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是一种非日常的生活传统,它是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一种文化精华形态,在当代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地方文化建构中,这一特征表现明显。作为文化的建构者和研究者,民俗学者承担着社会风俗建设的使命,更承担着提升学科地位的职责。我们要把研究文化精华的立场写在旗帜上,主张社会规则的遵守,主张民俗信仰的追求,主张审美境界的提升,正确定义民俗的概念,明确民俗学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熊开万 《理论界》2007,(5):104-106
周作人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渊博的知识与见解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他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众,贴近民生。从思想脉络上讲主要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成分,同时也受到日本民俗学者的影响,更多地还是继承了中国传统风俗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本文在梳理周作人民俗研究的目的及思想脉络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民俗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希望对现代民俗学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民俗     
鲁迅从童年到晚年与民俗都有联系,他在杂文、小说、散文中都涉及民俗,他关于民俗的意见是片断的,但它是鲁迅思想总体的一部分。如果把它贯穿起来,能成为完整明晰的观点,为我国民俗学增添宝贵的财富。鲁迅于二、三十年代在民俗学方面就有真知灼见,但迄今四十多年了,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这说明我们全面认识这位文化巨人很不容易。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鲁迅关于民俗的精辟见解。就从鲁迅与歌谣运动的关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是多民族民俗学,我们研究的视野,既要重点研究传统民俗,也不能弃都市新民俗于不顾。民俗学者要深入发掘传统民俗资源,学习国外民俗理论,拓宽知识面,选择好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的构建,使之在民族精神,社会制度及物质增殖诸方百发挥功用。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周扬同志给大会发了贺信,信中说:“民俗学是研究人民风俗、习惯及与此有关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又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着新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你们在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活动,对于人民,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俗学,必将作出有价值有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孙立涛 《青海社会科学》2014,(2):173-177,187
《伏羲考》是闻一多在中国神话学方面的力作,其写作目的是探求中国文化源头,恢复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为神话学理论建设做出典范。闻一多具有现代化的学术观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文章中既运用传统的音韵学、考据学方法,又借鉴民族考古知识、学习国外人类学理论,并把系统联想与严实的考证结合起来。以此证明了伏羲和女娲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祖先,更是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先祖。文章在考证中引用了历史文献资料、民俗调查材料、考古资料、外文资料,立论严谨、考证翔实,行文语言平实严谨中透露着些许幽默。当然,文章在材料运用、行文结构等方面,亦稍有缺陷。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二年七月,吉林省委宣传部在省宣教干部学校举办全省各市、地区、县委宣传部长轮训班,集中半个月时间,系统修完了民俗学概论课程。干校特聘辽宁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民俗学者、辽宁大学乌丙安副教授担任了主讲教师。从七月五日开始,连续讲授三十五课时。讲授内容,以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分析了大量东北三省的多种民俗事象,特别是以辽宁、吉林两省各民族风俗为例,讲述  相似文献   

8.
傩俗初论     
傩事活动之肇始就具有了信仰民俗的性格。民俗即是民风、习俗和风俗的意思。“民风”一词,始见于《礼记·王制》:“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即古代王者巡狩之礼,以诗观民风而知得失。至汉代,“风俗”已普遍通用。《白虎通义》引《尚书大传》云:“见诸侯,问百年,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与俗,对讲互文。在民间的习惯、风气、土俗的意义上,用“民风”、“风俗”来概括,屡见于古代典籍。但将民间的风俗作为一门独立人文学科——民俗学,进行有关的理论研究,则很晚近。1846年英国学者W·J·汤姆斯提出了Folklore这一学术专用名词,原含有“民众的知识”及“民众知识学”的双重含义;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如“古时候的举止(manners),风俗,仪式(observances),迷信,民曲(ballade),谚语等等”。这门学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Folklore的理解也不尽一致。我国学术界是在五四运动以后至20年代初,始将“民俗”作为学术专名用语。从民俗学角度来考察傩事活动的整个发展过程,无疑是傩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风土民俗用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钟敬文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就为风土民俗做了界说。那么这种生活文化的范围都包括什么呢?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中作过规定:“风土民俗包括消费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社会民俗(亲族、婚姻、都市生活习俗以及由此产生的“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川省民俗学会于5月24日在成都正式成立。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习俗传承现象,探讨这些传承现象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变化、消亡规律的科学。四川民俗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酒文化,竹文化、纸文化、盐文化等又是闻名遐尔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四川民俗的研究,可以使良俗得以发扬光大,陋习受到改造和革除,为移风易  相似文献   

