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褚藏言选编<窦氏联珠集>为唐人兄弟同集之仅存者."五窦"之诗为唐人家族文学的一个样板.他们的诗于题材上虽亦各有所长,但总体风格是相似的,艺术水平一般,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是中唐诗坛大多数诗人的代表,七言绝句是他们写得最好的一种诗体.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对认识中唐诗坛的总体风貌甚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国的双子星座,其诗歌不仅众体兼备、题材广泛,而且匠心独运、各领风骚。李白诗体多学古,杜甫诗体多新变;李白擅长古体,是集成,杜甫演化近体,是开派;李白诗体,代表了初盛唐诗歌体裁古体诗多的发展实情,杜甫诗体,开启了中晚唐近体诗多、诗变的先河。李白、杜甫站在时代的分水岭上,其诗歌分别代表了初盛唐向中晚唐诗歌嬗变发展的关节点,也即李、杜诗体的不同,正透露出唐诗转关的深层内涵。初盛唐是以李白古体诗为主流、为正宗的"李白时代",中晚唐是以杜甫为开派、为发展的"杜甫时代",他们是唐诗总结前人、转折启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杨万里在宋代诗坛的地位超过陆游,这是南宋人的看法.严羽评宋代诗体时认为,南宋独有“杨诚斋体”.全面看,陆游成就大于诚斋,但杨万里诗歌艺术创造性更高.该文详论了杨万里对刘克庄、张镃、姜夔、永嘉四灵以及江湖派的影响,认真评析了诚斋对金元诗坛、明清诗坛的影响;也仔细分析了历代对杨万里诗歌的反面批评.  相似文献   

4.
郑敏和牛汉是中国新诗史上跨世纪的两位杰出诗人。虽然他们在家庭出身、民族习性、教育背景、人生经历、诗歌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创作道路、诗歌主张、艺术个性、创作成就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点:他们的诗歌创作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复活”于1979年,至今仍活跃于诗坛;他们都对诗极为虔诚,视诗如命,以诗为伴;他们都甘于...  相似文献   

5.
前人大多认为,相对于盛唐七绝的主气、讲究兴象风神,中晚唐七绝则是"以意胜"或"主意"的,这一看法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七绝从盛唐到中晚唐之流变的起点。七绝的由盛唐入中晚唐同时也是七绝体制本身从以乐府体为主向以徒诗体为主的发展过程。相较乐府体,徒诗体更重视纯粹的语言艺术,所以徒诗艺术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绝句在题材上的扩张,并促使诗人更重意匠经营。中晚唐七绝"主意"或"以意胜"的特征,正是绝句中徒诗艺术不断增加之后导致七绝写作在题材和数量上激增的结果,由此形成七绝艺术在整体上平实、平浅乃至平庸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过来又加剧了徒诗体七绝创作中一直以来对造意的追求。上述两方面看似矛盾,实则是七绝体制内部矛盾运动的表现,并共同构成中晚唐七绝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唐人选唐诗”录王昌龄诗歌作品的情况反映出唐代不同时期人们对王昌龄诗歌接受态度及其在唐代诗坛地位的升降变迁。总体而言 ,昌龄因其五言古诗对盛唐诗风的开拓之功而受到当时选家普遍重视 ,有“诗家夫子”之称 ,中唐以后选家则独重昌龄七言绝句 ,虽以“七绝圣手”誉之 ,但其诗歌地位已非显著。文章同时指出 ,作为古代诗歌批评的一种特殊形态 ,唐诗选本所蕴含的诗学价值应受到重视 ,成为唐诗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诗二次革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诗86年的创作成绩实在让人无法高估.为免新诗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之虞,须整顿诗坛风气,重建新诗秩序,通过改善诗歌世界、调整情理关系、规范诗体原则这三个方面.对新诗进行"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辜正坤用诗体来翻译英国诗人但丁·迦百利·罗塞蒂的诗歌<闪光>的四个译本.基于译作的特殊诗体形式,文章参照中国宋词词体风格、意境、语言特点、情感力度等方面对原诗和译作进行比较、分析、鉴赏;并试图以此为例探讨"同一译者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现象.  相似文献   

9.
王统照与闻一多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们虽然所属的文学流派不同,却是知音和挚友,共同追求诗歌创作的绘画美。然而,由于个人性格气质和审美视角与艺术情趣的不同,他们诗歌中的绘画美风格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前者侧重清新雅致,以素淡的色彩工笔细描,构制优美的意境,耐人回味;后者追求浓墨重彩,七色俱全,虽重象征笔法,但更突出的特点却是直抒胸臆。正是由于诗人们笔法的繁复多样,才造成了现代诗坛的千差万别美艳多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的诗歌形态主要有四种生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叙事诗和生命抒情诗,四种诗歌形态基本上反映了建国后近30年的诗歌风尚.闻捷、李季、李瑛、郭小川、贺敬之、穆旦、食指等是各诗歌形态的代表性诗人,他们的创作在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个性.总体上讲,该阶段诗歌创作的美学风格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新中国成立以后,现实生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工农兵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已经成为了当代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而单纯、明朗、华丽、热烈则是它最突出的艺术特征,"颂歌"和"战歌"则是这一阶段的主流诗体.  相似文献   

