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杨永明 《江汉论坛》2007,(1):137-138
由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文学评论>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江汉大学文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20至21日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召开.到会的中外学者及闻一多亲属共计八十余人.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陆耀东致开幕词,对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他的学术成就和爱国精神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与闻一多魏奕雄闻一多(1899—1946)和郭沫若(189—1978)都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一)闻一多,湖北水人。他爱写新格律诗,对古诗和新诗都有精深的研究,特别喜欢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新诗。1921年8月,郭沫若的(...  相似文献   

3.
<正>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闻一多无疑是继郭沫若之后诗坛上的一位奇峰突起的爱国新诗人。关于这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他对我国早期新诗运动的贡献,拙作《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①曾有所论及。这里着重谈谈闻一多与“新月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是文学事业重要的两翼。在中国新诗诗坛上,闻一多是插着两翼飞翔的人物。他的新诗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新诗评论,也同样占有重要的一席。从1921年发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到1944年发表《诗与批评》,闻一多写作了大量评论新诗的文章。在这些著述中,他为新诗取得的成就而大声欢呼,为新诗尚存的流弊而及时针砭,以推进新诗建设为己任的开拓精神和高人一筹的见识,有声有色地活跃在评论战线上,为新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富有特色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研究的历史,迄今已70多年。我个人认为,第一次对闻先生的新诗有着深切的感悟并作了认真的研究的是沈从文先生。虽然此前饶孟侃先生、朱湘先生等也发表过文章,但似尚未把握其精髓。沈从文先生在193o年4月10日出版的《新月》杂志3卷2期上发表的《论闻一多的〈死水〉》一文,标志着对闻一多新诗的研究,进入了成熟阶段。1946年7月15日闻先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后,出现了一个纪念和研究闻一多的高潮,大批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字和对闻一多各方面成就的研究文章发表。此后,除“文革”外,闻一多研究一直未曾中断。在新时期,闻一多研究出…  相似文献   

6.
张文莉 《学术探索》2012,(3):124-126
强调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这是闻一多的一贯主张。闻一多认为,只有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才能做出真正的中国的新诗,因此,在他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把新诗的民族性建构作为旨归并长期躬耕于此,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注,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在内在精神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和朱自清不断总结新文学创作的艺术经验,作出了创造"现代诗学"的努力,并取得了第一批成果:朱自清的《新诗杂话》和闻一多的系列诗论,为新诗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的新诗研究深受西方理论的影响,使闻一多和朱自清在"现代诗学"的创造中受益颇多。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是一个富有开拓精神的艺术改革家。他革新了新诗的价值观,将新诗“纳于艺术之轨”,刷新了一代诗风,推动新诗走向成熟的新时期,完成了中国新诗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美学变革。徐志摩说:“一多不仅是诗人,他也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理论和艺术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和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就出现过不少评介他的新诗创作和诗歌理论的文章,但是比较深入的研究,始于四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逝世之后.回顾一下闻一多研究的发展线索和学术积累,对于继续开拓研究也许是有所助益的.本文拟分四个部分,对四十年来的闻一多研究做一点粗略的考察.建国前三年的研究1946年7月闻一多的不幸遇难,震动了神州大地,形成了一个持续的追念、学习、研究闻一多的热潮.建国前三年的研究活动,主要有:1946年8月由李(公朴)闻二烈士纪念委员会编选的大型纪  相似文献   

10.
陆耀东 《江汉论坛》2005,(7):113-114
本文认为培养闻一多研究青年学者是当前急迫的任务,其中尤其需要培育良好的学风;提高闻一多研究水平,基础是把握历史真实,不应孤立地研究闻一多;闻一多学术成果的再研究是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闻一多新诗及诗学研究还有空间可以开拓;应该加强闻一多及其作品的普及与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处在急剧变动的现代中国社会中的闻一多先生,以他诗人的创作热情、艺术敏感和学者的求知欲望,大量汲取了古今中外各种文艺思潮,并不懈地进行各种艺术试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美学思想。这无疑是个十分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研究课题。然而,在以政治地位排座次的现代美学现代文艺思潮的研究中,作为美学家的闻一多的身影被缩小或忽略了。俞兆平的《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下面简称《论稿》)一书的问世,打破了这种不平衡的研究格局,把闻一多丰富多姿的艺术生涯、学术建树中呈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第一次较为  相似文献   

