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沃伦早期接受了T.S.艾略特和新批评派诗学观念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重视诗歌传统、客观性、形式主义的特征,他认为诗歌具有诊断现代痼疾的社会功能。由于受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诗歌创作潮流和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的影响,他后期诗歌观念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强调主观性,强调自我表现,认为诗歌具有对社会的治疗功能,诗歌观念发生转型后的沃伦创作了一系列精美的诗歌。  相似文献   

2.
"永明体"的诗学观念对当时及身后文学理论的影响广泛而深入。择其要者,从当时钟嵘对它的批判、刘勰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它对唐诗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永明体"在中国古典诗歌从古体向唐人成熟近体律诗过渡过程中,对文学理论所造成的影响,以突出"永明体"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诗学是东方诗学从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型的范例.本文通过考察泰戈尔诗学中的"人格"、"味"、"欢喜"、"韵律"、"和谐"等关键词,管窥泰戈尔诗学的复杂思想和丰富内涵.泰戈尔对印度传统诗学思想的继承,对西方诗学话语的借鉴,以及在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基础上的诗学创新,对东方各国诗学的话语转型和话语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春桃 《兰州学刊》2004,(4):244-246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与此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朱熹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超越了其理学思想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在探讨这一问题的同时 ,指出其理学身份对于诗歌创作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佛教对传统形神观念的改造及六朝诗学中的重神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农 《兰州学刊》2007,(4):153-154
中国传统的形神观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把精神现象的复杂性简单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问题的论争揭示了精神价值和意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引起了人们对精神现象的高度重视,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从佛教的重神观念发展到刘勰的"神思说",审美虚静论的提出起了关键的作用,反映了人们的重神观念在文学理论上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6.
张永刚 《江淮论坛》2011,(2):171-179
身兼东林党魁与文坛盟主于一身的钱谦益在入清后,政治上蒙受着贰臣的耻辱,在立德、立功未就的情况下,寻求立言以求得道德上的自赎。政治上的失意,促成了其诗学观念的新变,即"言为事功"、"诗以存史"、"以史证诗"、"出入宋元",分别通过《投笔集》、《列朝诗集小传》、《钱注杜诗》、《有学集》等体现出来,彰显了其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白海君  陆玉胜 《理论界》2006,(6):187-188
成仿吾是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文艺批评话语的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代文学批评家。他的文艺批评理论是以情为脉的浪漫诗学话语,但成仿吾的文艺批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单纯清晰的浪漫主义的文学观,而是从一开始的模糊的浪漫诗学批评理论到注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因素,形成具有成氏特色的,具有哲学性开放性的浪漫诗学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8.
范方俊 《江淮论坛》2013,(2):165-170
寻求对话是当代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和主张。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诗学在西方诗学冲击下凸现出的"现代转型"使然,另一方面是西方比较诗学界对于包括中国传统诗学在内的东方文化视野的吸纳所致。当代中西比较诗学对话的危机,不仅体现对于片面地将"对话"解释为"理解与沟通"的理论解读层面,而且存在于机械地套用西方诗学话语"阐发"中国诗学话语的具体实践层面。而破除中西诗学对话危机的出路在于突出对中西诗学话语的语言性分析,通过对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的揭示、归纳和总结,为中西诗学深层次的理论对话的展开创造必要的条件。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告别惯常的文化或哲学比较模式,围绕着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这一主轴,坚定地走向中西诗学的语言阐释之途。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转型中家庭观念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同外来文化及国内商品经济观念的冲突、碰撞、交流、渗透中 ,迅速向新型的现代文化演进。在文化转型期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发生着急剧变化。这种变化的现象表现 ,是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而变化的本质表现或主流趋势 ,却是从“以家为本”、“家庭至上”的传统观念 ,向“以人为本”、“个人和家庭兼顾”的现代观念转变。现代家庭观念既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独立地位、自主权力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要求家庭关怀每个成员的需要和利益 ,为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服务 ;也重视家庭整体的和谐统一 ,要求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家庭承担责任和义务 ,实为“家庭为人”与“人为家庭”的统一。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又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英国浪漫主义和其他西方话语,始终是中国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学视野中的主要理论资源,是构成中国诗学由古典走向现代建构的重要知识背景.中国五四浪漫主义诗学在规模上不及英国浪漫主义诗学;在诗学理论上,它是在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影响启发下建立起来的;在文学创作上,中国浪漫主义诗学是通过对英国浪漫主义作品的译介并与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相结合形成自己特色的.中国五四浪漫主义诗学呈现出同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诸多共同或相似的特质和样态,包含着本国传统文化典范的"潜在倾向",事实上制约着对外来文明的解读,进而规定了接受外来文化的重点、范围,也规定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当明清易代之后 ,文人心态普遍复杂化 ,王士祯生于官宦之家 ,典型体现了那一时代文人的复杂心态。他既希望通过科举考试以实现政治上的理想和抱负 ,又对参加清廷科举考试存有一种明显的抵触情绪。在这样的心态下 ,王士祯创作了大量哀怨凄凉的作品。在诗学观念上 ,王士祯提出了典、远、谐、则的主张 ,表现了对低沉哀婉的创作情调的适应 ,带有浓厚的格调论色彩。同时 ,其时距易代已有十几年 ,遗民心中的反清情绪渐趋淡泊 ,诗风亦趋向“温柔敦厚”。因此可以认为 ,王士祯的诗学观念乃是一种既源自古典诗歌美学又顺应时代文学思潮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2.