11.
与南宋著名男性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一系列涉酒诗词相比较,中国文坛同期的女性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也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李清照涉酒诗词与朱淑真涉酒诗词相比,情感表达上更为内敛,但诗词中包含的感情同样的浓郁难解。二人早期作品内容以闺阁春怨为主,作品意象的选择上虽常常类似但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因为个人经历所致,李清照的后期涉酒诗词内容则与社会时事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多了几分男子的豪气。作为男性词人的杰出代表,苏轼和辛弃疾二者作品都洋溢着词人难以抑制的才情,在内容上也大都反映了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但苏轼涉酒诗词表达的情感更为豪放与豁达,相比较而言辛弃疾则更为沉郁与隐忍。李清照与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为以男性为主导的涉酒诗词注入了女性独有的青春活力和纯真魅力,而苏轼与辛弃疾则为涉酒诗词注入了难得的率直和童真之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军旅生活的豪放、严峻和艰辛,铸就了军旅诗人创作上的大气磅礴与恢宏奇谲,也坦陈了他们生命中辉煌籼烂的历史。出征与远戎、守边与思乡、鏖战与牺牲,都在他们雄性的歌唱中闪烁出瑰丽的光彩。中国古代军旅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悲怆威壮色调与浓烈厚重的爱国情结,构成了军旅诗词波澜壮阔的声势与风雷浩荡的品格,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孟郊、贾岛同是中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两人生活经历、遭际相近,且同以“苦吟”闻名于世,更兼诗风相似,再加上对当代和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故许多文学史和诗评家常将二人及诗作相提并论。实际上,孟、贾诗还有着很大的差异与不同:从诗体来说,孟长于乐府古诗,贾则工于近体诗人苦吟来说,孟是为生活而苦吟,贾则是为艺术而苦吟;从对生活的表现来看,孟多是以批判的态度诅咒黑暗的社会与痛苦的生活,贾则是较多的欣赏的态度去艺术地反映生活;从诗风来看,孟诗为清奇僻苦,贾诗则为清深幽峭,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善于写诗、词、散文等,其文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文章从语言物质材料(语音、词汇、语法)角度分析研究了王安石诗、词、散文的语言风格,以更好地把握王安石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5.
王维李白边塞诗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这两个角度比较分析王维李白边塞诗的异同。文章指出盛唐时代氛围的影响形成了王李二人边塞诗共有的昂扬乐观的思想基调和雄奇壮美的艺术特征;各自不同的政治遭遇和理想定位使二人边塞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各有特点;精神气质及文化学养的不同使王李二人在景物的描写、艺术手法的运用、体裁的选择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6.
“临江三孔”是北宋著名文人,时人称其“以文声起江西”,号“三孔”,黄庭坚更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的极高称誉。《四库全书》收有著名的《清江三孔集》30卷。“三孔”文名虽然在后世有所低落,但是,其诗歌有很多很有价值的地方,他们的诗歌题材已经日常生活化,诗中喜用以文为诗,特别重视蕴含学识,对李白、杜甫非常推崇,同时又别开生面,“从容自道”,致使他们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引起同期文人对他们的推崇。  相似文献   

17.
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是当时的士林领袖,著名文学家。也是唯一一位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的著名陇籍作家。他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这千余首诗歌或指摘时弊,揭露社会黑暗,广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或反映战争的惨烈,徭役和赋税的沉重,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或流露对封建统治者的失望和人生不如意的感喟与伤怀;或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祈愿和远大抱负。内容十分丰富,其现实主义精神在明代无疑独树一帜、难能可贵。李梦阳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特色:复古诗苍劲凝重,气象开阔;古乐府神韵飞动,飘逸洒脱。李梦阳不愧是理论和创作都有建树的杰出作家。  相似文献   

18.
李曾伯为南宋后期的名臣重将,也是一位重要词人,今存词七卷,计二百余首。其词不屑作莺娇燕呢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然身后事迹几近淹没,今据其文集及相关史料,编排其行年、交游及著述情况,以为知人论世之助。  相似文献   

19.
周潇 《东方论坛》2011,(1):88-92
戚继光的文学成就主要见于诗文集《止止堂集》和两部兵书。成继光的诗歌是其戎马生涯的写照,内容宏富,风格多样,既有发扬蹈厉之作,亦有清婉调畅之歌,皆起放自如,少有约束,感情真挚,饶有风致,书写了他壮志报国的热血衷肠和保国安民的高尚人格,也抒发了遭谗遇毁、壮志难酬的痛苦,军旅篇什慷慨悲壮、尤见雄奇。其文因事抒思,涉及了当时的许多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均用口语写成,在古代兵书中绝无仅有,以其卓越的军事思想和实用价值为后世所重。  相似文献   

20.
李冶和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中的佼佼者。二人都大量写作酬赠诗,但面貌各异。李冶擅长融己情于诗句,故往往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品格清迥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薛涛则语工辞巧而多客观观照,多取巧讨好成分,故显才情有余而真情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