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京大萝卜     
“南京大萝卜”,这是南京人自谑的口头禅。 其实,南京地产的萝卜并不大,早春上市的杨花萝卜只有算盘珠那么一点点大,秋天上市的红皮圆萝卜,大的也不足一斤。“南京大萝卜”,却似乎说出了南京人的特点。 南京自周元王4年(公元前471年)“范蠡佐越灭吴,立城于金陵”,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又是十朝古都。南京人受历史文化熏陶、却并无“皇城根儿”市民天子第一老子第二的傲气,也很少小家子气,只是有点大大咧咧——“大萝卜”味儿。 “南京大萝卜”还表现在,她有大海容纳百川的气度,从不排外。操各种口音的外地人生活在南京,  相似文献   

2.
朋友,你一定见过南京的大萝卜,有红皮的、青皮的、白皮的,形状大小各异,最小的那种叫“洋花萝卜”,既可爱,又可口。我喜欢南京的萝卜,我更喜欢被谑称作“大萝卜”的南京人。 来中国学习汉语已有三年。三年时间,除了学习汉语,就是到中国各城市走走。但我最喜欢的是南京——这个具有“大萝卜”特点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赵锐  宁劳轩 《金陵瞭望》2011,(13):14-17
古城南京有2500岁.是享誉海内外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优越的自然环境、悠久的文化历史让南京城富庶繁荣、发达祥和,也让这里的人们养成了知天乐命、与世无争的脾性。知道南京人有个别号叫做“大萝卜”吗?这大萝卜的优点一大堆,朴实憨厚、沉稳可靠、价廉物美……缺点也一目了然.那就是稳重有余、激情不足,  相似文献   

4.
我是南京人     
我不晓得我算不算个南京人,因为我总觉得,经历了三十年代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真正意义上的老南京恐怕留下不多,现在厚大城墙里团团箍住的一群人,大都在填表时,籍贯一栏里尴尬地填上一个遥远的外乡。“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我曾写过一组文章,说南京人“不东不西”、“不南不北”,说南京人既有北方人的豪爽,也不失南方人的精明;既根深蒂固守着东方传统文化的束缚,又潜移默化地侵渐着西方文化的苔痕。文章的口吻虽近揶揄,但欣赏的态度却显而易见,就像我在文章里多次诠释“大萝卜”、“二胡”这两个形容南京人的特有名词时,始终认为是一个纯朴、厚道的代名词;不应该含有丝毫贬意的。  相似文献   

5.
吴晓平 《金陵瞭望》2008,(21):96-98
南京的女人家美丽、细腻,充满同情心,南京的汉子朴直、厚道,又乐于助人,这在中国城市中都是出了名的。用南京话说就是:南京人“胎气”!千百年来,南京人的这种本性不移,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性格。  相似文献   

6.
对每个城市来说,秋天都是美好的。因为她是个收获的季节。可对每一个南京市民来说,秋天都有着一层特殊的含义。因为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南京人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这是一个令所有南京人骄傲的活动。南京人把这个日子当作节日来过。因为对南京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招商引资的良机,更是一个向世界展示自身发展最好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金陵瞭望》2009,(24):68-69
南京人是性情中人,总是带着一种随意性.在做什么事以前.并没有太多的去想.这事应该还是不应该去做。南京人就是南京人,对好对坏都不在乎。南京人似乎从来都不在乎别人会怎么想他。  相似文献   

8.
许多中国人大约都遇到过填写登记表格时的困惑:籍贯、出生地、长期居住地常把人搅得稀里糊涂。为此,当我们来谈说南京人话题时,首先对南京人作一简单辨析,大约并非多余之举。 据史书所载,南京本是二千多年前一个叫做越城的基础上兴建而成的。因此,把世代居住于此的人称为真正的南京人,大约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战乱频仍,这部分南京人数量既少,又难于考定,因而,当我们把出生于南京和长期居住南京的人统称“南京人”,或许也就并不为过了。 我在南京居住了大半生(38年),即使算不上南京土著,大约也可称得上是半个南京人了。然  相似文献   

9.
中山陵、中山植物园、中山大道……这些令南京人骄傲的绿色风景,无一不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国现代行道树体系的开创者、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有“中国绿化之父”之称的傅焕光。  相似文献   

