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四大名妃之一的杨玉环,在蒲州与寿王瑁邂逅成眷属,小夫妻恩恩爱爱幸福快乐六年,被父皇唐玄宗夺爱,棒打鸳鸯两分离。公元756年,杨贵妃因马嵬坡事变而闻名于世,但亦因事变使其归宿成千古疑案。现在,中外大量史料已证明杨贵妃在马嵬坡事变中金蝉脱壳,流亡东瀛,并使其婚姻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2.
〔红豆曲〕概括说明:贾宝玉、林黛玉“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他们在忧愁中恋爱。,他们见到自然景物发愁,晚间发愁,用饭用酒时也发愁,梳洗打扮时还发愁,夜里更发愁.《红楼梦》对贾宝玉、林黛玉的全部描写则详尽说明:他们无缘无故、无止无休地发愁,他们生于忧愁,死于忧愁,两者的说法完全吻合.因此说〔红豆曲〕是《红楼梦》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的纲目.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驿事变中主谋杀死杨贵妃兄妹的究竟是谁,这曾是学术界热烈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唯物史观,认为在马免驿享变中主谋杀死杨贵妃兄妹的既不是太子李亨,也不是宦官高力士,而是禁军扦领陈玄礼。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我国古典“四大美人”中,唯唐明皇杨贵妃的籍贯历来见仁见智的问题症结所在,不囿于正史上记载的定势,甚至以逆“定势”的思维,钩沉于史海中鲜为人知的有关杨贵妃的“碑记”,以及从里居、遗址、传闻诸方面加以考察,期间又在志书与别的典籍里撷英,进行了历史而客观的探讨。观点鲜明,史实丰富,论述缜密,不失为“一家之言”。这虽非为历史上宏旨之事,却有助于史料更翔实,且也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杨贵妃这个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5.
程高本安排的林黛玉的悲剧结局不独令许多读者心怀不满 ,许多的研究者亦根据不同的材料提出有关黛玉结局的不同观点。本文从分析小说文本入手 ,联系旧有资料 ,得出新的结论 :曹雪芹本意欲写林黛玉成为北静王水溶续弦妃子 ,婚后未及圆房即因感伤过度而魂归离恨天。  相似文献   

6.
秦晗 《中华魂》2014,(22):48-51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杨贵妃额头上长了一个疮,愈合后留下一个小疤,为了遮盖疤痕,贵妃娘娘便在头上斜插上一朵鲜花,谁知竟显得更加艳丽。但鲜花戴不了几个时辰就蔫了,一位心灵手巧的宫女就用绸子、绫子扎成假花,献给贵妃以增添姿容。  相似文献   

7.
旧版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与丈夫出家,亿万资产照运转;梁朝伟不信刘嘉玲恋富商:我对她绝对信任;孙燕姿勒索案被质疑炒作工作人员说法前后不统一;名人富人超生将受重罚计生委将建不良记录档案。  相似文献   

8.
尔尔 《北京纪事》2010,(9):40-44
《红楼梦》再现银屏,蒋梦婕通过海选或为林黛玉的扮演者,主创者说,选中蒋梦婕,是因为她洗净铅华的眼神和纯净透明的皮扶,而蒋梦婕本人则认为,她跟林黛玉的相似之处在于,她们身上都有“文艺范儿”。  相似文献   

9.
读罢《红楼梦》 ,最令人难忘的是那震撼人心的悲剧旋律。特别是对林黛玉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更是如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1、因寄人篱下 ,仰人鼻息的经历 ,使她成为一个多愁善感、忧郁哀伤的“泪美人”。 2、她的鲜明叛逆性格。 3、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0.
自从《长恨歌传》问世以来,杨贵妃原为寿王杨妃之说几乎成为定论。但是,杨贵妃之父为杨玄琰,寿王杨妃之父为杨玄墽;杨贵妃的入道情况诸说不一,而寿王杨妃的入道情况有比较明确的文献记载;寿王健在,唐玄宗难生夺子媳。这些事实,否定杨贵妃原为寿王杨妃之说。  相似文献   

