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缙巧对     
解缙是我国明代的对联大师。他少年时候读书用功,不但诗词写得好,而且善于对对联。有一次,父亲领他去游泳,把衣服挂在河边大树上,随口说了句“千年老树当衣架”,解缙应声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父亲听后,非常高兴。有一次,要过年了,父亲要他去求人写一副对联,他说:“待儿自己写吧。”他见对门曹尚书府内有一簇竹林,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一见,十分恼火:“我家的竹林,倒被他用来写对联!”随即命人把竹子砍去。解缙见此情景,马上在每一联下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  相似文献   

2.
联斗贪官     
山阴有个县官,搜刮钱财,无恶不作,老百姓都恨之入骨。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还在县衙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眼前皆赤子,头上有青天。"徐文长(徐渭,明代文学家)见了很气愤,一天趁着黑夜,跑到县衙门口,提笔把对联改成了:"眼前皆赤地,头上有黑天。"老百姓见了,个个拍手称好,县官气得翘起了胡子。他得知是徐文长改的对联,就命手下人把徐文长传来问罪。徐文长当然心中有数,一见县官,故意问:"大人传我有何事?"县官惊堂木一拍,双眼一瞪,喝道:"大胆徐文长,你为何把本官大门口的对联改掉?"  相似文献   

3.
正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妙处就在"半称心"这个"半"字上。李先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今年刚从岗位上退休。一直公务缠身的他自认为会享受退休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可是没过几个月,原来经常高朋满座的家,变得安静下来,空闲时间是多了,可价值感却少了,他开始闷闷不乐。如果李先生能早些看到这副对联,或许能  相似文献   

4.
<正>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形式.优美的对联往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和真理的光泽,发人深思,引人向上.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和诗人,而他在撰写对联方面的高深造诣却较少为人论及.他一生以革命大业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下了不少的对联.就笔者目前所见,毛泽东在漫长的岁月中写有36副对联.其中自勉应对题联8副,挽联16副,惠赠联3副,综合类9副.毛泽东的这些联语,大多是在戎马倥偬中写成的,其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容,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在艺术上也很有独到之处.下面,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试作浅析,不妥之处,诚望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5.
千古霞客行     
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南四十里,有个村庄名叫南阳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桥,在桥椽刻有一副对联: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对联的意思是说,曾经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桥的北边,如今霞仙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像彩虹一样,永远飘在南阳岐的上空。这里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们为什么这样称颂他呢?这要从徐霞客的经历讲起。  相似文献   

6.
张达明 《老友》2014,(11):9-9
正1949年,身经百战的萧劲光将军回到阔别近30年的家乡湖南长沙赵州港。在离村庄还有一里多路时,萧劲光就下了车,步行朝村里走去。来到村头一棵大树下的土地庙前,见庙门上挂着一副"土生万物,地降吉祥"的对联,他幽默地对大家说:"这副对联,我小时候看不懂,现在才明白土地爷净说半截  相似文献   

7.
正曾国藩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文章诗词均极有造诣,尤其善于作对联。他1838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那时曾年轻风流,常出入歌楼妓院,宠爱一妓女,名叫大姑。他曾特地为她写了一副对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地消魂。"把大姑二字写入联中,工巧而又自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自题对联于总督衙门大堂大门  相似文献   

8.
妙联妙解     
杨永建 《山西老年》2012,(12):42-42
相传有一年春节,清朝的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悄悄地出宫微服私访。当他路过一个村镇时,见一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乾隆上前一看,不禁勃然大怒,对随从说:"传这家主人出来,问他为何敢如此放肆。"原来,这户人家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9.
挹芳摘萃     
《源流》2007,(3)
一副充满人生哲理的对联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的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在他无锡的私家花园梅园内有着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0.
巧品尊师联     
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的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11.
泽川 《山西老年》2014,(5):42-42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尚未称帝时,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戏班子的练艺场门前,见两扇大门上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这对联只有两个字,上联写了个“行”字,下联写了个“盛”字。  相似文献   

12.
联绵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在综合前贤时哲对联绵词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其研究状况,分析语言学界对联绵词的分类情况,并归纳出界定联绵词的标准。同时就语法学、词汇学界对联绵词的研究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3.
正对联又称对了,足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组成,一般贴于门、厅堂等处,可分类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和存联等。据说,中国的第一副对联是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联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作为一种小型的文学艺术形式,自诞生后,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时,日本友人富藤惠秀致函祝贺,他在函中写道:"日语、英语都有对句,可是和中  相似文献   

14.
楹联趣闻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楹联就十分喜爱。古人欣赏对联,一要追求字写得漂亮,二要讲究意义吉庆。相传,因王羲之笔势流畅,字体清新,一年春节之时曾连贴三次对联,皆被人揭走。一年,聪明的王羲之忽然写出了这样一副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邻人一见,无不摇头走开,自然没人再揭。然而,就是在元旦那天早晨,他挥毫又在两联的下边添上了几个字,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字样。人们无一不拍手叫绝。 古时候,还有一些写在楼台亭阁、名胜古迹的楹联,更是别出心裁,语颇隽永。山海关  相似文献   

15.
董老的对联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也 是著名诗人,有诗集面世。在对联方面,当然是 行家里手,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书法亦有自己 的风格,所以凡有他撰写对联的地方,都是他本 人的墨迹,成为珠联璧合之珍品。 我去过党的一大会址之一的嘉兴市南湖。 南湖,不仅以一大会址之一而举世瞩目,原来它 就是江南一个游览胜地,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 合称浙江三大名湖。尤其是湖中的烟雨楼,是典  相似文献   

16.
对联从唐宋起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是一种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不仅如此,对联也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受关注程度不高。如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集三言,近来人们对其中插入的诗词研究较多,但对对联却鲜有提及。文章对冯梦龙三言中对联的形式、来源、功用、修辞和艺术特点作了论析。  相似文献   

17.
袁邡 《百姓生活》2013,(10):58-58
每逢喜迎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笼,贴上大红的对联。在我们家,父亲在世时,每年春节门上贴的对联,都是他亲手写的。我们家是中医世家,到父亲已是祖传4代,他医术甚高,医治了很多病人。有时候,父亲给穷人看病不收钱。他曾对我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人要多做善事,医德好、对百姓态度好是医道家训。父亲除了医术精湛,他还有很好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熟读文史经典,通晓天文地理,精通书法绘画。  相似文献   

18.
水族文学史上,潘一志诗歌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创作的四百余首诗词(对联)是他人生忧国忧民、柔肠多情、憎恨侵略暴政、热爱自然情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楹联即对联,又称对于,其类别可达数十种之多,而名胜楹联只是其中一小类。顾名思义,名胜楹联即为名胜地撰写的对联,它有广狭之分。狭义名胜联仅指著名风景地的对联。广义名胜联包括著名风景地、历史文化古迹的对联。这样,广义名胜联就包括胜迹联、园林联、庙宇联、刹寺联,以及某些会馆、戏台、亭院等地的对联。我们这里说的名胜楹联,指的是广义的名胜联。  相似文献   

20.
张昌华 《社区》2009,(26):9-9
陈寅恪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粱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