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对京渝两地的556名民众进行了"非典"疫情中风险认知及其社会心理行为预测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非典"期问,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总的趋势上具有一致性,他们在风险事件的认知、影响风险认知的信息因素和社会心理顶警指标几方面总体表现是正常和适度的.调查期间政府的防控措施对稳定民众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2)"非典"期间,处在不同疫情状态下的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因所处的不同疫情环境而引起的,而且也仅是程度上的而非性质上的.本调查结果可为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和民众心理行为的有效琉导提供对策建议,为未来建立我国民众社会心理行为预警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2.
群体恐慌心理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有严重影响的大众心理.本文从目前非典型肺炎流行造成的群体恐慌入手,从大众传播、流言、群体压力及集群行为等角度分析群体恐慌心理的成因,并提出消弥群体恐慌心理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非典"时期的社会变化,使得社会语言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异动。它较之平常更典型地反映着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一时期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明了社会事变对于语言生活的影响以及语言对于社会的作用,我们由此可得出一些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高校学生在"非典"这一特殊时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从情绪、行为反应、态度、心理支持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给"非典"时期高校危机干预与管理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03年3月"非典"期间产州调查的一手资料,对"非典"事件前期新闻媒介所扮演的角色进行量化研究.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件期间在公众的信息渠道中,媒介居何地位;二是公众对媒介的评价情况.调查发现,媒介在事件前期的表现并不理想,原因是在一些关键时刻以及在整个事件中它未能成为公众最主要的信息渠道,因而公众对它的评价偏低.  相似文献   

6.
文章站在传播学角度 ,重点剖析了我国“非典”流行时期人群中出现的恐慌等集合行为现象 ,紧密结合实际 ,初步探讨了“集合行为”的成因、性质和特点等几个方面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市民社会及其同国家关系的讨论日趋炽盛,本文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基础,剖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内涵,并进而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中,市民社会的理论占据着突出的位置.这一理论不仅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直至今日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思考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参照性或说明性意义.而理清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该理论的核心议题.黑格尔在建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上,强调了国家的绝对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承认并保证了市民社会的特殊性;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二者的统一,即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和社会演进型法治道路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独立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力的制约力量,因而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国家和社会在法律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我国法治化道路应当是国家和社会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国家应当通过法律制度的变革积极促进市民社会的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具有经济基础的同等含义,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始终奉行个人主义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伦理与国家伦理的对立是人为的界划。市民社会伦理与国家伦理的关系,是应然的道德要求与实然的道德现实的关系,而不是两种不同的道德规范体系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1912—1926年,尽管国家层面尊孔祀孔暨保护孔庙庙产的文化政策一以贯之,但从孔子博物馆珍藏的相关史料来看,在庙产兴学思潮的冲击下,各地征用甚或毁损孔庙庙产的案件仍不断发生。在此过程中,与孔庙命运息息相关的地方尊孔派和衍圣公府依情势以具文申诉的方式起而抵制。而各级政府官员的回应尽管有所差异,但总体看,并不积极,最终,这些案件大都难得其正谳,这样的一种结果,势所必然地助长了此类案件加速发展的态势。孔庙庙产纠纷中国家、地方与社会的博弈互动,不仅凸显了民国前期国家尊孔祀孔的政策表达与地方实践相悖离的社会面相,同时亦具象地揭示了彼时孔庙庙产多舛命运背后传统儒学收拾不住及其由圣转俗的深层困境。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国家权力的合法性,虽然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有各种观点,但关键在于社会的公认与否。在现代社会,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观念基点是人民主权与法治观念上的共识,形式渊源是相关法律制度,现实基础在于公平对待人们的利益。观念、形式和现实独立存在但又相互影响,三者的差别反映了一个国家权力的实际状况,差别越小说明一国的权力状况越好。只有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三者关系,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国家权力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试图解决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而且在实践上同时为二者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尽管我省尚未发生非典疫情,但非典仍给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即期的,也有滞后的;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马克思在揭示国家阶级属性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矛盾对立的一般属性.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是逐步消除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和矛盾、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6.
以"非典"疫情为参照,从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政府在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中的制度性缺失及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SARS病魔的侵袭 ,加剧了我们对农村医疗改革的紧迫感。多视角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医疗现状是 :政府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医疗设施简陋、高水平医务人员奇缺 ;农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民收入低且不平衡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为 :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 ;加强对地方医疗人员的培养 ;建立新型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抗病能力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群体结构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与建国初期第一次变化相比,当前的社会群体具有模糊性、流动性与不确定性的特征,以至出现"中间人群".鉴于种种原因,其整体政治心态的复杂性突出地表现为"急于求成"与"法不责众"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现实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地会映射到网络社会。当前网络社会中“社会”的力量逐步强大,与此同时,政府越来越难以控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与“社会”相比,“国家”处于弱势地位。产生这种失衡主要是由于现实社会中社会矛盾集聚,社会信任降低,政府缺乏网络执政力所导致的,因而网络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治理既要改善现实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也应实现从网络管制到网络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