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一九年《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李大钊《国民杂志》第1卷第2号 1919年1月1日按:《试编》未著录。《张传》误“1月1日”为“2月10日”。《选集》误“1月1日”为“2月1日”。《系年》称“1月1日”为“元旦出版”。《新纪元》未署名《每周评论》第3号 1919年1月  相似文献   

2.
1921年秋,我党第一个出版机关——人民出版社.就将署名孔剑明译的《法兰西内乱》列入了“马克思主义全书”十五种之一。1922年7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学说》一文,引译了部分《法兰西内战》。1930年在《萌芽月刊》“三月纪念号”上,为纪念马克思逝世四十七周年和巴黎公社六  相似文献   

3.
《泰晤士报》“千年最有影响力的三十大人物”之一的卡尔·杰拉西所著《诺贝尔的囚徒》(黄群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纽约时报书评》称此书为“任何想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不可不读的一部杰作”。该书在美国重印16次,被翻译成德、法、意、俄、西、日、葡等多种文字。本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以学术道德、学术文化为主题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杨代春 《船山学刊》2001,301(3):86-87
《万国公报》是美国监理会(American Southern Methodist Mission)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Allen)在华创办的一份刊物,1874年9月5日问世于上海。按其自身的特点及所属关系,《万国公报》可分为早期的《万国公报》和广学会时期的《万国公报》。早期的《万国公报》由林乐知负责经营,美华书馆印刷,时间自1874年9月5日至1883年7月28日,卷数自第301卷至第750卷。1883年7月28日,早期《万国公报》出至第750卷时停刊。关于早期《万国公报》停刊的原因,一种意见认为,“因为《万国公报》的出资者多为宣教士,这些报董对于《万国公报》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青年》最早发表的新诗,现有的一些现代文学史及论文中,一般都沿用朱自清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的说法:《新诗第一次出现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作者三人,胡氏之外,有沈尹默刘半农二氏;诗九首,……”因此往往把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三巨头”的诗作为中国新诗的始作,新近出版的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也是如此以为,而且特地作了这样的说明:“1917年《新青年》第3卷第4期上虽已有  相似文献   

6.
1939年8月14日,希特勒的外交部长约西姆·冯·里宾特罗甫向纳粹德国驻苏联大使弗雷德里希·瓦尔纳·冯·德·舒伦贝格伯爵发出特急电,请他马上面告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宜尽快就两国“恢复友好合作”或是“毫无理由地在某一天再度兵戎相见”的问题作出抉择。①接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友好和边界条约》一一签署,苏联领导人或称“中立”,②或以为获得了“一年半的和平”。③四十几年过去了,史学界对苏联外交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的评价,如因而摆脱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东西两面夹击”的“危  相似文献   

7.
湖畔诗派:情诗的突破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畔诗社于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出版了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四人的诗歌台集《湖畔》(“湖畔诗集”第一集)。1922年9月出版了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1923年12月,出版了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三人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湖畔诗集”第二集)。1924年冬,魏金枝、谢旦如加入湖畔诗社。魏金枝编的《过客》定为“湖畔诗集”第三集,因故未能出版。1925年,谢旦如的《苜蓿花》作为“湖畔诗集”第四集出版。他们在上海创办文艺刊物《支那二月》,共出版四期。湖畔诗派1925年“五卅”后基本停止了活动,1927年汪静之出版了《寂寞的国》,这可是湖畔诗派的余绪了。 湖畔诗派是五四运动的产儿,应修人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分子,其他三人均在“五四”刚刚过后,即进入当时被誉为南方思想最活跃的学校之一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他们都呼吸了时代的新鲜空气,不仅品尝了异域艺术的美酿,而且吸吮了五四新文艺的果汁;他们都满怀爱国的热情,强烈地反对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他们把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几乎当作了个性解  相似文献   

