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奥斯丁在文学史上一向以理性著称,但其灰姑娘情结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种对婚姻的理想主义的流露.另一方面,奥斯丁对婚恋主题的处理并非仅仅局限于美好的理想主义,其中也包括着理性的因素,因此奥斯丁的灰姑娘故事又不同于传统童话故事或白日梦,它们其实是理想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体.本文试从灰姑娘故事的结构模式、人物的择偶心理、并结合女作家的生活经历对奥斯丁精神世界中的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灰姑娘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姑娘”故事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已内化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释作家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灰姑娘”情结是19世纪西方女作家的普遍“集体无意识”,纵观19世纪初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的确都是采用“灰姑娘”叙事模式,本文将通过对《劝导》的分析表明奥斯丁致力于解构和重建被男权话语囚禁的女性自我。同时,通过比较它与奥斯丁其他小说的不同来揭示《劝导》的叙事结构里所蕴涵的社会性主题,反映了奥斯丁作为18、19世纪过渡时期作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英国18世纪著名的婚恋题材小说家,简·奥斯丁以极为细腻的笔法刻画了同时代年轻女性的社会认知困境。在简·奥斯丁笔下,从《傲慢与偏见》到《诺桑觉寺》再到《劝导》,几乎所有女性人物在面临婚姻抉择时都会受到来自各方善意或恶意的劝导。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更是直指这一现象,并以戏剧性的结局回应了关于是否应该听从他人对婚姻大事的劝导这一问题。从心智理论视角对该小说人物的心智关系进行剖析,可以发现简·奥斯丁作品中的"劝导"情节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意义。可以说,"劝导"既是简·奥斯丁情感生涯的关键词也是贯穿其文学创作始终的一个重要"母题"。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上百年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作品中反讽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对于人物的反讽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奥斯丁在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三个层面上把反讽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傲慢与偏见》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6.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中,贯穿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与小说结构之中,这是奥斯丁笔下喜剧性的精髓。本文试从小说主题、人物对话中分析反讽艺术在这篇小说中的独特应用,从而领略一下奥斯丁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浅谈《理智与情感》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奥斯丁著的《理智与情感》与其它五部作品相比较,具有最明显的三大现实主义特色,也对奥斯丁的艺术创作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体现了奥斯丁最现实的爱情婚姻观:理智和情感必须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从“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切入话题的真正目的不是要对此人进行专门评说,而是要通过这个写实性而非象征性的人物与罗切斯特、简·爱所建构的三角关系对《简·爱》进行重新解读,力图使分析更加贴近文本底蕴的实际。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许多身处逆境,不甘沉沦,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女性形象。《简·爱》、《谢利》、《教师》、《维莱特》等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相继出现,震动了当时的英国文坛,赢得了普遍热烈的赞扬。这已为许多评论文章所论及,在此无需赘述。但我认为,有这样两个问题可以深入探讨一下: 一、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简·爱”式的女性形象,她们共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夏洛蒂笔下的女性形象较为典型的有简  相似文献   

10.
德国喜剧作家格拉贝剧作《灰姑娘》的源头有三,一是他早期喜剧《玩笑、讽刺、讥讽及深层意义》,二是查尔斯.佩劳特的《鹅妈妈的童谣》中的《水晶鞋》,三是格林兄弟的《灰姑娘》故事。但剧作中又增加了高利贷者艾塞克和鼠变马车夫。前者源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后者是其早期中的魔鬼形象的转变,可以游走于生活在现实世界和变幻莫测的魔法王国中。  相似文献   

11.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笔下女性人物伊丽莎白.班纳特的人格魅力在于她唤醒并凸现了女性沉睡已久的觉醒意识,击碎了长期以来文学作品中"男性优越"的神话,解构了男性中心话语权。同时,这一全新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一些不满现实的女性渴望获得自身的独立、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再读简.奥斯丁的作品,以奥斯丁笔下人物所经历的形形色色的尴尬场景为例,从全新角度揭示奥斯丁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她对人性的洞察。  相似文献   

13.
"灰姑娘"式成长历程是女性文学中的经典主题,而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更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品。围绕这两部小说,分析了文本的情节结构、二元对立的人物模式,以及小说中女主人公通过自身的反抗最终实现了"灰姑娘"主题的超越,旨在阐述不同时期的这两部小说在成长主题上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将荣格心理学对于天父地母的描述引入家庭范畴,着重探讨简·奥斯丁小说中不同类型的家庭对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所造成的主人公成长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奥斯丁的作品主旨并非仅是提倡某种婚姻观那样简单。本文从其作品的"灰姑娘模式"出发,揭示了作品中的深层暗示,批判了当时只重金钱物质,忽视道德和内心价值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小说《爱玛》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形象,特别是对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和威斯顿太太细致入微地描写,更是体现了奥斯丁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文试从对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与威斯顿太太相似性的分析来感受奥斯丁对人物的塑造能力和对人性切实精准的刻画。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作者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作品。简·奥斯丁在其小说创作中着力描绘了她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爱情和婚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选择了既简单又复杂的故事,简单是因为小说只涉及了一个主题——爱情与婚姻;复杂是因为小说围绕着这个简单的主题刻画了许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向读者展现了丰富的人类情感。本文旨在在赏析《傲慢与偏见》作品的同时,结合简·奥斯丁的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个人生活经历来分析简·奥斯丁所持有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8.
对《傲慢与偏见》中两位女性人物伊丽莎白·班纳特与夏绿蒂·卢卡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比,阐释了两位出身相似、社会地位相当的女性最后不同归宿的原因.奥斯丁对伊丽莎白这一正面人物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充分体现了她进步的女性主义意识,这在当时乃至于现在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简·奥斯丁最后一部创作《劝导》为主线,揭示了奥斯丁晚年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她创作思想的影响.作者指出,奥斯丁在创作思想上有一个从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创作思想转变的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进而论证奥斯丁作品的重大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简·奥斯丁是一位公认的“道德教育家”,她在《诺桑觉寺》中一方面用严肃的基督教道德观来衡量忠贞爱情与美满婚姻,另一方面又史无前例地严惩背叛基督教婚姻观的不道德者,从而使《诺桑觉寺》成为一部严肃的道德教科书,并验证了奥斯丁对亚里斯多德美德理论和《新约全书》道德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