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初,在筹备纪念陶渊明诞辰1640周年、庆祝陶馆揭馆20周年的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遍查陶学信息,我们注意到:20世纪以来,发表研陶文的数量、出版论陶专著的数量、其论著被赞评的数量,最多的学者竟然是同一位——魏正申教授。我们这一认识,被张润田先生为《魏正申研陶成果评论选》所写的序文所验证。下面,索性征引张序的缜密之论以代言我们的万千之思: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陶渊明研究已成为全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较前大有进步。有关研究成果之丰富,尤为令人鼓舞。 八五年夏季,江西省为隆重纪念陶渊明诞辰一千六百二十周年,由省地市县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九江市联合举办首次全国“陶渊明学术讨论会”,十四个省市的八十多位陶学专家和陶学爱好者出席了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和研究资料六十余篇;去年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葛琳 《社会科学论坛》2007,4(16):183-187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的人生与文学创作都深受其偶像陶渊明的影响。他认为,陶渊明是"中古圣徒""千古旷达人"。周作人对陶渊明的双重文化定位,凸显了他以儒为名、以道为实、儒道表里的复杂文化心理和外儒内道、无为而为、以释补儒的带有"出世"倾向的人生观。虽然周作人学陶,某些方面也似陶,但二者质性迥异,这种差异源于两人对儒家理论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关于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文章专著不少,但是,对其身世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完整。由于历史记载不明确,对于陶渊明的身世颇有争议,说法不一。多年来,我倾尽心力,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特别是接触到陶姓各支族谱,实实在在的文字记载摆在面前,我的祖先正是这位伟大诗人。作为陶渊明大儿子陶俨的一大支派,我们昌邑陶姓辗转迁徙,休养生息,竟达万人之众。本文旨在重新把陶渊明的有关资料摆在案前,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探讨,释疑解惑,通过对其身世的判定,让广大读者更深地了解陶渊明的诗文成就,也为后人研究陶渊明提供…  相似文献   

7.
隐逸与尽忠——元遗诗人接受史中的陶渊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规模庞大的元代遗民诗人群的共同话语特征,具体表现在咏陶和陶诗人规模庞大,诗歌众多,形式多样。元遗民诗人笔下的陶渊明不是单纯的隐士,而是不仕二姓的遗民典型,此点与宋遗民偏重陶渊明隐逸情怀有本质区别,在陶渊明接受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也极大地丰富了陶渊明的形象特征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剑锋 《文史哲》2006,(4):102-10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先在唐代入画。其画表现的是仙人的生活,风格以“魁奇”出俗为主,与宋代的淡远风格不同。历史上第一位有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第二位是元代赵孟頫,他对李公麟画法有继承也有开拓。宋元人请陶入画与他们崇敬陶渊明的态度密切相关。明清两代与陶渊明相关的画很多,陈洪绶的陶渊明画是很有特色的一家。历史上的陶渊明绘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它表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和画是相通的,而中国的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应该注重以优秀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宋贤 《江淮论坛》2014,(1):188-192
元代赵孟頫喜欢画渊明像时并书《归去来辞》和将渊明的绘事独立片段,以连环画的形式依次呈现。他画陶甚勤,有所寄托,笔墨下的渊明呈现出一种生拙混融,简率萧散的风貌,元代学习和后世题跋赵孟頫陶画的画家、诗人不乏其人。元代的陶渊明绘事丰富了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表明陶渊明越来越深入地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0.
厚积薄发颇具创见的佳作──评魏正申的《陶渊明集译注》吴云魏正申先生可谓陶学研究的多产学者。1990年12月他的第一部研陶专著《陶渊明探稿》问世;1992年冬,他的研陶新作《陶渊明集译注》发排,现已出版;1993年及,他的《陶渊明集索引》已完成,准备日...  相似文献   