8.
1923年10月,胡适在致友人的一封信里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这三个杂志各自代表了什么时代,胡适在信里未做说明。我现在对《时务报》和《新民丛报》所代表的时代也略而不论,仅对《新青年》以及接续《新青年》的《向导》及其所开创的时代,做一简要的论述。《新青年》月刊原名《青年杂志》,于1951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创刊,1922年7月终刊,共出版了9卷54号。第一、二、三卷由陈独秀主撰。从1918年1月第4卷1号起,改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究竟生于哪一年?目前有两种说法: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小辞典》编写组编写,1981年1月出版的《历史小辞典》第109页称:陈独秀生于1885年。而《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1979年9月出版的《辞海》第987页称:陈独秀出生于1880年。该书1963年12月版亦持此说。但是,根据民国七年三月十五日发行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第230页刊载的陈独秀《丁巳除夕歌》,一名《他与我》一文推算,我认为,陈独秀应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彭湃同志的牺牲日期,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许多同志认为是八月三十一日(1929年)。如,1959年出版的侯枫《彭湃烈士传略》写道,“彭湃终于在一九二九年八月三十一日,由国民党反动头子蒋介石下令,被枪杀于伪龙华警备司令部”。该作者1978年10月出版的增订本《彭湃》中仍用此说。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革命烈士诗抄》中称,彭湃“1929年8月在上海被捕,8月31日在龙华被害。”《人民日报》1978年8月31日《不废江河万古流》文中说,“今年8月31日,”是“彭湃烈士就义纪念日”。《解放军报》1977年11月8月《缅怀彭湃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文中说,“8月31日,彭湃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也有不少同志认为彭湃牺牲的日期是8月30日。华南人民出版社1951年11月出版的《华南革命史迹》(一)书中“彭湃同志史略”一文写道,“8月30日由汉奸卖国贼中国人民刽子手蒋介石下令,枪杀彭湃同志于龙华警备司令部。”《南方日报》1978年11月15日《宁死不屈浩气长存》文中说,“彭湃同志坚持斗争到生命最后一息,终于在8月30日这一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有“小上海”之称的屯溪地域并不大,可从民国21年(1932年)以后,在屯溪(今黄山市政府所在地)发行的各种报纸先后却达20家之多,《大众报》就是其中之一,早年我收藏了一张屯溪《大众报》。(见图)这份屯溪民营的《大众报》创刊于1947年初。发行人陈陶庵不但是社长,而且兼主编、编辑、校对等于一身。《大众报》报头“大众报”三字为行书体,时由曾任徽州歙县县长,民国安徽省政府秘书长等职的石国柱书写。报头框内上下分别有“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五月十七日,星期六”、“暂出周刊”、“第九期”、“发行人:陈陶庵”、“本期出报一张,零售六百元,月售一千四百元,外埠另加邮费”、“社址:屯溪中街”等字样。报纸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2.
19-20世纪之交,在西方科学和文明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现代传媒业呈现出兴旺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从1815年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至“五四”运动前,海内外累计出版的中文报刊约有2000余种;从1872年《申报》创办的第一份文学期刊《瀛寰琐记》至“五四”运动前,至少有388种文学报刊在社会上发行。现代传媒大规模地介入文学的生产,改变了文学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们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有关同志的协助下,发现了郭沫若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写于广州后来从未收集的一篇佚文《由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文章刊于一九二六年五月一日广东大学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而出版的专刊《劳动号》上,署名“沫若”。《劳动号》由广东大学出版部印行,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四八年就发表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共产党宣言》,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还没有真正的深入了解。一八九九年二月,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办的《万国公报》第一二一期,李提摩太的一篇译文中提到:“其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按系德人)马克思也”。同年四月,第一二三期刊登的《大同学》一文中提到:“德国之马克思,主于资本(指《资本论》)者也”。这是目前所知,国内中文刊物上第一次提到马克思的名字和他的巨著《资本论》。此后改良派人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一九○二年的十八号上发表的《进化论者颉德之学说》称:“麦客士(即马克思),日耳曼国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但是他并没有介绍马克  相似文献   

15.
《子夜》出版于一九三三年一月。在全书出版之前,其中第四章以《火山上》的题目刊登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第二十二卷第一号上。该期《小说月报》因出版脱期而毁于“一·二八”战争的日军炮火。但已登出广告,在广告上作者署名“逃墨馆主”,意即作者是个逃避国民党反动派黑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笔名和别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同志原名郭开贞,号尚武,乳名文豹,因排行第八,母亲呼之为“八儿”,家乡农民称他为“八老师”。“沫若”是他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付刊《学灯》上,第一次发表新诗时用的笔名。这个名字的起因,据郭沫若同志在《我的童年》中说:他的家乡乐山县有两条河,一名沫水(即大渡河)一名若水(大渡河的支流雅  相似文献   

17.
《国际歌》 ,原题《国际工人联盟》 ,巴黎公社诗人鲍狄埃 1871年 6月创作 ,1887年收入其诗集《革命歌集》印行。 1888年 6月 ,法国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根据此诗谱成《国际歌》 ,同年 7月 2 3日由作曲家领导的合唱团“工人的里拉”在里尔的售报工人集会上首次演唱 ,后逐渐流传至世界各地 ,2 0世纪 2 0年代初传入中国。192 0年有两种《国际歌》的中文翻译。第一种译文从 192 0年 10月 10日至 12月 5日分 4次连载于广州《劳动者》周刊第 2 - 6号 (192 0年 10月 17日出刊的第 3号未续载 ) ,标题为《劳动歌》 ,译者署名列悲。据同代人黎昌仁回忆…  相似文献   

18.
路孝忱 (1 881 -1 93 2 ) ,字丹甫 ,陕西长安人 ,曾先后担任过孙中山主政的广州中华民国总统府参军、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参军、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关于其被任命为大本营参军的时间 ,大陆出版的《孙中山全集》和台湾出版的《国父全集》都标注为 1 92 3年 3月 1日 ,其底本均为  相似文献   

19.
<正>一、是否出席了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宋庆龄是否出席了这次大会?一些论著对此之表述,均含混不定。 例如:文物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的《纪念宋庆龄同志》(画册)第41图说明文谓:“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宋庆龄是仅有的三位女代表之一。”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的《孙逸仙夫人——宋庆龄传略》第25页谓:“1924年1月,孙中山召开了一次特别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庆龄是199个代表之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也是代表(另外还有一位女性代表)。她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在政治组织中,或者说在任何组织中,被选任高级职位的中国妇女。宋庆龄被任命为国民党妇女部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的《宋庆龄传》第  相似文献   

20.
<正> 1962年张友鹤先生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简称“三会本”)问世后,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旧抄本,如齐鲁书社1981年1月影印的二十四卷抄本、山东省博物馆馆藏的711号和703号抄本以及最近中国书店影印的《异史》。我们校注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朱其铠、李茂肃、李伯齐、牟通校注)曾采用二十四卷抄本和山东省博物馆本作为主要校本,做了一些整理版本、校勘文字的工作;当时还没有见到《异史》。《异史》出版后,笔者对《全本新注聊斋志异》版本整理,作了一次复案;同时,关于《聊斋志异》的编次问题,也再次引起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