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有限责任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只是丧失经营资格.有限责任公司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注销登记前仍具有法人人格,能够成为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公司股东如果在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后不履行清算义务,就应对公司的债权人在注册资金范围内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司法》第192条规定了强制解散情形下的公司清算组织规则。但该条仅规定了公司被责令关闭的强制解散原因,未能涵盖实践中公司存在的多种强制解散原因,而该条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清算的规定,排除了强制解散情形下公司自行组织清算及法院对公司清算的监督,不利于清算的及时进行和保护债权人,应予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在公司的解散和清算实践中,我国公司法的缺陷导致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或有限责任原则,导致很多人误认为公司人格消灭于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时,致使侵害债权人合法权益的现象非常普遍。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不仅要从公司解散与清算的具体制度层面着眼,更要从价值哲学的层面对其法理基础与制度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只有在充分了解该法律制度的设立目的与价值目标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在公司的解散和清算实践中,我国公司法的缺陷导致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或有限责任原则,导致很多人误认为公司人格消灭于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时,致使侵害债权人合法权益的现象非常普遍。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不仅要从公司解散与清算的具体制度层面着眼,更要从价值哲学的层面对其法理基础与制度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只有在充分了解该法律制度的设立目的与价值目标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违法的公司实施的行政处罚,但工商部门和司法部门对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法律效力却认识不一。实践中,一些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公司以法人资格终止为由,拒绝履行对于债权人和股东的义务,影响了诚信社会的建立。因此,应该深入研究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相关法律问题,我国现行公司立法应尽快统一。  相似文献   

6.
公司被吊销后股东清算责任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限责任公司被吊销工农业执照后未进行清算,股东对公司存续期间产生的债务是否应当承担,以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此无明文规定,不同法院,甚至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之间存在不同的处理办法,通过对同有处理办法的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公司被吊销后,股东是否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取决于股东是否对公司进行了清算,如果进行了清算,则股东无须承担责任;否则,股东则应当承担按份的债务清偿责任。  相似文献   

7.
公司清算制度是规范公司退出市场的重要法律制度,但我国现行《公司法》中公司清算的许多制度都不完善,清算人产生方式就是其中之一。基于公司的法人性和清算阶段公司行为能力的限缩性,公司清算活动应由清算人实施。清算人的确定是清算程序顺利开展,确保债权人和股东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我国现行公司立法和司法实践不依公司解散方式的不同而统一清算人产生方式的规定存在缺陷,应结合我国实际完善清算人产生方式。  相似文献   

8.
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司债权人权益保护问题是各国公司法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有限责任制度之确立意味着公司债权人不能对公司股东的个人财产提出请求.我国公司法规定了三种保护公司债权人权益的方式.然而.由于我国公司法存在着许多缺陷,公司法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方式所应起的作用受到影响和削弱.为更好地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强化公司债权人在公司法中的地位,我国公司法应适应两大法系国家公司法的国际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扬弃不利于公司债权人权益保护的规定,确定某些有利于公司债权人的原则,以完善我国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法律规范应当是能够通过增加违法成本和降低守法成本来调整市场主体的利益结构,从而引导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做出遵循法律规范的选择。通过法经济学的视角,从成本收益和信息两个方面,对规范被吊销营业执照后不进行清算注销公司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并从简化清算程序、强化责任承担机制以及提高信息透明度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修正公司解散清算相关制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公司清算是公司法人资格终止的必经程序,也是<公司法>中重要的公司制度之一,我国新修改的<公司法>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清算制度.<公司法>应增加公司强制清算制度.公司强制清算是指公司在被解散以后,由于清算主体在合理期限内故意不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或者在清算过程中屡屡违反法律规定,违法清算,损害公司、公司债权人或相关利益者的权利,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及相关利益者的申请,依法负责清理公司的债权债务事务,从而终结公司主体资格的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11.
现行《公司法》第16条关于公司对外担保的规定颇具争议.从民商事领域最基本的原则——意思自治的角度看,不能简单地以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来主张担保合同无效,法律并未给担保债权人附加形式审查义务,公司自身债权人虽有一定风险但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保护;16条更侧重规范公司内部决议的形成,因而公司法定代表人违反程序订立的担保合同并不必然无效,违反16条所带来的后果更多的是追究违章董事对于公司在组织法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公司资本制度之所以未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皆因在“实体规则程序化”背景下,验资制度、公司与股东人格分离制度和会计制度得不到有效遵循所致。那种认为法定资本制抬高了公司的设立门槛、增加了公司设立成本的观点,实质上是一个伪命题。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出路在于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制度和验资制度,为法定资本制功能的正常发挥铺平道路。只有将来社会信用机制以及保障债权人合法利益的其他制度健全的情况下,才可以实施比较灵活的折衷授权资本制度或者授权资本制度。  相似文献   

13.
论公司注销后股东对债权人的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设立的公司的债务,一般情况下由公司独立承担,与股东无关,但也有例外的情况。股东在公司设立、经营过程中、甚至注销后都有可能要对公司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文章着重研究股东在公司注销后需对公司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各种情形,以及股东承担民事责任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公司控制权的判断标准实质上有主体判断标准和客体判断标准之分。主体判断标准是指公司控制权归属于股东、管理层、债权人等主体。客体判断标准是指通过是否拥有行使公司控制权的基础性权利———表决权,来判断公司控制权的归属,而无需考虑行使表决权的主体是谁。对于公司控制权归属的判断标准应由主体判断标准向客体判断标准转变,因此,表决权也就成为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核心。在以表决权为核心的控制权争夺过程中,通过对表决权行使方式的完善,继而规范公司控制权的争夺行为,为控制权争夺的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外公司法大多规定董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而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我国公司法也应明确作出该种规定.该种责任应是一种法定特别责任,具有法定连带和法定加重的特点.其责任构成要件应包含董事执行职务时主观上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以及与债权人损害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失灵与衡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司合同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公司合同链的不完备性及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特性,指出了传统的民法与普通法不能对公司债权人利益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论述和阐述了为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应通过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在特定情况下破除公司"面纱"可以缝合民法与普通法对公司债权人保护所造成的漏洞;并得出,借助于原则性规定及列举式的规制将会有效地梳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将会对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股权作为股东的一项民事权利,具有整体性、复合性的特点,代表着一定的财产价值,具有可继承性,应遵循概括继承的原则。作为法定的引起股权转让的原因,股权的继承将导致公司股东和股权结构的变化,为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公司法允许公司章程对股权的继承做出限制性规定。但公司章程的约定是否应该有法定的底线,如何平衡公司现存股东与死亡股东继承人之间的利益,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行政许可设定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根本上规范行政许可、实现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统一,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设定制度,包括行政许可设定主体、设定权限、设定文件的形式、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范围、设定应遵循的原则等。行政许可设定制度,实质上就是有关行政许可的立法制度。现行的行政许可设定制度基本遵循了法治原则、人权原则和公权力配置的比例原则,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其自然的原因 ,人为的因素更是不可忽视 ,其中法律制度特别是民事法律制度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传统民法在理念、原则和权利制度方面对保护环境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思传统民法 ,扬弃其理念、原则和某些制度并予以创新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0.
外部逆向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逆向法人人格否认指的是债务人滥用股东权利和公司独立法人地位,故意将财产无偿转移给公司法人,或者姐妹公司之间利益输送,以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权利时,可以否定公司法人独立人格,使公司在受让财产限度内对债权人承担债务的清偿责任。从我国理论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来看,《公司法》第二十条所确立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范围过窄,有必要引入逆向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与传统的人格否认制度统一为整体,以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