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马广德 《回族研究》2005,(1):108-111
一清末民初,在甘肃临潭县旧城创立了“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并祖述清真教道统,以宣扬金陵介廉学说,而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伊斯兰教教义为宗旨”[1] (P46)的西道堂,创始人是清末秀才马启西。西道堂的创立在全国范围内、且较有影响地为大多数人所知,是 20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公之于世的。当时范长江指出了西道堂“在哲学上、宗教上、社会运动上,皆有值得重大注意之必要”[2] (P47-48)。之后,著名学者顾颉刚考察了西道堂,时值其创始人马启西殉难 24周年纪念,遂作挽联相赠:“立教化民,为天下法;以…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西道堂是清朝末年由卓越的宗教思想家和实践大师马启西先生在经训思想启发指导下,结合中国西北穆斯林的实际情况所创建的一个伊斯兰“乌玛”宗教社团组织。其特点是利用宗教维系人心,凝聚情感,弘扬伊斯兰文化道德精神,兴办社会事业,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3.
甘肃伊斯兰教西道堂历史与现状调查──以伊斯兰教如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主甘敏岩宗教适应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生变化,是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年代,宗教怎样适应当代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张建芳 《回族研究》2006,(1):135-139
近2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做了不少关于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及其创始人马启西先生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有关西道堂和马启西先生的研究始于1936年范长江先生的《中国的西北角》。笔者经过调查考证,发现早在范长江之前,清末岷州进士尹世彩在其作品《马启西先生传》中就详细叙述了马启西先生的生平,并记录了关于西道堂教派的创建情况。岷州进士尹世彩应为目前所知对马启西先生和伊斯兰教西道堂进行研究的第一位汉族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5.
国内一批专家学者考察西道堂纪实应西道堂邀请,由甘肃民族研究所组织,国内一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专家学者于6月下旬赴西道堂访问考察。甘肃省临潭西进堂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由马启西先生创立于清末民初。清来富北回民起义失败,劫后余生的回民处境艰难,马启西...  相似文献   

6.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它注重以"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伊斯兰教教理"。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百年西道堂进行了阐述,特别强调西道堂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特色的实践者,其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西道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摩相荡、互相融合的产物.它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整合而带上了中国文化特质,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道堂是以伊斯兰教义作为指导,以群体合作精神为基础,全面推进经济、道德和教育三者的协调发展.西道堂以它强烈的伊儒相结合、独特的集体生活形式、发展商业的入世思想、以及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务实进取的宗教变革思想等特点,在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自从兴起以来,就得到来华西人的关注,传教士安献令就是其中一位,民国6年,他在甘肃兰州皋兰县监狱里无意间遇到了被关押的西道堂第四任教长敏志道,通过与之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西道堂的研究兴趣。他不仅记录了马启西创建西道堂的经历、西道堂抵抗白朗的过程和敏志道等在监狱的实际情形,而且将所见所闻告知了来中国西北的传教士同行,引发了他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中、西方研究西道堂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先生经汉并授,旨在沟通中阿;更将信仰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以济世利民,求两世之吉庆。先生开一代风气,然难容于世,终以身殉教。本文记述先生身世经历,尔林实践、艰难遭遇和中国著名学者对先生的追念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地处甘肃临潭的西道堂,创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初名“金星堂”,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名为“西道堂”,意为得教门于西域。从西道堂产生到1949年,共有创始人马启西,及丁全功、马明仁、敏志道等四位教主先后掌教,他们在西道堂的创建和不同时期的发展中,均有过重要的贡献。但就西道堂的经济发展来讲,第三任教主马明仁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奠定了西道堂不仅是一个伊斯兰教派别,而且具有集体经济实体特征的基础。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西道堂引起世人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此。有的著述中把西道堂的历史划分为创兴时期、劫难时期、中兴时期、守成时期四个阶段,而中兴时期即为马明仁掌教于西道堂的年代,所以马明仁对西道堂的发展,有过特殊的历史作用,尤其表现在西道堂的经济发展上。研究并了解马明仁与西道堂经济发展的这段历史,对全面认识西道堂无疑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清真寺是我国回族等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与分布的象征,同时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功能。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内部组织制度的干预,清真寺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从唐代"蕃坊"制到元代"哈的司"再向"教坊制"的转变过程中,清真寺管理也经历了三掌教制——掌教世袭制—阿洪聘任制—董事会制—民主管理制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伊斯兰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根本利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是人类普遍的追求,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世界上各民族、各宗教孜孜以求的共同社会理想。现在党和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中国穆斯林这样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华民族的组成群体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以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各民族携手共建和谐社会这个角度,从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伊斯兰教的和谐观、中国穆斯林应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三个方面探讨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群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认识、态度及实践。  相似文献   

