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深改元年"的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发展动力、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理解逻辑和固有的刺激方式可能都不再适合当前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也刻画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关于创新,谁也不可能提前预知确切答案。所以,政府只能顺势而为,并建设一个好的环境。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不能像过去那样什么事都管。一个新常态国家的创新体系,要从两个方面谈起。第一个方面是当前总的形势,第二个方面是如何面对这种新形势,即建立和完善国家的创新体系。不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新常态就稳不住先讲第一个方面的问题。从去年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根据已有的文章,新常态的内容或者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点,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的状态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下行通道。这个趋势今后可能还要继续,甚至会进一步变成中速增长。第二点,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  相似文献   

3.
张来明 《决策探索》2014,(20):18-19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首次明确用"新常态"来概括我国经济新的阶段性特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常态”最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习近平在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他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后,在12月1日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12月5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2月13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着重强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综上,习近平关于“新常态”的六次重要论述,折射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经济思维。因此,梳理和探究“新常态”语境下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新常态"并不意味着经济低迷,而是向正常状态的回归,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应改变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预期,逐步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形成"新常态"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南省考察时谈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论述被一些学者概括为"习近平常态"。联系到目前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再平衡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新常态"还是"再平衡",都将对"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外加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你认为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品牌经济是以品牌为核心整合经济要素、带动经济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新阶段打造品牌经济的重要性,指明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为什么需要打造品牌经济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比较优势趋于弱化,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品牌经济是以品牌为核心整合经济要素、带动经济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新阶段打造品牌经济的重要性,指明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经济新常态发展策略,在新常态政策中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在阐述经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的意义,并结合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为如何优化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这些年来已经进入到习近平同志所讲的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的外部经济环境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就是GDP的增长速度放缓了。在新常态下,我们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增强当前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信心,保持一种战略上的定力。因为如果我们对中国经济形势出现重大误判,我们就不可能制定正确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对外开放战略是国内经济战略的延伸,就像外交是国内政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减速换档、结构调整升级优化、增长动力转化提升的"新常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2015年的经济工作看,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加重、房地产下行、通货紧缩风险显现等问题,稳定  相似文献   

12.
“新常态”并不意味着经济低迷,而是向正常状态的回归,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应改变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预期,逐步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形成“新常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新常态"一词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增长速度换挡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之一。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必须正确把握速度换挡的实现路径。一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不是由高速增长切换到中速增长、低速增长,而是向中高速增长过渡。速度换挡具有普遍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在追赶型经济发展中,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由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带来潜在增长率的自然回落,必然会出现速度换挡现象。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否则很难与时俱进抓好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新常态"一词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份在河南兰考考察时首次提出,意在勉励全国人民,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一系列重大举措,对我国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好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  相似文献   

18.
正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增长10.1%,2014年增长8.6%。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涉及13亿成员柴米油盐的“国家账本”,也由2位数增长进入1位数增长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正8月4日起,人民日报连续四天在头版刊登特别报道和评论员文章,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形势进行多角度阐释。这些文章依次是:8月4日的特别报道《新常态,新在哪?》,8月5日、6日、7日的评论员文章《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和《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作为眼下颇为流行的经济术语,新常态一词最早进入外界的视野是在2009年初。当时,全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