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族心理素质是区别不同文化类型的深刻的内在依据.全部文化学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心理学的问题——依存于人类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人类精神现象学问题.它所要揭示的,是人类心灵的共性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个性,人类心灵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研究乃是文化哲学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不是一个平面的、共时的结构,它实则是一个立体的、历时的结构。也就是说,民族精神不仅仅是此民族现在此刻显露出的精神特质,它木质上是此民族长期历史传统中优秀精神的积淀。每当历史的转折关头,人们要在革故鼎新中认清阻力和开发动力,都会追究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只有从自己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去发现动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具有消化外来文化的主体机制。因此传统文化与拓展民族精神向现代化迈进有着自然而然的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它所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的被历史认同的文化生活内容.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传统与落后联系起来,把传统与时代文明相悖联系起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有相当多的人给这个传统的内容作了一个简单的鉴定,非常武断地把它叫做"封建迷信".其中,文化失望是误读的基点.时代诉求与文化转型、文化重构与文化复兴、民族记忆与文化精神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索.要想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必须认识到文化作为传统内涵的整体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前提是“质的规定性”顾名思义,中国美学史,是中国的美学史,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历史上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范畴、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而所有这些又都是跟我们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社会生活以及由之形成的特定的民族心理素质分不开的。因此,一方面:既要将中国美学史放在“中国的”这个“特写境头”中,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来把握,充分显示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  相似文献   

5.
<正> (一) 民族性格,或称民族心理素质,是一定民族在一定历史时代和相应文化氛围中型铸塑造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它反映该民族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层积淀、世代相沿的心理素质的构成、状态、风格,是民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非理论形式意识形态的具象说明,有其稳定而独特的涵蕴和结构。随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演进发展,民族性格亦相应发生变化。作为表现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中华民族性格,在中华民族悠久广袤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又反过来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仕民 《社会科学家》2006,3(2):200-20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的原动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克服文化糟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民族心理是民族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阶级心理是阶级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区别,从客观方面来说,其根源在于民族和阶级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和不同的活动规律。首先,民族和阶级形成的条件不同。民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联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阶级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则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阶级是在民族(氏族、部落)形成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以后才出现的。其次,划分民族和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划分民族的标准,虽然一般说就是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但是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民族前三个条件的一个、两个、甚至全部消失了,但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仍然可以维持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所以,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不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而且有时可以成为唯一的标准。而在划分阶级的标准中,对生产的资料的占有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阶级划分的基础。这种不同说明,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
论档案文化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档案作为人类“文化之母” ,是民族文化的贮存器 ,是民族精神智慧的物态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 ,档案自身也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是“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和“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这种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的精华所在,而民族文化则是养育和承载民族精神的源泉。民族精神的培育与民族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文化自觉需要有对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担当,需要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更需要有付诸社会实践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10.
在跨区域华文诗歌中,类比性想象不但帮助诗人们完成了对标志性动物、核心性地景、代表性节日象征符号意义的对抗、补充和互相指涉性的书写,而且也表现了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可以说,龙、长城、长江、黄河、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象征性符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它们像一根精神红线,在纵向上将华人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横向上将分布在亚洲、北美、东南亚、大洋洲等不同区域的华人团结起来。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命的延续离不开文化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植根于其文化生命孕育的土壤。这个土壤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包括其面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自身的历史和民族特征,因而其展现的文化生命具有鲜明的特点。必须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前提下,积极融摄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及外来文化,以文化达成共生的观念,才能展开跨文化的正常交流,形成真正的文化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在这个大变革的进程中,随着对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对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升华的重视,“文化”这一古老而又常青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而浓厚的兴趣。许多专家、学者继承“五四”精神,透过历史的表象,深入到由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船山逝世 31 0周年之际 ,我们重进船山思想宝库 ,联系当今时代发展 ,探寻幽源 ,深深感到船山那崇高精深的道德学问 ,对现代文明建设仍有重大的借鉴和启迪意义。一、从船山道德学问的历史价值看今日之学界船山先生在学问上能取得“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 ,又“独树一帜 ,别开生面”的伟大成就 ,首先是以他高尚的道德情怀为基础和前提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怀 ,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强烈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这是他潜心为学 ,孜孜以求的动力所在。其次是他对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盛衰和国家兴亡过程中伟大历史作用的深刻…  相似文献   

14.
城市精神既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精华的继承,也是对现实城市理念、城市建设、价值目标、人文风貌的概括和升华。在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一个城市表现出来的精神,既具有与其他城市一样的民族文化所赋予的共性,又具有自己所在地域文化培育出来的个性。广州是一个多元文化相容共处的开放性旅游城市,其文化深深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土壤中,具有消费主义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234-240
文化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情感上的联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明形态。而不同维系方式的更迭和不同的创造占有财富方式的相互替代,则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历史阶段性和发展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说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振兴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当下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我们必须创造出以体现人的本质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内涵的先进文化,来实现伟大的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16.
何跞 《理论界》2014,(7):53-55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脉和精神征候,已经不单是一个社会形态的四分法原则所能统摄的了,它是一个民族之魂,拢括了这个民族历史传承的全部。把我国的古典文化作为封建统治时期的上层意识形态加以批判,或作为士大夫精英文化加以激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在当代文化多元整合的过程中,处理传统与多元的关系问题上,文献学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且很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三大戏剧文化.戏曲艺术从孕育、萌生到生长、成熟、发展,其生命之根始终深植于民族生活的沃土,不断地从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心理性格中吸取无比丰富的滋养,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普列汉诺夫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制约的"①.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体系,它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学思想、戏剧观念、历史规律、艺术法则和审美特点.究其根则在于民族性.它是民族美学思想、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性格结构以及民族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拟从民  相似文献   

18.
回族作家石舒清继承了书写死亡的文学传统。在其小说创作中,死亡书写对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风格特色鲜明。其小说创作以鲜明的民族个性表现了回族特有的生活风貌、独有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素质,以及在传统文化熏染下与众不同的审美眼光和生活趣味,突出弘扬了宗教正面的精神与教义。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中国的民族宗教,它诞生在黄土地上,被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因而,道教思想浸润于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社会政治、科学技术、民风习俗诸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华夏特征的民族宗教文化。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是在日本民族固有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神道教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史,其间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但它作为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日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演进息息相关。道教与神道教都属民族宗教,它们不仅代表和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精神世界,而且对中、日民族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笔者以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道”与“神道”范畴的比较,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精神特征与回族民族凝聚力的双重印证──回族抗日救亡行为的深层剖析束锡红中华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巨大精神动力。它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交汇、孕育形成的回族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