张金梅 《学术论坛》2005,(8):153-156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谱系.可是在晚清至"五四",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却和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交织在一起,并最终"大河改道"式地确立了现代汉语语境的"文学"观念,实现了由中国传统文论之"文"向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谱系的全面切换.在"文"向"文学"转换的进程中,阮元、刘师培、章炳麟等国学大师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论"文"的总结;而梁启超、王国维等则分别建立了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超功利的审美型文学观,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有宋一代,论诗诗是与诗话同等重要的诗学批评形式,研究宋代尤其是南宋后期的诗学批评及其审美建构,论诗诗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察领域.文章着重从数量、诗学批评价值及繁盛原因等几个方面对宋代论诗诗作出考察.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元代中期倡导雅正文风的台阁文臣,黄溍的诗学思想在主张鸣一代之盛、铺张圣德的同时,还表现出吟咏性情、出之自然的创作倾向。孟子诗学在史学、心性、文气等层面上深深影响了黄溍对诗歌的认识。黄溍诗歌创作中的林泉之想,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的诗学观念,并形成了一种与山水画境界相通的清秀之美。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其早期诗学理论主要围绕诗歌创作如何创新,从意境、语句、风格三个方面阐述,在导引新风的同时蕴含着理论危机;其后期诗学理论中对审美主体的关注、对情感表现的倡导、对文言白话的比较和对新诗艺术的阐释等方面,均凸显出他对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对中国诗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天才"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口号之一,凝聚着浪漫主义诗学之精髓,对"天才"意识的体悟是理解浪漫主义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从莎夫茨伯利到康德,"天才"一词的意涵不断被丰富与充实,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体验思潮的萌动奠定了基础;区别于柏拉图诗学,"天才"标志着艺术创造力由"神力"向"人力"的转变,艺术家取代上帝主宰现代艺术发展路径;鉴于浪漫主义诗学内蕴的超验维度,"天才"化身为普罗米修斯式的斗士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其扮演的先知形象亦是深入人心。以上三个方面是梳理浪漫主义"天才"意识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离不开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的推动。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有力地促导了浪漫主义中国化:诗歌中主人公的主体精神以“圣贤”遮蔽着“天才”;在“人神”关系上,以“人神恋爱”的结构模式取代了西方的“人神同性”;在艺术意蕴上,“心境”释放时的激情淹没了“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这种浪漫主义所表现的“神思”是非本体性的,从根本上讲这由民族根性——“神与物游”中之“游”即契合、顺应精神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侯敏 《船山学刊》2013,(2):28-31
王船山的气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诗学与气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了解气论,就很难深刻把握中国诗学的精粹要义之所在。从这个角度,唐君毅疏释船山的气论,探索气论哲学美学的基本内涵,把握气论与中国诗学其它概念的联结点,这对于认识中国诗学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洁 《北方论丛》2010,(4):11-13
李纯甫是金代诗坛的风云人物,其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都具有鲜明的狂放个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在<西岩集序>中提出"诗无定体""惟意所适"的诗学主张,认为无论文体诗体都是随心多变而没有固定体制,倡导诗人应秉持丰富的个性,以自得之心吐露真语,表现出轻体制、重情志的诗学倾向,这对当时文风渐衰的金源后期诗坛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这一诗学主张深受禅学"以心为师""游戏三昧"思想的影响,他认为诗人当如禅家心悟一样以自家内心所悟所感为准地,大胆展现个性,超越已有体制,而作诗作文也会因此而成为达到禅家自由解脱境界的重要途径.李纯甫的诗学是北朝以禅喻诗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地理意识与诗歌创作以及诗学思想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刘禹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仅具有浓厚的地理意识,而且明显地渗透到他的诗文作品中,对他的诗学思想特点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地理历史沿革、地域民风以及地方歌谣的充分重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及其诗学思想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