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巍 《领导文萃》2011,(15):6-20
1991年。苏共宣布解散随之苏联解体。2001年。著名经济学家、时任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的黄苇町根据其7月13日在中央党校讲课的部分内容整理之后发表《苏共亡党10年祭》一文,从一个侧面,简要回顾、审视了苏共覆亡的历史,证明了“一个政权也好,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其观点众说纷纭。本文拟从苏共干部任命制的视角来解读苏共丧失政权的原因,希望对人们进一步深刻理解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有所裨益,也希望对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所警示。一、苏共干部任命制的演进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是指在任用干部时,无论是以委任方式产生的干部,还是以选举方式产生的干部,都统一由党的上级领导机关或党的上级负责人来直接任命或变相任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整套权力运作机制。干部任命制发端于苏共建党之初,并一直延续到20  相似文献   

3.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随后红旗落地,苏联解体。本刊高层顾问、经济学家、党建研究专家、反腐理论研究专家黄苇町先生撰写的《苏共亡党十年祭》一文在《决策与信息》杂志2001年10月号发表,各层次决策者、学者反映强烈。英中友好协会主席希思派专人从英国伦敦来中国武汉索要了黄先生所写《苏共亡党十年祭》、《谁是苏共掘墓人》等数篇专论,并译成英文向欧美推荐。今年年初,本刊总编辑蒋云鹤约请黄先生续写《苏共亡党二十年祭》,黄先生慨然允诺并如约赐稿,本期全文刊登。黄先生对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悲剧的衍生及其后果的决定性因素作了科学、辩证的论述。这一独具特色的研究力作,必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深刻教益。  相似文献   

4.
从民主的缺失到民主的泛滥--苏共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上的失误、教训苏共倒台、苏联解体后,许多学者认为,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改革,而是缺少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葬送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戈氏只是充当了"送葬人"的角色。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研究商榷的。应该看到,在苏共党内民主问题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缺少民主的党政体制,对苏联解体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但是,苏联解体后,把板子全部打在斯大林体制的屁股上,没有看到戈氏改革掏空了苏联大厦的墙脚,有欠公允。斯大林体制与苏共党内民主和苏联社会民主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戈尔巴乔夫把苏共党内民主和苏联社会民主搞过了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苏共亡党的教训是深刻的,在社会主义转型期的现在,中国共产党要吸取苏共亡党的教训,坚持立场,在改革开放的同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沈志华 《领导文萃》2005,(2):124-130
1956年,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大的最初反应并非论战时所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持反对和否定态度,而是有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苏共曾暗示要批判斯大林,中共代表团采取回避态度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包括米高扬发言在内的苏共公开发表的所有重要文件,而新华社的《内部参考》则详细报道了西方报纸对和平共处方针和米高扬发言的评论,以及苏联为大批 30年代政治镇压受害者平反的消息,这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议论主要集中在对斯大林的评价和…  相似文献   

7.
李奕潼 《经营管理者》2013,(19):139-139
<正>苏联作为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与苏共的失败一直被社会主义国家所关注,关于苏共的失败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主要从政党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苏共灭亡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一、政党意识形态概念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指一个政党对于政权配置、国家发展、对世界和社会的基本认识等问题所形成的一整套原则方法系统,它是在一  相似文献   

8.
张雷 《领导文萃》2011,(14):112-117
苏共最后的日子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以下简称“《居安思危》”)一书的主编、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李慎明指出,苏联是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走向终结的。  相似文献   

9.
正1963年、1964年中苏大论战期间,苏共在连篇累牍地公开发表反华文章、掀起大论战的同时,也通过信函一次次向中共提出停止公开论战、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对于苏联反华行动,中共进行了还击,同时也试图寻找机会谋求团结。但苏共的一些做法使中苏间的分歧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0.
苏共二十八大于1990年7月2—13日召开。党代会前夕,有人预言这将是苏联共产党最后一届代表大会,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危言耸听罢了,但是不幸,此话确实言中了苏共的历史命运。戈尔巴乔夫年初就在筹备这一届党代会了。在2月初举行的全会上,已经通过了苏共中央提交的二十八次党代会的纲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此外,他和同事们思考和议论最多的  相似文献   

11.
有近2000万党员的苏共,对于苏联解体居然未有像模像样的反抗。党员和公众或隔岸观火,或幸灾乐祸,或积极推动事态发展,足见公众对苏联的未来完全丧失了信心。因此,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是民心尽失的结果。倒是各国执政者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建立起公众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政治信任转型失败导致苏联民众信心的溃散。在传统政治信任形  相似文献   

12.
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朝代、一个国家、一个党派,很少有因外力的征服而垮台或灭亡的,往往是自身存在的问题即内因起决定作用.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最主要的原因在苏共自身,如官员腐败、执政能力衰退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相似文献   

13.
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最大挫折,是震撼世界的大事,其影响广泛深刻,为世人所瞩目。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原因种种。本文仅从苏共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而导致亡党、亡国这个角度出发,总结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许述 《领导文萃》2013,(19):72-75
冯玉祥真正引起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注意的,乃是他导演了1924年10月的北京政变。当时,吴佩孚和张作霖在前线作战,冯玉祥乘机倒上司吴的戈,使吴大帅这个首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从此一蹶不振。苏联与冯玉祥的相互利用苏共与冯玉祥算是邻居,但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时,最初并未看上冯。苏共最先去北京找吴佩孚,可惜人家已经有英国主子,于是又千里迢迢跑到广州找孙中山。只是孙中山代表的革命  相似文献   

15.
《办公室业务》2011,(10):28-28
苏共政权的垮塌,可以说就是从意识形态领域的失败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公开批评斯大林,中共与苏共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加速决裂。与此同时,中国与东德的关系却得到了加强。9月8日,东德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乌布利希率中央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中共八大。9月23日,乌布利希与毛泽东、刘少奇和中联部长王稼祥举行了长达两小时的私下谈话。此次谈话涉及内政问题、对西德战略以及对苏关系,表达出了毛泽东和乌布利希的政治思维方式。以下是德国媒体新近披露的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17.
叶书宗 《领导文萃》2007,(5):165-16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剧变,自有多方面的原因。就意识形态方面来说,苏共思想教育工作的失策,导致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从意识形态迷茫.滑落到理想信念崩溃,无疑是剧变的思想根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领导已经注意到青年一代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且不惜人力、物力,加大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无奈苏共中央无视客观世界的变化.一味简单化地、教条主义地强行灌输。加上苏共自身的渐次蜕化,以致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8.
苏共意识形态的消亡,为什么会像苏联政治经济制度的崩溃一样,发生得如此之快?  相似文献   

19.
王明进 《领导文萃》2013,(21):25-27
有着近2000万党员的苏共.对于苏联解体居然未进行任何像模像样的反抗。党员和公众或者隔岸观火,或者幸灾乐祸,或者积极推动事态的发展.甘当自己此前为之奋斗付出的国家掘墓人.足见公众对苏联的未来完全丧失了信心.只能以代价惨重的剧变来变革社会。重塑国家的未来。因此.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是民心尽失的结果.丝毫不值得人们为之惋惜。  相似文献   

20.
孟凡亮 《领导文萃》2007,(10):103-105
人们在谈及苏联的历史时,经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苏共在2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人的时候,迎来的却是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