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永 《兰州学刊》2011,(11):133-137
欧阳修的古文风格经由南宋与金,嬗递到元代文坛,成为对元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文风传统。元代初年,活跃于文坛的北方作家群虽很重视对欧阳修文风的学习,但不同于欧文,雄奇文风仍是主导倾向。到了元代中期,在江西作家群的倡导和浙东作家群的呼应下,欧文温醇和雅的风格成为一代文风的底色。到元末,文坛形成欧、苏并尊、唐宋并重的格局,开明代唐宋派之先声。  相似文献   

2.
张慧琼 《中州学刊》2023,(11):154-161
“唐宋派”是现行文学史标称的一个明代作家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主要成员。此种观点自1947年被郭绍虞正式提出后,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对明清相关文献进行考证、辨析可以发现,明代文学史上确实存在一个以“王、唐、茅、归”为核心成员的文学流派,然以“唐宋派”名之欠妥。原因有三:一是推崇唐宋文是明前中期一种普遍现象,“王、唐、茅、归”仅是其中持论者;二是“王、唐、茅、归”不仅推崇唐宋文,同时也推崇其他时代符合他们审美标准的散文;三是“王、唐、茅、归”推崇散文的标准不是以时代论,而是以是否符合他们所倡导的“本色论”而定。深入辨析考察“王、唐、茅、归”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可知他们交往密切,同声应气反对“前七子”文学拟古主义,共倡“本色论”文艺观,故将他们称为“本色派”更符合文学史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唐宋八大家"称名说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八大家”之称在南宋己见雏型 ,但正式提出则晚至明朝中叶。以茅坤为代表的“唐宋派”力倡“唐宋八大家”,是当时文坛斗争的需要。虽然“八大家”的提法在明、清时期不时遭到非议 ,但因其的确代表了唐宋时期散文理论与创作的最高水平、具有特色各异的风格且为学者提供了习文范式而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4.
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的清初散文家以规模宏大、出入唐宋的散文扫清了明末文坛的纤佻。“以小说为古文辞”是侯方域散文的价值所在 ;他的斥责权贵和抒写怀抱之作为其散文精华 ;他主张“讲唐宋以来之矩” ,是唐顺之、归有光唐宋派散文的有力继承者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 ,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李圣华 《中州学刊》2004,(3):108-111
在继承和反拨清代批评的艰难行进中,20世纪明代散文研究获得了独立的学术地位,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失误亦不容忽视.20世纪明代散文研究可分为发轫期、兴盛期、萧条期、繁荣期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每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征.其中关于明代散文流派的研究几乎贯穿明代散文研究的百年历程.对七子派的研究大抵围绕复古的兴起和动因、复古的价值和局限等方面展开;对唐宋派的研究则较系统地揭示了唐宋派的思想渊源、散文理论、审美意趣和艺术特色;对公安派的研究大抵围绕公安派的兴衰历史、小品艺术、性灵说等重心展开;对竟陵派的研究一直在抨击与肯定的矛盾中进行;相比之下,对台阁派、茶陵派的研究则显得冷寂.  相似文献   

6.
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号天佣,明东乡(今江西东乡县)人。天启四年(1624)始举于乡,因对策有讥刺魏忠贤语,罚停三科。崇祯初诏许会试,终不第,然文名日振。他曾组织文学社团豫章社,倡导效法唐宋派的散文,反对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文曲尽形容,笔触犀利,平易通达,以其理论与实践为明代散文的发展作了系统的总结,成为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先声。 一、学秦汉以唐宋为桥梁 明代由(?)。阶级矛盾的尖锐复杂,市民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章一禀宗经法古之宗旨,但基于中国文化本身蕴涵的创新通变基因,历代文章家致力于文法创新.唐宋时期,主要着眼于文辞创新,韩愈明确提出"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求创作时"惟陈言之务去";针对自铸伟辞所导致的艰深奥涩流弊,黄庭坚提出融化前人陈言的"点铁成金"之法.明清时期,文法理论由文辞创新转入篇章行文之法的求变,明代秦汉派对秦汉文章创作内在规律有所关注,唐宋派则师法偏重篇章布置之法的唐宋古文,唐顺之"本色论"从"心源"上寻求文法来源,在破除死法的同时也隐藏着师心自任的危险;清代则多以识量破死法,在熟稔古法的基础上,以异识卓见融古法于自我,在创作时实现我与法之间的融通无碍.  相似文献   

8.
刘大木魁所讲文之“神”是指作家不同的才气、个性表现于作品的精神面貌 ,所谓“气”则偏重于指文章的气势。这种“神”是内在的 ,似有“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玄妙之处 ,显然 ,这是从审美的角度对散文美学特征进行概括而提出来的 ,较唐宋派的“神理”说更具美学特色 ,也更深刻具体  相似文献   

9.
唐宋是我国散文史上的又一辉煌期,曾经影响了千百年的散文发展和美学风貌,如清代的桐城派;甚至成为散文界的复古目标,如明代的唐宋派。尽管唐宋古文运动辉扬着复古的口号,但其审美格调和风貌却远不同于先秦古文,而是经过建构后的新结构。在今天,人们一旦回首中国散文史,总是把它视作标准型态而深情眷顾,其中必有一个深层性原因。现象地描述这一演化过程是肤浅的,应该探究它。我们把这一原因归结为结构主义文化—美学。英国特雷·伊格顿的《文学原理》认为:“结构主义者的分析试图分  相似文献   

