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现了自然山水美。发现自然山水美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动荡不安、士族庄园制度的盛行、老庄玄风和宗教的影响等共同促成了自然审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家族诗人群体活动对于东晋南朝诗学的作用和意义,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这一特定时期诗学的发展规律.认为诗歌创作从东晋玄言诗、晋宋山水诗,到齐梁永明体、宫体诗的嬗变,和南渡家族诗人群体自然山水美的发现、才华的竞赛、追求诗歌的审美娱乐作用的精神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士不遇"一语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汉代士人对不遇的歌咏,其表现手法甚至语言,主要源自屈赋.按照与屈赋的相关程度,可以分为三大类.尽管不及屈赋庄严绚烂,汉代士人的歌咏尤其是<答客难>一类的作品,仍然是士人追求自我完成这条人文之路上的一道奇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的一首题为《风景》的小诗。对这首小诗的内涵,笔者这里不想做什么具体的分析;只是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它却体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游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众所周知,山水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比较密切。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点在山水美中虽然由于内容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人类实践的创造是山水美的本源却是无疑的。严格地说,真正和人类社会完全隔绝的自然山…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明人山水美感体验与取向的主要方面,即耳目性情之愉悦、山川妙理之鉴识、心灵神思之飞扬、道德人生之体悟,阐述其中所蕴内与外、形与性、生理与心理兼顾并重的精深思想.明代山水美感论最具价值的部分在于将山水和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紧密联系起来,凸现了中华山水审美文化的精髓,即人与自然山川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桑塔耶纳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是认识其美学观的根源,已有的研究对此往往分析不足.桑塔耶纳哲学的提出虽有复杂渊源,但是较为直接的是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他以整体观认识自然,重视实体,反对理念先行.这种哲学背景决定了他的美学理论也强调源自科学和经验的自然规律,特别是人的基本机能.例如在<美感>中他认为自然原则的自组织产生了美,这便是美的功用说,同时他对审美愉悦与生理愉悦、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等范畴进行辨析的过程中也为自然主义哲学做出了注脚.  相似文献   

7.
水美是自然美中的一部分,有时可合称自然山水美。它与社会美同属现实美,有别于艺术美。本文从现实美内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层次,谈谈旅游中欣赏山水美与欣赏社会美的异同。一、就审美对象相比较,旅游中欣赏山水美偏于形式,而社会美的欣赏,则偏于内容。任何种类的美,都有其不同的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因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而统一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之中。但是,社会美偏重于内容,如人的美的内在精神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的山水,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常常使人流连忘返,心醉神迷。然而,人们还往往不满足于单纯的山水欣赏,总是还想知道一些关于它的来历的传说以及其他有关的遗闻轶事。因为经过传说渲染的山水,它在原来山水美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人文的内容,将人的生活和人的美感经验与山水自然美结合在一起,互相烘托、互相辉映,造成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这就使人们在欣赏中进入一种更深沉的美感状态里,引起更多的审美享受。使审美进入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9.
"奇"这一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它是和"正"对举的一个范畴.<孙子兵法>进一步阐发了"奇正"理论,后来人们逐渐把"奇"这一范畴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不仅在诗文批评领域里,用"奇"来把握作品总体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趋向,而且在小说批评领域里,也经常用"奇"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文本.明清小说理论中尚"奇"的审美趋向经历了从"以幻为奇"到"不奇之奇"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总体性认识,它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自然美观念.从“畏威”到“敬德”,代表了商周之际人的自然观念的转变;相应地,在原始先民的审美世界中诞生了从“尚力”到“尚德”的审美图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对于自然的人性化理解和对于自然的伦理内涵即善的意味的发现,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崇高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肇始于他经受的那场严酷的政治打击。转移,补偿,升华是他由生活审美向自然审美发展的审美轨迹。浓烈的情感注入山水景物,生活审美理想参与自然审美活动,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散文突出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服饰与世界各国服饰一样,是人类文化乃至审美文化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是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将主体自然即“人”与客体自然相区别的鲜明标志之一;是人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最易于直观并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之一;是作为物质形式或曰物质文明锐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着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道德、法律、文化等观念形态或曰精神文明的外在感性显现的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外化或曰直观化的审美形态之一。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一方面体现着中…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主义问题的提出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相关,它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审美批判.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在其发表<真理与方法>之后逐渐开始了一个审美主义的转向历程,其转向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对工具理性过度扩张的不满及其审美现代性批判,海德格尔审美主义转向的影响,其本身理论体系的困境及其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之屈赋批评对汉人成说多有继承和深入的发挥,更有在批评角度、批评标准上的新变——重视对于屈赋的文学评价,重视对于屈赋文学精神和文学意义的揭示。加之他们有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所以对于屈赋的品鉴显得异常精要,常发前人之未发。当然,传统儒家功利主义文学思想也限制了他们对于屈赋的理解,而对屈原思想行为的冷落,甚至批评,也导致了他们在论及屈赋时很少关注屈赋文学精神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屈原个性、气质和人格之间的关系。屈赋批评在魏晋南北朝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特点是中国思想史、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发展到本阶段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艾伦·卡尔松集中分析了"不恰当"自然审美欣赏的三种表现:形式主义趣味、艺术地对待自然和分不清自然之所似与所是.他提出"恰当"自然审美欣赏的总体原则是"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具体途径则是求助于科学知识的帮助.依据艾伦·卡尔松关于"恰当"自然审美欣赏的原则反思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传统,我们发现了其深刻的内在矛盾:形式发达而基本薄弱,发达的"借景抒情"传统是对自然的功利主义态度,它成全了诗画艺术,削弱了对自然本身的独立、深入欣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服饰与世界各国服饰一样,是人类文比乃至审美文比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是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将主体自然即“人”与客体自然相区别的鲜明标志之一;是人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比的过程中,最易于直观并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之一;是作为物质形式或曰物质文明锐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着诸如政治、军事、宗教、道德、法律、文化等观念形态或曰精神文明的外在感性显现的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外化或曰直观比的审美形态之一.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一方面体现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4):86-92
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论述中总是充满了浓厚的美学气息,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环境伦理学家,更是一位有着深厚环境伦理思想的环境美学家。其环境美学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自然审美价值的发掘;认为审美才是伦理的基础;对一种新的审美模式——荒野审美模式进行了引入和探究。他认为需要建立一种深度审美的方式,才能够对自然有更多的体验。他经历了亲身的体验,相信荒野自然本身极具审美价值。罗尔斯顿的荒野美学观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屈原西域昆仑情结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总体上探讨昆仑方物在屈赋中的地位作用,并提出屈原思想中蕴涵着一种炽热而深沉的西域(昆仑)情结,认识这一情结,在屈学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且是西域文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视域中的自然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美学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杜夫海纳的相关论著中 ,因此 ,我们就把焦点集中在他的身上。现象学从美学的角度对自然对象进行探讨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只有自然的审美对象才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 ,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那种真正的密切关联的关系 ,如杜夫海纳所说“有关审美对象的思考一直偏重于艺术。……如果这个经验 (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 )从现象学看来是最清楚不过的话 ,从本体论方面来看就不清楚了。① 他认为 ,作为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是被制造出来的 ,在这个对象身上打下了艺术家的人性烙印 ,这样的审美对象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生存观.在他的生存实践中,时间意识与饮食体验强化了儒家生命伦理的诗性内涵;幽默态度和超脱精神确立了独特的人生审美观照,最终形成合德、素朴的人生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