11.
千百年来,陶渊明的作品通过各种渠道,纷纷传播海外,产生异常巨大、无比深远的影响。对陶渊明的学习、借鉴和研究,同样成为世界各国艺术家和批评家的热门课题。关于这方面的资料,由于语言、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局限,长期来未曾引起陶学界的应有重视,翻译、收集和整理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更是尚处于起步阶段,亟有加强的必  相似文献   

12.
论陶渊明的人为思想──读陶札记赵治中有的学者认为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为自然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1]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陶渊明“质性自然”,颖脱不羁,又深受魏晋玄学自然观的影响。在处世态...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与慧远是东晋后期,同处庐山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慧远为“莲宗初祖”,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关于二人之思想关系,正史未见明载,仅有无名氏之《莲社高贤传》记有陶渊明不入“莲社”故事一则: (潜)常往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慧)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出。(《莲社高贤传·陶潜传》) 宋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亦云:“(陶)靖节与远公雅素,宁为方外交,而不愿齿社列,远公遂作诗博酒,郑重招致,竟不可  相似文献   

14.
试论陶渊明从忠君、有君到无君魏正申陶渊明的君臣观念、一直是陶学史上的热门话题,其歧见之纷经,沦争之红火,是其他研陶论题少有可比的。但是,绝少有人从陶渊明平生思想历程中,谈出陶渊明彭泽归田以前、归田之后,直至五十七岁以后的晚年,有关君臣观念的流变,而恰...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逐步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其中,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便是这新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魏正申先生在其研陶系列著作中,反复阐述了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思想”。魏氏指出,陶渊明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遂毅然弃官归田,转志从文、并以诗文传世。这种思想是以立德立言为大志,是儒家积极人世的表现。陶渊明“以涛文传世思想”说,在陶学研究中引起了众多陶学家和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他们运用其学术内涵重新解释陶渊明,对诗文传世说有了新的拓展,并进一步得补充和完善,使陶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16.
汪精卫的《读陶随笔》堪为论陶经典之作。汪精卫认为,陶公有"人心良而风俗淳"的志向、有"伯夷之清"的胸次、有"无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汪氏着力于这三个层面展开剖析,以论证其"陶公为百世之师"的论断。汪精卫接受最为深刻的是陶渊明身上的"义"。陶公之"义"作为一种文化原初力,是汪精卫文化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义"被汪精卫异化了,它不再停留于心理层面,而是演变为一种疯狂地追求声誉与所谓"壮举"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梅尧臣是宋代第一个大力学习陶渊明并取得较大成就的诗人。他对陶渊明的接受有三个层次 ,即用典、模仿和借鉴 ,其中价值最大者在于通过学陶建立起自己的独特诗风。梅尧臣开创了一种新诗风 ,掀起了宋人学陶的新高潮 ,并且提高了人们对陶诗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人接受陶渊明的原因和条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代人接受陶渊明并不是偶然的。尚隐和以酒入诗是唐人接受陶之为人的重要原因。庶族文学的兴起、庄园经济的普遍化是唐人接受陶诗的文学和经济基础。陶集的流传、《文选》的备受重视、类书的编纂等则是唐人接受陶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与金时习分别是中国和韩国古代著名的隐逸诗人。他们在各自生活的痛苦时代都选择了归隐。自比陶彭泽的金时习的诗歌有着明显的崇陶特点。通过比较 ,可看出两位诗人诗歌风貌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与鸟关系是随着 2 0世纪诗歌意象研究的“出口转内销”而逐步受到重视的。尽管远在唐代 ,颜真卿就曾称道渊明“兴逐孤云外 ,心随还鸟泯”(《咏陶渊明》) ,捕捉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不过自兹而后却遥成绝响。直到现代 ,西方以庞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掀起了意象研究的高潮 ,影响所至 ,陶渊明与鸟关系遂又成为国内研究者注目的对象 ,有关的研究论文超过 1 0篇 ,皆各有创获 ,然而总觉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将鸟与陶渊明的整个人格联系起来 ,全面发掘鸟意象在陶集中的内涵。一、鸟与孤独感孤独是六朝文人常有的心理状态 ,人生的祸福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