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二重性的态度存在多层次的明显分歧,对于劳动二重性的内涵也存在重要分歧。前苏联与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劳动二重性理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对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内涵,尤其是抽象劳动的性质,也存在长期未决的争议。总体来看,国内外对劳动二重性的研究与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地位极不相称。劳动二重性是劳动价值论研究中亟待深入展开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2.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环.  相似文献   

3.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实际是人们考察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视角,劳动的有用性与有害性才是劳动二重性的真义所在。从抽象角度看,劳动既为"善"也为"恶"。从劳动的具体性看,劳动的"善"与"恶"是具体的,一切"善"超过"恶"的劳动便是有用劳动,反之,便是有害劳动。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本义的两大方面是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从对立性看,劳动的有害性决定了劳动对人的"不解放",不劳动又无法实现劳动的有用性,促进劳动解放人。从统一性看,劳动的有用性决定了解放人的劳动要以劳动能够解放人为根本前提,解放人的劳动对劳动解放人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亮 《兰州学刊》2009,(5):33-3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所具有的两个方面的属性,它是商品生产特有的历史现象和共性范畴。由于社会主义也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仍然具有二重性。从经济关系的分析入手,深刻研究扣认识社会主义劳动的二重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提供理论的和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否决社会物象关系的资产阶级拟制,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规定大写的历史理论,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进路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  相似文献   

6.
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学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而且能够产生重大的经济学意义。然而关于这一学说何时形成以及形成的具体文本线索等问题,学界的研究尚不深入。为此,有必要从马克思关于这一学说初创前后的手稿中寻求新的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7.
劳动价值论是近年来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就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理论界主要有以下观点 :体力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活劳动 (包括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 )创造价值。在如何发展劳动价值论问题上 ,有生产要素价值论、知识技术价值论、服务劳动价值论等观点  相似文献   

8.
长期劳动具有价值转移与实现的长期性及价值量的贬值风险性,因而应参与企业剩余分配,故分享制应当成为企业的基本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但是,只有马克思建立了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份,坚持劳动耗费决定价值的观点,把决定价值的劳动归结为社会必要劳动,纠正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的错误.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应当把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与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劳动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不对称性或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研究创造价值的劳动为中心,从抽象劳动、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总体劳动、有用劳动等方面,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的有用劳动所对应的抽象劳动才能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实体,并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即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一结论,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创新劳动价值论》是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将其延伸发展的创新成果。《创新劳动价值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最有意义的相关理论作了大胆触碰并展开了深刻论述:以"价值"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剩余价值"二重性",完善和丰富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以"创新"为基石,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经济提供了路径依据;以知识经济形态显现的内在性能和发展趋势为基点,论证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必然性和可遵循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思考目标,倡导改革创新和创建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2.
13.
郝梅 《理论界》2002,(2):25-26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形成的系统体系,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它的产生,无论是对经济理论还是对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尽管如此,对其的争论、否定甚或是攻击却一直存在,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地域范围,争论的对象、角度、内  相似文献   

14.
劳动是劳动主体自愿、自主和主动性的体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劳动主体摆脱了强制劳动,获得了与资本占有者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但是这种平等、自主和自由只具有虚拟意义。市场主体的自由具有二重性,人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不完全一致。人的自由解放、合目的性的自由劳动方式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追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必须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自由的各项权利,系统地规范和保障市场主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卢昌军 《江汉论坛》2007,3(8):69-73
本文通过对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上的思想的同异比较分析,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同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是劳动价值论的坚持者、捍卫者和发展者,但在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具体深层次问题上,尤其在共产主义与劳动的关系这一涉及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问题上,恩格斯的观点明显不同于马克思的看法.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分析恩格斯与马克思二人在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上的思想分歧,不是制造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对立",而是要从理论渊源上弄清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一些重大基本原理的准确内涵,解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更好地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权力是一种控制或影响的关系,又是一种矛盾的关系,权力二重性是人类生存二重性在权力上的反映.权力二重性的根源在于人、自然、社会的矛盾运动中,在这一运动中,权力二重性不断变迁,导致权力性质发生了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7.
孙峰 《南方论刊》2011,(4):49-50
生产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其外延和内涵进行拓展和丰富.马克思所阐释的生产劳动概念反映了新兴机器大工业时代劳动的特点,当代劳动则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从而赋予了生产劳动新的质态.因而,我们应依据当代经济活动的客观现实,重新审视生产劳动概念.  相似文献   

18.
肖士英 《学术界》2024,(2):5-21
《资本论》及其手稿基于人的类本质要求,把劳动潜在界分为内在性劳动、外在性劳动环节。前者即劳动者在精神中,为改造劳动对象供给根据与精神动力保障的劳动;后者即基于前者生产预期产品的劳动。二者纵向贯通并相互构成,显现为自由属性与必然属性两个层次。完整和持续演进的劳动展现为四个递进性阶段:以生产改造劳动对象所依赖的精神保障为主题的第一阶段,显现为三个递进性层次构成的内在性劳动主导型劳动形态;以改造劳动对象为主题的第二阶段,显现为两个递进性层次构成的外在性劳动主导型劳动形态;以物化劳动为主题的第三阶段,显现为无地位差别的内在性、外在性劳动凝聚成的物化性劳动形态,这三阶段递进性展开,构成一个劳动周期;以上下劳动周期继承创新为主题的第四阶段,显现为跨周期性内在—外在融合性劳动形态。上述四阶段递进性展开,共同构成内、外在性劳动内蕴的劳动一般机理。内、外在性劳动范畴及其内蕴劳动一般机理的出场,启动了唯物史观双重转向进程,深化了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关系的认识,超越了传统脑体分工理论,促成了劳动理论传统资源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19.
20.
由于时代局限等原因,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商品价值实体论"皆不成立,这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缺憾.但是,由它们生成的商品价值二重性和商品价值规律等却是正确的,构成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基石.本文在阐述马克思这些缺憾的同时,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其一,作为一流智者的马克思,何以会出现一些"不可理喻的错误";其二,存在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