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目前,人口控制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早婚早育现象近几年有所抬头,特别是农村地区较为严重。它直接影响着人口控制目标的完成和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各级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女性早婚状况女性早婚,是指不到法定婚龄(20周岁)而结婚。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汇总结果,我省早婚现象具有如下特征:(一)早婚人数逐渐增多,早婚率有所回升。30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婚龄经历了20多年自发提高阶段。七十年代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平均婚龄升至历史最高点。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平均婚龄开始下降,早婚现象有回升趋势。据1987年7月1日调查:每100名已婚妇女中早婚的25~29岁组为6.9人,而20~24岁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对1991~1995年间北京市早婚情况进行了研究,从早婚个人和早婚婚姻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揭示了早婚现象的特点,并且通过缺项统计法分析了迁入流入人口对北京市早婚比例的影响。结果显示出,虽然流入人口早婚比例最高,但由于所占权数很小,并不是影响北京市早婚比例的主要因素。影响北京市早婚比例的最主要因素仍是本市出生从未流迁的人口。另外,北京市的男性早婚无论在频数上还是在比例上都大大超过女性。并且,早婚婚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出,早婚婚姻中80%以上是因为女方比男方年龄大,结果是男方属于早婚而女方并不是早婚,相当一部分早婚婚姻中女方甚至已经超过了晚婚年龄。早婚夫妇双方流迁类型的交互分析则揭示出,北京市早婚婚姻中大多数是本市未流迁人口之间的联姻。此外,本文还对早婚研究的有关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农村早婚早育现象分析江西省南昌县计生委胡大顺来稿谈到,目前农村早婚早育的现象为什么会禁而不止、屡禁不绝呢?究其原因大致如下: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外部环境,为早婚早育者提供了便利条件,男女青年外出打工经商,摆脱了家庭的管束,彼此相处往往会由友情发展到恋情...  相似文献   

4.
早婚现象的出现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那么,我们如何予以控制呢?看看本文会有收益。  相似文献   

5.
<正> 早婚现象作为封建社会的陋习,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在我省一度大幅度减少。但据1988年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进入80年代以来.我省早婚迅速回升,早婚现象呈重新抬头之势。现结合河南省1988年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对河南80年代以来早婚现象回升的特点、原因及后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从婚姻管理的角度,探讨一条降低妇女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的途径。一、八十年代河南省早婚的特点80年代,河南省早婚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早婚率急剧回升。而男性回升速度远高于女性。我省1980年早婚率为10.45%,1988年则为24.77%,八年间上升了14.32个百分点。其间。男性早婚率由12.45%上升到36.83%,女性早婚率由8.44%上升到12.69%,因此,男性回升幅度大大高于女性(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在一般情况下,结婚是生育的前提,男女两性的结合就孕育着第二代的出生。早婚必然带来早育,缩短两代人的时间间隔,加速人口的增长。因此,对我国育龄妇女早婚状况进行归因分析,对于计划生育工作,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妇女早婚概况  相似文献   

7.
<正> 早婚人口是指男女双方或一方早于法定结婚年龄而结婚的群体。它包括末到法定婚龄、未履行婚姻登记,就以夫妻关系同居的事实婚姻,或未到法定婚龄、伪造证件骗取结婚证而缔结的婚姻。早婚是我国婚姻家庭关系的严重社会弊端,对控制人口数量,提  相似文献   

8.
婚姻是男性和女性结合的一种社会关系。婚姻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又是人口生殖的重要前提。一定的社会制度是由一定的婚姻家庭关系所构成,而婚姻制度是受社会经济制度的支配和干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家庭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解放后,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除了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家及时制定和颁布了《婚姻法》。这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农村违法婚姻迁延深远,早婚早育现象相当严重。有些男女青年不到法定年龄就结婚,或者虽到法定年龄而不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就以夫妻关系同居。最近,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汉寿县的34个乡、镇进行了一次调查。根据调查统计,1987年,汉寿县农村共有8,400对男女青年结婚,其中未办结婚登记手续的有6,048对,占结婚总对数的72%,不到法定年龄结婚的有5,082对,占结婚总对数的60.6%。尤其是一些偏  相似文献   

