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奎那把亚里斯多德的理论与基督教神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从哲学上论证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并把意志和理性、自然法和神法结合了起来,创立了完备而系统的神学法学体系。本文详细探讨了阿奎那的法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奥古斯丁以历史哲学的诠释方式,完成了自然法的神学转向,把自然法彻底神圣化了.阿奎那通过重新阐释亚里士多德哲学,恢复了古代自然法的概念,并把它与宗教自然法结合起来,建构全新的神学体系.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是自然法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古代的自然法理论与近代理性主义自然法的桥梁.这些自然法思想对近代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阿奎那被罗素誉为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其思想对于自然法理论有良多贡献。他使得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得以重拾,使自然法从人治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他通过永恒法、神法、自然法和人法的划分,充分肯定了人理性的自然倾向的作用,为人类赢得了获知自然法的权利;他将宗教与世俗社会的二分予以阐述,提出了具有自然法意义的契约理论,为随后契约思想的迸发和民主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阿奎那认为,自由适用于发自理智和意志(即理性能力)的行为,阿奎那称其为人性行为。人性行为即伦理行为。人的伦理善之完成(道德实践)同时仰赖理智与意志两者的相互配合,而人的行动由潜能到实现的过程端赖自由意志的促动。追求伦理之善即追求人性的成全与自足。意志自由因包含“对已之爱”指向现世人生,又以终极之善为最终的超越指向,并遵循自然法或本性之律之规定,由此而在伦理之善的神圣与世俗间构架起通桥。  相似文献   

5.
洛克的自然法是理性法与神意法的统一,上帝的意志不仅赋予了个人权利不可让渡的神圣性,也同时赋予个人义务不可抗拒的神圣性.而一旦自然法的神学根基得以建立,洛克又将这个宗教背景悬置起来,使其自然法以一种完全符合常识理性的方式去构建他的政治哲学.洛克自然法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自然理性的确认而拒斥传统权威及教条,寻找到道德共识的基础,并发展出政治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6.
环境法学的自然法理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环境法的理念是其理论基础 ,它所追求的人域平等与域际和谐都可以从自然法的理性概念和道德关怀中得到合理的论证 ,这既是环境法学的变革 ,也是对自然法的全新阐释。  相似文献   

7.
苏爱玲 《理论界》2023,(4):56-63
自然法思想在西方世界有一个较为深厚的传统,自然法是正义的根本源泉所在。相对于各地方不同的国家法律和习俗,自然法具有永恒不变的特征,约束着所有的人,并且可以为所有具有正常理性的人所认识。本文意在分析洛克自然法思想的内在脉络,指出洛克对自然法的理解并未完全违背这一自然法传统。洛克坚持捍卫自然法的永恒不变和普遍适用,拒绝将自然法建立在纯粹私利之上。他认为把人性完全与私人利益相勾连,就等于废除和取消了自然法。自然法作为善和正当的法则,要求我们认识到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并遵从理性的本性安顿自己的生活,承担自身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黄明举  吕佳 《天府新论》2005,(Z1):148-149
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占有统治地位,法律哲学也为教会及其教义所支配,成为神学的一个科目.早期基督教著作家中最重要的首推奥古斯丁,他建立了以神权政治论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体系.中世纪天主教的神学和哲学在阿奎那的思想体系中达到了顶峰.他的思想体系是基督教圣经教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种巧妙结合.阿奎那将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但仍然保留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正义观.这些法律思想对现代西方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一些见解,有其启示作用,不可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9.
自然法是西方政治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核心概念,它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不同的形态。古代和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就是其所经历的两种不同形态,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代自然法被理解为自然中的一种客观定在,一种内在于自然中的“必然”和“善”,而中世纪的自然法本质上则被理解为上帝的意志,或人的理性对上帝之永恒法的参与。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代和中世纪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的区别以及折射于自然法思想中的社会矛盾的差异乃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从法哲学的角度来说,道在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中具自然法的意义。所谓自然法,是指与人为法相对而言的,它的基本精神是,认为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法理论要求法律有其伦理的或理性的理由。中国古代法律除包含一些法的实定法外,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法。道作为中国自然法,对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