13.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21,12(3):1-9, 94
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进行考察,清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继承了明朝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对宗族、保甲、乡约以及会馆等民间组织的恢复与重建予以支持,并让渡部分公权力,使其统治触角向下延伸,“皇权”也由此渗入县以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满族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而非域外之人,因此,他们一旦取得政权之后,除了保留满族的部分政治文化和风俗传统外,更多的是在大中华文化体系中寻找生存智慧与治国理政之道。在清代,不仅汉族、满族,也包括蒙古族、藏族或回族以及其他中国境内各民族,都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之中。正因为如此,民族融会才升华为“中华民族”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伊斯兰教政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各阶段的伊斯兰教政策的内容和伊斯兰教各项事业运行发展的具体实践 ,指出正确宗教政策指引下的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已成为中国伊斯兰教进步与发展中的一条主线 ,它在新社会实践中发挥着而且必将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平 《回族研究》2005,(4):107-110
新兴教派门宦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而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层出不穷。近一二十年,在中国各地(尤其是西北甘宁青地区),新兴教派门宦又呈现日趋活跃的态势。宗教内部改革、宗教教义教理方面的分歧、宗教资源的争夺、经济利益驱动和宗教管理工作相应薄弱等是新兴教派门宦产生的深层根源,但是新兴教派门宦不断产生并不是中国伊斯兰教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宗教普遍发生存在的问题。探索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如何缓解因新教派门宦的产生而带来的穆斯林民族内部纷争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稳定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强社会控制。穆斯林民族内部也应寻求一种积极机制,加强宗教自律,减少因频繁发生的教派门宦纷争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伊斯兰教具有通过改革不断适应各种社会形态的内在特质,中国伊斯兰教就是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结果;在现阶段,发挥中国伊斯兰教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依法加强对伊斯兰事务的管理,加强伊斯兰教研究,是引导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只有建立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和充分发挥中国伊斯兰教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不同的境遇 :针对基督教的教案频频发生 ,针对伊斯兰教的侮教案引发多起风潮。考察教案和侮教案的表现、性质、后果和原因 ,我们可知 :宗教交流应坚持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 ,政府处理宗教问题应有正确的政策导向 ,民众对待宗教应有正确的心态 ,这对社会和宗教的稳定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扬州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5,6(1):73-86
本文首先探讨了扬州在唐代、特别是唐中叶后的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才开始谈及伊斯兰教传入扬州。在对伊斯兰教唐代传入扬州的一些证据进行评价时,笔者又特地再赴扬州进行进一步核实取证。在对扬州伊斯兰教历史文化进行具体研究时,本文将重点放在仙鹤寺和普哈丁墓两个点上,而更着重其文物古迹的介绍和文物古迹研究意义的揭示。接着对扬州的几位重要人物、特别是对关系中国伊斯兰教全局的人物,进行了初步材料梳理。最后附带列举了扬属高邮菱塘和仪征两地的碑文名称,对仪征《遵圣制碑记》进行了一点介绍。  相似文献   

19.
通过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群体的生存状态、历史发展,考察回族文化的变迁与特色;反之,从回族的角度考察伊斯兰教,以便从回族群体的精神层面角度把握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依托;通过对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比较解析两者的涵摄关系。借鉴民族宗教学理论探讨伊斯兰教和回族之间的关系,探讨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和回族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