11.
民俗学近若干年来,在我国又十分活跃起来,这是十分可喜的。其原因大概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政治形势的好转,许多人文学科的学问重新被人们所重视;二是说到民俗,人们对一些民间风俗感兴趣,更自然地把民间风俗和民俗学等同起来,二者界限混淆了。在此先把二者区分开来:“民俗学”是外国学问,它的原字是(Folklore),是一八四六年英国人托马氏(N.G.Thomo)所创造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学术名称又与德文(Volkskude)接近。它包括的研究范围,大体是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流传习俗等等。其范围的广狭,在欧洲各国解释也不尽相同,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七十年前,刚  相似文献   

12.
黎族创世史诗《五指山传》,由孙有康、李和弟(黎族)搜集整理,国家民委学术委员、广东民俗学会会长、广东民族教育研究会会长、原广东民族学院院长蔡仲淑教授作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发行。蔡教授在序言中道:“《五指山传》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是一本具有史料性、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的珍品,可供读者阅读吟诵;而且对于研究黎族的社会发展史以及研究民族学、民俗学、方言学和民间文学,也是一部可供参考借鉴的文献资料”。“《五指山传》的搜集整理出版……,为黎族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为祖国文化遗产增添了新篇章”。笔者于此,就《五指山传》在黎族文学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成就略加评析。  相似文献   

13.
《风俗通义》所处的时代,对于中国小说发展史而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通过对《风俗通义》所记录故事的分析,可以发现《风俗通义》不仅仅只是一部简单的民俗学著作,在其故事的内容上或多或少的含有一些"小说"的因素,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小说的影子。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它所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的被历史认同的文化生活内容.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传统与落后联系起来,把传统与时代文明相悖联系起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有相当多的人给这个传统的内容作了一个简单的鉴定,非常武断地把它叫做"封建迷信".其中,文化失望是误读的基点.时代诉求与文化转型、文化重构与文化复兴、民族记忆与文化精神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索.要想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必须认识到文化作为传统内涵的整体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赵沛 《学术界》2005,(2):177-183
20世纪前半期 ,我国民俗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是 1 91 8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及方言调查会时期。这是我国民俗学的发轫时期。第二时期 ,是成立于 1 92 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民俗学会时期。第三时期 ,是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影响之下 ,各地民俗学研究普遍发展时期。其中 ,以中山大学的民俗学会最为重要 ,“因这是承上期而展下期的总枢纽” ,由该会编辑刊行的《民俗》周刊(后一度改为季刊 )则是这一时期民俗学研究的最主要阵地 ,其学术成就也属领先地位 ,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所谓语言,则是指人类所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们研究民俗,也研究语言,曲彦斌则进一步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以此创立了一个崭新的人文学科———民俗语言学。创立一个新的学科,需要有严密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和坚实的研究成果的验证,要从理论与方法等各个方面都给予明确的说明与论证,从而凸现本学科的特质。曲彦斌首先界定民俗语言学的概念:“就是研究语言中的民俗现象和民俗中的语言现象,以及语言与民俗相互关系及运动…  相似文献   

17.
辽宁凌原县民委的暴风田最近撰文指出:一、《蒙古风俗鉴》是我国开始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标志。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对民俗学的研究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而该文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俗学也应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中华民族的民俗学。此书完成于1915—1918年间,故我国民俗学研究的起点应以此为准。二、此书是我国民俗学研究趋向广义的上限时间标志。学者们一般认为这一时间是30年代。而  相似文献   

18.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类是根据民俗学的范畴列出的,民俗的事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却出现了逻辑混乱问题:种属相混,如民俗本是一个大的概念,结果列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使得人们对民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学科。实际上,民俗的文化意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为重要,非遗保护只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民俗学的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民俗学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对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民俗学的文学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似乎对民俗学的文学功用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发扬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建设和繁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对民俗学与新文学的关系这个领域实在有进行探索的必要。一、民俗学与文学有不解之缘民俗学是通过民间传承寻检生活变迁的踪迹,以明确民族文化的一门人文科学。运用民俗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人类生活中的民俗事象,可以帮助我们阐明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回顾了江苏民俗学研究的历程,指出江苏学者为中国民俗学的创建所作 出的杰出贡献。同时,重点论述了近20年来,江苏学者为重建和发展中国民俗学所取得的基本成 绩:一是组织学术队伍,建立民俗学的研究和展示基地;二是深入民间,开展社会调查和采风活动, 搜集第一手的民俗资料;三是树立良好学风,认真进行民俗学的专题研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是举办多种形式的民俗展览活动,普及民俗文化知识,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