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理论回到实践必须有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决策认识。 我们知道,人不仅要认识客体的属性和规律,即进行事实认识;评价客体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即进行价值认识,而且还要改造客体,占有客体。主体改造客体,改造世界,是人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是人作为主体的一个根本标志。主体占有客体,把客体变成自己物质的或精神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主体占有客体是主体活动的结果,是物化了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主体改造客体,主体占有客体,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关系。但是,事实认识面对客体本身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对现有的客体现象、本质和规律作出说明,它告诉人们客本质和规律是什么。价值认识面对客体存在和发展规律这个价值物,对这个价值物的价值作  相似文献   

2.
宁可 《河北学刊》2004,24(6):145-150
所谓"历史",它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二是对过去的事的记载;三是人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是有所区别的.前者要回答的是客观历史是什么样子,结构如何,运动的规律如何,即对历史内容的认识;而后者则是以历史学或历史科学为对象,概括人们认识客观历史过程中的理论和方法,即要回答的是怎么才能正确地认识和阐明历史.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从生成论角度看,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论角度来看,历史价值是历史客体对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历史价值活动包括历史价值认识活动、历史价值创造活动和历史价值实现活动三种类型。历史价值活动都是遵循一定规律来进行的。历史评价是主体根据人的需要对历史客体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做出价值判断,即主体关于历史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所做的判断。历史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1,(12):145-149
宋元平话与明清历史演义虽然关系密切,但两者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主要投合市井平民的志趣、愿望,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一般文人所崇奉的儒家的政治历史观念;前者讲求故事的传奇性、语言的俚俗性,后者则注重实录,崇尚雅正.两者的相异之处,正是各自的艺术特性之所在,它形象地反映了历史小说从勾栏瓦舍走向文人世界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5.
晚清中国人之接受西方文化,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被描述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这样一个单线条的上升和变化过程。这个说法最早由梁启超提出,后人一直延续了这一观点。但是,实际上,近代中国人一开始接受西学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题、目标和需求:其一是国家的目标,其二是思想文化的目标。前者表现为对富强的追求,后者表现为对公理的追求;前者的目标是船坚炮利、国强民富,后者的目标是民主、自由和人权;前者体现在魏源的探索和观念上,后者体现在徐继畲的探索和观念上;前者的历史行为是自强运动,后者的历史行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两个主题的自身成长和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一价值按其客体承担者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三大类。人的价值是指人作为价值客体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它又分为人的整体价值和个体价值。其中个体价值包括个体的自我价值和个体的社会价值两种。前者又日反身价值,指个体对自身的满足、贡献,即自己对自己负责。后者表现  相似文献   

7.
林有能、胡波在《江汉论坛》1996年第12期撰文认为,对“历史”这个概念有必要再作新的阐释。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所理解的历史,应该是人性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史的有机统一。前者是历史的本质,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是了解人性的最好的途径和方法。这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历史研究因此也可以相应地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研究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过程、活动规律;一层是研究人的本性(自然的和社会的二重属性)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规律。而这二层次的研究又集中于人这个历史核心之上。研究人和人性,了解和认识人类自己,也…  相似文献   

8.
价值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我们通常所讲的反映事物属性、规律的事实认识有所不同。事实认识的特征在于描述事物的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它的对象是客观事实,也即实际存在着的事物自身。自然科学真理即这种认识的典型。 价值认识的特征则在于它评价事物和现象对于人和人类的意义,其对象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这种关系作为认识对象,一方面它同认识主体一起构成价值认识系统,成为该认识系统的一个要素;另一方面,它又自成系统,本身也是由价值关系的主体和客体所构成。  相似文献   

9.
自我对人生价值的评价陈新汉人生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因此,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相比,后者离不开前者,但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交织在一...  相似文献   

10.
历史认识的目的是不仅要把握历史的本质与规律,而且要反映人们对历史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它需要人们把多种多样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历史认识的主体性方法、逻辑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理解方法和价值分析方法等,都蕴涵着人们如何才能获得正确或合理的历史认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交合点—台湾民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九五年,大清帝国战败了。战后的台湾、澎湖列岛之割,引起朝野震怒,成为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它直接导致了当年同时产生的二个震惊中外的事件:北方的“公车上书”,南方的“台湾民主国”。前者受到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而后者则自它产生伊始,有称颂者,亦有贬斥者,而更多的是讳莫如深。那么,应该怎样看待这个历史产物的特性?如何正确评价它的历史地位?本文想对这个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而且在亚洲近代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的产生、性质及其历史地位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德育理解:跳出传统教育学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理解与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理解不同,前者以价值为基础,后者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前者是对所讲内容的间接理解,后者是对所讲内容的直接理解.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理解是认识再认识,德育理解是评价再评价.在德育中要防止价值观教育的静态化、对象化、手段化.  相似文献   