12.
《西岸》是闻一多发表的第一首白话新诗,《死水》是他的代表作,新诗史上的珍品。本文认为,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诗学理想,《西岸》和《死水》中都存在着象征笔法从一而终、二元对立的反复吟诵和唯美主义的诗学探求等相同之处。闻一多的诗艺之美,在《西岸》中孕育,在《死水》中成熟。  相似文献   

13.
《真我集》因其对五四时代思潮的呼应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并且艺术上一 开始就脱离了旧诗词的气味。闻一多自觉的文学史意识与新诗美学理想的逐步形成是《真 我集》不出版的重要原因。对“真”的追求与对丑恶的发现,以及理性节制情感的风格穿 越《真我集》开始的闻一多整个新诗创作过程,同时,《真我集》与此后创作中的区别也非 常明显。诸多因素使《真我集》构成闻一多诗歌创作一个独立时期即探索期。由此,闻一 多新诗创作呈现出《真我集》期—《红烛》期—《死水》期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真 我集》成为闻一多新诗创作的起点,从而也就成为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雍青 《江汉论坛》2005,(2):136-137
“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闻一多研究会、闻一多基金会和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西南师范大学新诗研究所、湖北教育学院、武汉大学国学班、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协办,于2004年8月21日至23日在武汉大学召开。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国内和港、澳、台的专家学者百余人,日本、新加坡的汉学家15人与会,武汉大学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参加了会议。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陆耀东教授在开幕词中提出,当前一个急迫的任务是培养闻一多研究的青年学者。他指出…  相似文献   

15.
从选家资格、阅读视野、文艺批评的态度、具体选目以及后续性的文艺思想等层面来看,尽管<现代诗钞>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美学风格,是一部艺术兴味较为充分的新诗选本,却也存在着诸种残缺与矛盾,与其说它是一部经典的文学选本,不如说它经典性地呈现了编选者闻一多这样一个有着自我期许的文艺家在时代政治面前的矛盾.就闻一多当时的艺术立场而言,它已然"完成";他放弃对<现代诗钞>做进一步编订工作,也主要是因为政治理性战胜了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1899-1949是以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研究著称于世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闻一多还是一位杰出的古典文学批评家.从1928年8月发表<杜甫>,到1946年6月11日<九歌古歌舞剧悬解>脱稿,整整18年,闻一多"躲进小楼成一统",执着地投身于古典文学的批评研究中.闻一多的古典文学批评由最初的杜甫研究扩及到全唐诗的研究,又由唐上溯到六朝、汉魏,直到古诗的源头<楚辞>、<诗经>,兼及<庄子>和上古神话.  相似文献   

17.
第二届全国闻一多学术讨论会1985年5月13日至17日在武汉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以及闻一多的亲属、学生近百人。日本学者奥平卓、中岛碧和香港中文大学吴茂生也应邀出席了会议。大家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对闻一多的思想、创作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探讨和研究。以下仅就两个方面加以综述。1、关于闻一多的思想大家认为:闻一多的思想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他至始至终是爱国主义者。他的思想道路的曲折性,从积极意义上说,恰好是旧中国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最终必然走到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中来的典型反映。因此,对其思想演变、发展的内在契机和外在条件的全面考察,对研究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乔彬  赵晓岚 《江汉论坛》2006,12(11):131-134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殿祥 《江汉论坛》2006,(11):134-136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如果没有在新诗由“破格”到“创格”的转折点上出现闻一多,我们的新诗“创格”时间表也许会改写。人们一般习惯地将闻一多的创格理论仅仅理解为现代格律诗理论,这其实是一种对闻一多的狭窄化把握。基于倡导“建立新体中国诗”,闻一多对许多诗学范畴均有所开拓,这些开拓对于自由诗的美学建设同样也是一份丰厚的学术资源。第一,格律诗与自由诗。在新诗发展史上,闻一多并非第一位提出现代格律诗理论的人。陆志韦以降,有好几位诗人都是此一领域的先觉、先行者。然而闻一多却是系统、完善、深入、具体地提出现代格律诗理论的第一人。再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