“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后,不仅可以防止环境污染,还可把废物转变成资源。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以水体、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为主,对于固体废渣、特别是城市生活垃圾的研究与处理,尚处于萌芽阶段,是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0.
"棚户"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处于城市社会中的底层,并栖息于条件恶劣的棚屋之下。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不久,就把解决棚屋问题提上了市政建设的议事日程,并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整治。棚屋的治理与改造,反映了市政当局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理念和思路,客观上虽解决了部分棚户住所问题,但在棚屋拆迁过程中还是引起了矛盾和冲突。棚屋整治的成败得失对于城市安居工程建设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消费管理思想以“黜奢崇俭”为主题,但是《管子》中“奢俭并重”的消费管理思想却独树一帜。强调二者是同时并存,互为补充的。其消费管理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指出了奢与俭是辩证统一的、奢侈和节俭是具体而有条件的,并据以提出了“适度”消费观。《管子》的重要意义在于:《管子》中关于扩大社会消费需要,是刺激生产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举措;提倡有产者的高消费和奢侈生活,这样可以扩大劳动者就业,解决贫民的生活问题;提倡和鼓励人民消费,是调动人民劳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等思想观点,对今天我们建立新形势下的现代消费管理思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谢芳 《社区》2001,(Z2)
美国称得上是一个垃圾大国,仅纽约市每年产出的垃圾就有2400万吨,其中有一半是居民的生活垃圾。每一个纽约人平均每天产出垃圾5磅(约2.25公斤),这个数字恰好是日本、瑞典、德国、西班牙、瑞士和挪威居民每天丢弃垃圾的两倍。可以说,垃圾回收和处理是纽约市政部门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但是,即使在这个产出垃圾最多的城市,它的大多数社区的环境也还是比较干净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之间对于环保达成了一定共识。具体地说、第一,政府制定了“严刑峻法”,规定每一个社区居民、企业必须遵守环境保护法、垃圾回收法,违者重罚。第二,社区居民将参与  相似文献   

13.
举世公认,我国改革开放30年创造了中国和全人类发展进步史上的奇迹、“神话”,社会财富就像江海潮涨般涌现,数亿不能温饱的贫民转瞬间竟实现了几千年的“小康”梦想,城乡面貌如同魔幻般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我们南通市的发展进步则更为令人惊叹,弹指一挥间,这座原来仅有不到20万人口的默默无闻的小城大镇,竟然变为在全国、全球排得上号的明星城市,连不少土生土长的南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已是破解“垃圾围城”和提升城市社会文明的重要举措,对垃圾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武汉市近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探索调查发现,尽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已进入强制分类时代,但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仍然存在体系运行不畅通、强制政策难以有效落地以及社区居民行动意识匮乏等实践困境。因此,完善垃圾分类运行体系,逐步推进源头垃圾分类;细化垃圾分类政策内容,丰富垃圾分类管理手段;发挥社会文明引领作用,提高居民自愿分类动力;真正构建科学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饥饿的女儿》与《好儿女花》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中,虹影主要是从叙述历史、空间叙事与女性叙事的角度展开对重庆 形象的文学性建构。首先,虹影在历史维度上主要书写了重庆南岸饥饿的大饥荒年代与苦难的文革年代;其次,虹影将写作视 阈限定在重庆南岸,并率先奠定一种“幽暗”的叙述氛围;最后,虹影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塑造出了一批在绝望中挣扎、逃离 幽暗的女性形象。虹影基于其“主观经验感受的生活”,构造出一种独特的贫民窟城市形象和独特的贫穷市民形象,这使得虹 影在重庆文学史上刻画出一种独特而个性化的重庆形象——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城市贫民如何直面“幽暗”,追逐“光亮”。  相似文献   

16.
在指出科学分类是垃圾资源化利用首要前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自身的变化规律、处理技术要求和居民的可接受程度,指出应将垃圾干湿分类收集,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的构想,即设立干垃圾、湿垃圾和有害垃圾三个子系统和相应的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17.
韩玉玲 《社区》2011,(21):4-4
近日,国务院批转了住建部等16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意见提出,我国将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垃圾处理费。  相似文献   

18.
易明 《北京纪事》2010,(1):14-15
生活垃圾无法处理的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人类,特别是当今中国。在过去贫困的年代,每家每户除了炉渣煤灰以外,每天要处理的垃圾少得可怜。那时候吃的用的不像现在这样过度包装,也没有那么多的瓶瓶罐罐。据媒体报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有200多万吨,而现在日产垃圾1.84万吨,更为头痛的是不可持续的处理方式。从过去的露天堆放,到后来的填埋、焚烧,都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是城市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生活垃圾的处理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系统结构、子系统进行了分析 ,并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有人将农民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称之为希望田野上的“四季歌”;有人将教师备课、授课、辅导、育人称之为园丁“四季歌”;也有人将环卫工人日复一日清扫路面、运送垃圾、培育盆景、修剪花木称之为美化城市的“四季歌”。而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副镇长、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主任、镇司法所所长刘平林,一年四季致力于化解矛盾、平息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唱响了一曲老区和谐平安的“四季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