10.
陇南是个偏僻山区,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文化落后,群众中旧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意愿受到经济、社会、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较深。虽经解放三十多年来《婚姻法》的宣传贯彻,近十多年来计划生育的开展,私婚早婚的陋习虽有很大改变,但在全区农村里私婚早婚现象仍然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农村妇女的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巳成为决定我国人口控制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对我国农村妇女的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状况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利用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所提供的资料,就我国农村妇女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的发展变化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 山西省忻州地区农村早婚和非法同居情况的存在,甚至加重,直接干扰了《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早婚必然早育,早育缩短了人口出生的时间间隔,加快了人口的发展速度,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认真地加以研究,分析原因,制订对策,坚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带着这个问题,于1989年1月,我们地区组织县、乡人员,对1987年生一胎妇女的结婚情况进行了追踪抽样调查。调查以村民小组为样本点,在全区所属14个县(市)内采取等距、整群抽样调查。共调查303个样本点,合计14,763户,54,30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调查实施工作,由逐级培训的调查员携带调查表卡,登门询问户主和在户  相似文献   

13.
1983年12月,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0%抽样汇总完成,当时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分析运用这些资料的第一篇简报,就是关于全国早婚人数的推算.这期简报的题目是“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结婚人口全国有446万”(见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口普查简报120期》).现在,8年过去了,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0%抽样汇总也已完成,早婚的情况有什么变化?全国人口中早婚状况如何?本文拟就此题目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再分析及其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年龄构成是重要的人口自然特征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数据一向为中外人口学者所关注,并对其质量予以认可.然而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0%机器汇总资料分析表明:中国人口年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即存在着年龄误报现象(乔晓春,1992),那么,这种偏好现象的程度有多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是年龄数据本身的重报漏报,或现役军人未加入人口年龄数据中,或局部地区(如新疆)严重的年龄堆积现象所致.随着四普资料和其它一些数据的完备,这些问题也就有了答案.本文正是基于全国四普100%机器汇总资料对中国人口年龄构成进行了再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80年代的早婚早育状况及其对人口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早婚早育问题的关心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我国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早婚早育问题从现象看并不是数量问题,而是个时间性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并不象计划外生育、多胎生育等问题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今天,许多人仍旧以“反正都是生一个,早生晚生都一样”为借口,对早婚早育问题漠不关心。其实,生育的时间性和生育的数量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对人口控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人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学术界过去对早婚早育问题研究不够。近…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使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1980年以来的早婚率进行了分析,发现30年来早婚率经历了从急剧升高到逐渐下降又到部分省份升高的过程,早婚率由女性高于男性转变为男性高于女性;总体上农村地区的早婚率高于城镇,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群体中早婚发生率越高,当前男性早婚现象更多发生在部分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女性早婚现象更多发生在西部地区。进一步分析认为,导致早婚的根源是民间传统习俗在部分人群受教育程度低、性别比失衡、青少年性意识萌动但性教育滞后以及基层服务缺位和基层管理弱化等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农民养老方式与可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的养老方式选择与他们实际具备的可行能力密不可分。这种可行能力取决于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制度环境。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农民生存状况的描述,通过农民对自己经历、体验讲述的分析,表明他们在处理参保问题上的行为逻辑与他人贴上的理性小农的标签完全不同。土地养老、子女养老并不是农民自愿选择的养老方式,而是迫不得已应对的结果。可行能力的缺乏使农民只能牺牲自己的长远利益而维持目前的生活状态。尽管对于农民不办理养老保险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本文认为从可行能力解释农民的养老选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可行能力不仅包含着个人的能力而且与他们所处的社会位置密切有关。本文认为,国家长期以来的发展政策和社会政策与它的标的群体-农民之间的过大差距,最终形成了农村养老保政策运行低效及对农民养老选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民生育意愿与动机及其成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对广西资源和浙江温岭两地农村计划生育户育龄夫妇抽样调查的有关数据,分析了农民生育观念和生育动机变化的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原因,特别是对近年来出现的符合二胎生育政策并且到达规定间隔年限,但却主动推迟或放弃二胎生育现象的动机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叶苏 《南方人口》2005,20(1):25-31
本文是对流动人口居住方式的实证研究 ,利用的是 2 0 0 3年厦门市流动人口婚姻家庭调查的数据资料。文章主要描述了厦门市流动家庭中夫妻的居住方式、与孩子的居住方式以及与双方父母的居住方式。尤其对影响流动人口夫妻居住方式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析 ,并建立了相应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最后笔者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和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特别是对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三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具体影响,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基于调研数据,充分考虑回归模型内生性问题,通过工具变量二元Probit回归方法,得到参加社会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无偏影响.结果显示,参加社会保险会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参加社保的农村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可能性会下降,选择非家庭养老方式,如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可能性会显著提升.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