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康家玮 《社科纵横》2010,25(6):144-145
党和国家一直把加强民族团结与发展放在民族工作的首要地位。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上,先后提出了“两个离不开”和“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在新时期,“三个离不开”思想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对我国民族团结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孕育生成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精神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维方式等,是揭示“三个务必”思想源泉和精髓要义的文化基因。通过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谦恭虚己、奋发图强”的行为规范,“敢作敢为、有勇有谋”的斗争精神等进行深刻阐释,充分彰显了“三个务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使其成为诠释“三个务必”的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立足“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由于儒家仁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华,其育人目标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一脉相通,而且儒家仁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相互契合,因而推动儒家仁学思想深度融入课程教学是落实“第二个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5.
黄义超 《社科纵横》2005,20(5):44-45
“两个务必”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不变灵魂,是党保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闪光灯塔,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永恒座标。我们只有牢记“两个务必”,才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党的“两个先锋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一 《学习与探索》2023,(9):93-105+180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再商品化”互构论和“去商品化”权利论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演进,两种理论维度分别对应社会保障的市场原则和权利原则,市场原则和权利原则的平衡是社会保障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正在经历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共识困境正是两个原则失衡的后果,究其根源在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受制于资本逻辑,无法实现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的真正平衡。我国社会保障实践既立足于国情,又受到国际社会保障潮流的影响,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需要。但我国以就业群体为中心的“职工—居民”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均衡性、可及性、可持续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其根本原因同样是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尚未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需要在超越西方资本逻辑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建构“去商品化”共存共享与“再商品化”共建共享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基本生存保障制度、风险防范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支持三个层次实现权利原则和市场原则比较理想的平衡状态,克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突出问题,探索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新实践。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50年代“一个中间地带”思想,雏形于60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正式形成于70年代初期。毛泽东以国家利益与主权诉求为逻辑原点,以矛盾对立统一论为哲学基石,以冷战时代背景为历史平台,以反对霸权主义为主要外交方略,形成了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作为中国外交战略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具有十分特殊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在国际伦理与正义原则、话语权与国家形象、安全机制与战略伙伴关系、相互依存与文化超越等领域形成的理念和原则,是值得我们倍加珍视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思想,旨在梯度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前,我们要全面落实"两个大局"思想,牢牢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采取有力措施逐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雪莲 《探求》2002,(1):12-15
“七一”讲话作为建党80周年的重要文献 ,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理论创新而形成的科学体系。“七一”讲话在理论上的新发展、新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第二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理论体系 ,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的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学说 ;第三 ,对党建学说做了新的发展 ,提出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判断先进性和吸收党员的标准 ;第四 ,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当代社会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7,(7):171-17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是从严治党的新理念.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使中国共产党进入21世纪后能够胜利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也只有从严治党,才能落实党的"三个代表"的纲领和"以德治国"的方略,使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2.
胡北平 《唐都学刊》2002,18(1):48-5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它首次把抓好党的建设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繁荣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整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深刻地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纲领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加强官德建设 ,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环节。加强官德建设 ,必须强化干部群体的道德表率和示范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行政伦理规范体系 ,坚持道德自律与监督制约机制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邵之茜 《唐都学刊》2002,18(1):35-38
汉赋无论从其内容还是文体特征来看 ,都表现迥然有异于其他文学的独特风貌。其文化源头决不是单一的 ,是在先秦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庄子》艺术精神对汉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铺陈的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田猛 《唐都学刊》2005,21(5):66-68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主题,从社会主义政党与社会主义建设辩证关系,从执政党推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问题,从有效提升执政党主体素质的哲学高度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自从"本体论"被尊奉为"第一哲学","本体思维"就被视做哲学的当然运思路径。然而,本体思维是一种"梦想型"的思维,它着眼于物之"是其所是"的知性追问,必然错过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存领悟。本体思维的终结意味着哲学思维路向的转折。哲学思维路向的当代性尝试之一,是确认"伦理学"先于"本体论"而成为"第一哲学",以"打破存在的自鸣得意"。"伦理思维"作为一种"关系思维",更多地将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包容的、对话的、参与的理念或精神带到哲学运思中来。哲学终结之后如果还有"第一哲学"的话,那就是"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活跃于清初顺治时代京城诗坛,被称为“京师三大家”的王铎、薛所蕴、刘正宗三位诗人,对清初京城后进的金台诗人群体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顺治末年至康熙初期的“燕台七子”“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等新兴金台诗人,多有受其教诲与提携者.  相似文献   

18.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02,(1):141-148
陈寿的《三国志》不仅求真兼善 ,还有追求奇美的倾向。他通过以奇语评奇人 ,以奇貌显奇人 ,以奇言写奇人 ,以奇事状奇人等艺术方法 ,再现了三国时代纵横天下、建功立业的奇人群象的奇美光彩。这种奇美追求对后代三国题材作品的审美倾向影响颇为深远 ,更成为《三国演义》奇美艺术风格的史传渊源。探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奇美风格源流关系 ,可突破以往只关注二者人物、事件相关性的局限 ,而从思维方式、审美理想、美学风格等层面探讨《三国演义》乃至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19.
刘勇  祁今燕 《唐都学刊》2005,21(5):73-75
我国传统的自然观与人格化是统一的.是以"德"与"和"为中心的,因此在人地关系方面更加趋向人格化伦理.古代传统"地力常新"的土地改造思想,对当代生态保护、控制其环境蜕化上有很大借鉴意义.结合西方景观理论中"千层饼模式"的地图叠加技术,在大范围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中,为寻求适应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古学"与"国学",是日本近世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各自的集大成者荻生徂徕和本居宣长,取向上有差异,话语上有分别,但学脉上有关联,观点上有承袭.在将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同时植入自己学说体系内,并为它们营造可以连续生长的文化环境乃至政治环境的问题上,两者间并无龃龉,且成为日本近世思想链条上前后衔续、难以分断的两大逻辑连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