10.
周斌 《金陵瞭望》2008,(23):44-45
韶就是唐僧,等你得巴得巴说一大通没用的之后,要是有南京人冲你脑门上一戳,说一声,“韶死了”,OK,你才算是功德圆满了。“韶”是一种态度,是对人生喋喋不休要把命运烦死最后只能任你摆布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卢佶 《金陵瞭望》2008,(23):30-31
在中国文学和戏剧史上,有一位南京人被冠以“江南才子”的称号,更以学术成就“五个第一”而闻名。他,就是卢前——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和戏剧史论家、散曲作家、剧作家。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这一代人对祖籍已十分淡漠,那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密码,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每当人们问起我是哪里人时,我总是自豪地告诉他,我出生在中国最美丽的城市——桂林;生长在中国苦难最深、文化积淀最厚的城市——南京。“我是南京人! ” 我是南京人,血管里奔流着南京人的热血,也奔流着南京的屈辱、南京的抗争、南京的骄傲。 我父亲曾是个抗日的热血青年。1937年抗战爆发,他是南京国民党守城部队71军87师师部副官。从淞沪抗战到南京突围死里逃生的故事,几乎成了我们儿时的教科书。故事的结尾父亲总是表情痛苦地长叹一声:“这一仗打得真窝囊,眼睁睁把一座南京城几十万同  相似文献   

13.
潘雪江 《金陵瞭望》2011,(17):32-35
“南京是个非常宽容的城市,南京人好客.不排外,习惯于接受命运的安排”.“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南京人听天由命的懒惰性格。”  相似文献   

14.
(一) 南京人本分,或者说骨子里面有几分老实人的胆怯,所以不大有标新立异的行为举止,具有“出头椽子”性格的人似乎比沪宁线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少。 群体意识对于本分的南京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求稳当、求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从另一个方面看,也是出自一种惰性——随着大流走,可以省掉许多艰巨的思维劳动。 从穿衣戴帽最能看出南京人的个性——只要一件时装流行,它马上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时装”。满街人流滚滚,装束全部如出一辙。 连商店的进货思路也是迎合潮流。在满街都是“时装”的时候,要想买到一件独具口味的“非时  相似文献   

15.
“多大事啊!”在南京街头和商店里,不经意间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初听时颇有些惊讶,没料想一夜之间南京人竟变得如此有气魄,继而听得多了,甚至两个女学生在一起说话,也常常冒出这句话,始明白这是一句时髦的流行语。 细细想想,这句话多少能反映南京人的行事作派。 语言是地域文化特点的表征之一,往往能反映一方水土养育的人民的性格及其行为特点。 上海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帮帮忙”,它体现商业经济发达地区人与人之间希望互相帮助的心理倾向,而不是封闭的农业经济状况下的“老死不想往来”的隔膜,尽管这句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田野调查数据对现在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南京人曾经经常使用的“VP不VP”式日渐式微,“还/阿VP+啊(啦/嗒)”的用法在今天南京人的口语中最为常见,“目前居住地”是影响市民选用哪种反复问句式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南京是历史上闻名的古都,南京人多多少少都带点传统观念。然而,时下流行的学英语热,会让你大开眼界,大叹南京人“是走在了历史的前列”。  相似文献   

18.
1月里,尽管寒风刺骨,但南京人的心却是暖洋洋的。随着南京市“两会”的顺利召开,写满“小康”的希望火种正在广阔土地上播撒,点燃了人们心中那一盏盏指向富裕生活的明灯。 这是南京总体全面达小康前的最后一次“两会”,也是南京总体全面达小康;中刺的发令枪!  相似文献   

19.
近据报载:德国西门子公司与南京大学达成协议,出巨资争取尽快修复位于鼓楼坡下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南京人民,特别是老一辈南京人对传世英雄拉贝怀有特殊的感情,因为拉贝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和平战士……  相似文献   

20.
小高 《金陵瞭望》2005,(2):15-15
自本刊去年第22期刊登《在渝南京人投书蒋市长谈南京媒体报道》一文后,许多读者继续来电或致函本刊编辑部,对该文作者宋翔的观点表示赞同。这其中,一封来自公交企业职工的信件吸引了我们、这是一封被南京“某些媒体”直接伤害了的市民来信。信的篇幅不长,但言辞深切,反映着作者对“变了味”的某些南京媒体的态度。或许,你也有着和他一样的心情和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