11.
红学界普遍认为,林黛玉的婚姻悲剧是封建礼教叛逆者的悲剧。笔者认为“爱情至上”与“个人主义”的嫁接是导致林黛玉婚姻悲剧的基本原因。她在爱情问题上并未受到贾府上下人等的任何压抑,她本人也未有任何反叛之举,不存在所谓“叛逆”问题。林黛玉的“乖僻”性情与多病之体“恐不长寿”是贾母决心将其舍弃的终极理由。她的婚姻悲剧是她自身造成的。她很早就陷入了“爱情至上观”的泥沼。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4,(10):38-39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甫《过华清宫绝句》中一句诗,讲的是杨贵妃爱吃荔枝,玄宗知道后特意派人到荔枝的产地岭南地区摘取最优质的荔枝,快马加鞭赶回帝都,以便让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而这送荔枝的“快递小哥”,其实是朝廷专门传递紧急军情的公职人员。  相似文献   

13.
素材展示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相似文献   

14.
在进入正文前,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片段:“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选自《“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相似文献   

15.
唐玄宗杨贵妃五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杨贵妃五题卞孝萱汉族与鲜卑族混血的李唐皇室,对妇女的贞操问题,不如汉族传统之重视,初唐尤其如此。试举三例:(一)唐太宗之兄建成、弟元吉,死于玄武门之变,元吉妻杨氏入后宫,生子名明。《新唐书》卷八十《太宗诸子传·曹王明传》云:“母本巢王(元吉)妃...  相似文献   

16.
林文强 《源流》2011,(11):1
根子荔枝红了。根子荔枝早熟。这里荔红染尽层林时,从化荔枝还晃着很小的子儿,及至收成一月有余,增城荔枝才轰轰烈烈地出产。为了唐朝杨贵妃那"一骑红尘",三个地方打了不少文字仗,都以向杨贵妃进贡为荣。唐皇帝曾以高力士的姓氏赐高州为潘州,根子的荔枝园被赐封为"贡园",贡园内千年以上的古树至今还成片挂果,"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妃子笑"似乎更接近于根子的手笔。在我看来,从化因了杨朔的散文,增城因了何仙姑,荔枝已经声名远播,杨贵妃当年是否吃过,何必介怀?  相似文献   

17.
居有竹     
卢青 《社区》2014,(20):60-61
曾文正公家书中言道:“居室前后,须多种竹树,家有一种生气,人受一种清气。”晋朝王子猷借人空宅暂住也要种竹,道是“不可一日无此君”,这就是魏晋风度!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时,他曾手植修竹几千万株,冬夏青翠一片,成为一大名胜。林黛玉独爱潇湘馆的千竿修竹,每日里满怀心事听“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竹声。千百年来竹是中国人的至爱,尤其是文人,爱竹成癖者比比皆是,像林黛玉这样清高绝俗的女才子也只有与竹为伴才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自唐以来,代代诗人、小说家与戏剧家就本于史实传闻,驰骋丰富想象,将历史人物杨贵妃再创造成为文学形象,使之光彩夺目、妇孺皆知。但对在马嵬兵哗情势下,玄宗是主动还是被迫赐死杨贵妃,杨贵妃之死是罪有应得还是有功于时等,历来说法不一。本文就此分别作了全面具体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05,25(1):45-51
在既往的红学研究中,多数论者认为,贾母是林黛玉婚姻悲剧的主要制造者之一。然而,从贾母为贾宝玉所定择偶标准来看,她的婚姻观是相当开明的,从未限制过某人的自由。对照宏著内容,她始终是林黛玉的呵护人。值得遗憾的是,她对林黛玉过分溺爱,缺乏必要的人生指导和培养教育,使其不良性格未得到些许纠正。林黛玉自身所具有的孤傲自许、目无下尘、褊狭尖刻、小性儿等不适应社会人生的乖张性格是导致其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强加在贾母头上的破坏林黛玉婚姻的恶名应予洗雪。林黛玉自身极难适应社会人生的癖性可资后人镜鉴。  相似文献   

20.
道教文化与《长生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认为,道教文化在唐明皇与杨贵妃文学故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唐明皇、杨贵妃题材的古代集大成剧作《长生殿》,杂取了大量的道教文化成分,使其情节关目受到深刻的影响,死生仙鬼的道教仙话模式是全剧情节的主线,人鬼仙、合离合等关目使全剧成为历史剧与游仙剧的二合一。道教文化因素,是作者抒情表意必不可少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看,剧作的后半部是全剧有机的、成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