10.
<正> 编辑同志:贵刊1984年第二期载许山河《试论王船山散文》一文中说:“他的诗歌理论,有很多超越前人之处,而他的创作则在唐宋之下。”笔者认为失于武断,不敢苟同.唐诗宋词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唐宋两代文学创作中既有第一流作家,如李、杜、苏、辛等,也有二、三流作家.因此,如果要将船山创作与唐宋水平相比较,就应作具体分析。即使是  相似文献   

11.
就经典意义上的明清文学类型而言 ,始终贯穿着古典主义精神。明代文学流派众多 ,无论是前后七子、唐宋派 ,还是明末诸派 ,基本上都笼罩在从秦汉到唐宋的影响之中 ,构成整个明代文学思潮发展的背景。清代文学的古典主义建筑在对前代思想总结的基础之上 ,将前代那种古典的精神境界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学问 ,使之客观化、学术化。正是这种古典精神客观化的发展 ,使得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遗产得以保存并被现代人所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2.
陈学祖 《学术研究》2012,(9):133-139
胡适所主张的"作诗如说话"实为宋诗派所秉持的"以文为诗"观念在诗歌领域的现代性转化。初期白话诗派的这一唐宋诗词观念,不仅是其阅读与评价唐宋诗词的审美基点与理论基础,而且直接影响并制约了其对唐宋诗词现代性的发掘与诗史观念。在胡适看来,唐宋诗词之文本结构与审美形态:一种是致力于语词涵义的明晰性、准确性,句子篇章有逻辑性与思辨性;另一种是有意模糊语词的内涵和外延,造句自由而随意,没有固定的规则,句间关系以并列为主。二者之中,胡适更倾向于前者。胡适的唐宋诗词观念,经其弟子俞平伯及诗词名家胡云翼进一步发扬。唐宋诗词观是其新诗理论建构之重要思想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7,(12)
贾平凹散文的闲话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很高水平。首先,贾平凹是唯一真正继承现代散文闲话传统的作家,并结合时代语境进行改造,拓展了闲话的新发展。其次,贾平凹散文的闲话使得语言产生弹性,形成铿锵、质朴、干练、超然的风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再次,贾平凹散文的闲话本质上为文体革新,体现出积极的文学意义。贾平凹散文的闲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见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4.
近古文学观念中的古典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经典意义上的明清文学类型而言,始终贯穿着古典主义精神.明代文学流派众多,无论是前后七子、唐宋派,还是明末诸派,基本上都笼罩在从秦汉到唐宋的影响之中,构成整个明代文学思潮发展的背景.清代文学的古典主义建筑在对前代思想总结的基础之上,将前代那种古典的精神境界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学问,使之客观化、学术化.正是这种古典精神客观化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遗产得以保存并被现代人所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5.
《建国60年包头市文学作品集.散文卷》取材多元,风格各异,但归纳起来,"美"是所有散文体现的核心,而"意境之美"、"诗情之美"、"和谐之美"、"人生之美"、"思想之美"则是它们共同彰显的主题。"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这类散文所凸显的主体的精神样态上;"诗情之美"来自于作者感受生命、亲和自然时所产生的诗意的激动;"和谐之美"表现的是天然景色与作家主体的性灵相拥;"人生之美"揭示着更具普泛意义的人类精神与人生意蕴;"思想之美"既标识着文章的深度,也标识着作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宋人选唐宋文选本选录唐宋作家之散文数量进行排比分析,得出宋人心目中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是苏轼、欧阳修、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司马光、张耒。八大家的诞生,各有其具体原因,且与宋代古文、理学同源共存的特定学术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中国生态散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精神。李存葆、徐刚、张炜、苇岸、刘亮程等人以散文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天人亲和、充满大地情怀的意义世界,堪称天人相亲的绿色之"诗"。作家们通过"以物观物"、"以物观人"的审美视角,在一种往来赠答的"间性"关系中展开天与人之间的精神交通,成就了一种生态化的审美心胸。当代散文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处身性的生态体验与融入天地的生存姿态,这是一种深透大地的生态话语。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散文为大家所熟悉的是平易疏畅、纡徐委婉,极富阴柔之美的"六一风神",而他的另一面,多于年轻时所作、体现其刚正忠直个性,既接受司马迁传记文学"好传畸人"手法影响,又深受韩愈雄奇奔放文风熏陶,所形成的雄奇劲健,深得壮大阳刚之美的散文风格,虽非欧阳修散文风格之主导,但独具特色,别有风貌,共同成就欧阳修散文多元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19.
崇祯时期,皖江文坛经历了从师法秦汉向师法唐宋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与艾南英等豫章诸子相呼应,也直接引导了清初钱澄之、施闰章等皖江作家师法唐宋的散文取向,与侯方域、易堂九子、黄宗羲等一道,共同掀起了清初文坛师法唐宋的思潮,为桐城文派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创作经验.理清这一发展脉络,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桐城文派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清初文坛师法唐宋风尚的形成与发展的状况和理路.  相似文献   

20.
著名文学史家钱基博对黄宗羲《明文授读》不选其好友、且在明末文名籍甚的陈子龙之文表示质疑。经过深入考察,我们认为:黄宗羲之所以在其《明文授读》中拒选陈子龙文,原因是他属于唐宋派,在古文理念上主张文道合一、文以明道,而陈子龙则属于七子派,尚秦汉古文,兼采六朝之藻丽。因此,出于门户之见与自己文道合一的文学理念,黄宗羲自然不选文字藻采的陈子龙之作,这也许就是其在《明文案序上》所说"钜家鸿笔,以浮浅受黜"的那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