13.
张华 《东岳论丛》2007,28(1):154-159
一切思想都无一例外地来自于人类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慕,来自于对超越自身局限到达永恒境界的不懈追求,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在基督教神学中,人类只有通过救赎,跟随耶稣基督,超越罪孽,超越自身局限,才能重回理想的天国,到达终极和永恒;源于传统儒家思想道德修养观念的仁、圣、天道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同样是教导人们如何超越自身局限,达到至上和永生的境界。在此,基督教和儒学即获得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的超越。不过,在超越的终极目标上,前者趋向于上帝,后者则趋向于天道;在追求超越的动机上,前者寄托于来世,后者则寄托于现世;在实现超越的途径上,前者祈求于他救,后者则忠实于自救;在超越的结果上,前者表现为因信称义,后者则表现为实践贤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历史观在本质上也是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的统一、它意味着,在对人必须吃喝住穿基本事实的理解中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关注;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状况——“实然”的分析中包括含着对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应然”的追求;在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中包含着对人的活动的价值规律的评价和理解。割裂这种统一次会陷入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抽象人道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事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除了具有许多共用的特征外 ,还具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职业经理人的目标是在市场上盈利 ,事业经理人不仅在市场上盈利 ,还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前者的个人价值取向是以求得功名利禄为主 ,后者则还要求得事业价值 ;前者把短期利益看得很重 ,后者更看重长期利益 ;前者更追求残酷竞争 ,后者更追求“竞合”理念 ;前者在企业发展受阻时会选择“跳槽” ,后者会主动创造条件使企业进一步发展 ;前者给企业留下的常常是丰厚的物质财富 ,后者留下的还有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万斌  王学川 《学术论坛》2007,30(11):1-5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混淆二者将会导致历史认识领域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或者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失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不同于本体论范畴的客观性,后者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前者则是以本体论的客观性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或者说历史认识与客观历史的能动符合.由于历史认识的主体性的不可避免的介入,使得我们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时不得不考虑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对之的影响.一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及其作用是产生客观历史认识的必要务件.因而追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并不需要排斥主体性及其作用;二是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三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去准确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过程,是通过两个层次即事实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来进行的(参看拙文《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认识规律》,载《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对历史人物所进行的价值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认识,它是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他评价历史人物的专著《藏书》、《续藏书》里,对战国至元的八百名历史人物,以及神宗以前明代的四百名人物进行了品评.他宣称要"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以"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为标准,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李贽到底是以一种什么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人物的,他的价值认识具有什么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李贽在《藏书》和《续藏书》中对历史人物的事实性认识,主要是根据以往的官修史书;其价值性认识,则主要渗透在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18.
王峰明  牛变秀 《学术界》2002,(6):120-134
本文针对张华夏教授所说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特别是他对几个关键概念和问题的混淆作了回应性、商榷性剖析 ,指出 :( 1 )不能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谈 ,前者体现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后者体现的则是其社会属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旨在透过商品的价值存在及其运动 ,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 ( 2 )不能抽象地谈论人的“需求”或“需要” ,它是具体的、历史的 ,需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需求”只是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的实现和实现的程度 ,而不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的生产、形成和创造。 ( 3 )不能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价格是价值在实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 ,价值才是本质。价值形成是一元的和确定不变的 ,而价格形成则是多元的和复杂多变的。本文还触及到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 对艺术典型的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逻辑的,一种是历史的。本文主要通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典型的比较,揭示不同历史形态艺术典型的本质和特点。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典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前者指广义的古代艺术,后者则主要指近代艺术。古典主义艺术塑造形象倾向于类型性,追求和谐统一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则倾向于个性化典型,表现为崇高不和谐美。所谓类型性是指某一类人的代表,是一种经验普遍性的提炼和概括。它表现在两方面:就典型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来说,它是同类人物量的普遍性的概括;从凡是典型都是有某种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社会历史与人的价值活动关系问题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活动只是人类社会一个派生的方面、一个从属的环节,即它与社会历史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本身内在的、普遍的、必然的存在方式之本质的内容,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本文不打算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全面评价,只想对后一观点还未论及的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价值活动的应然性之间的一致性问题,作一分析研究。一、“人”与“社会”、“价值”人的活动、社会活动、价值活动三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是社会的本质、实体,人的本质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