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社会歧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歧视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社会歧视的施动者和受动者.社会歧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偏见到歧视的过程.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介绍并分析了目前国内对歧视研究的现状,指出,深入剖析和解决社会歧视问题,是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出现的“知识失业”只是一种假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因歧视现象而引发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一假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右移;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者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会歧视残疾人现象普遍存在,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吻合。社会歧视残疾人的表现在教育、就业、婚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歧视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和现实等因素。本文基于歧视理论,依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江西省遂川县的实地调查数据,来揭示当前的残疾人隐性歧视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期,消除歧视,共享改革成果,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反歧视立法的可能与限度,采用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反歧视立法的能与不能,结论表明:歧视行为有可能从显性变为隐性;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以及结构性的供需矛盾决定了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歧视;反歧视巨大的司法成本以及劳动法的社会法性质决定政府应在反歧视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歧视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在于发展经济和消除结构性的劳动力需求矛盾。政府首先应该消除制度性歧视,并在公职性招聘中率先取消各种歧视。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歧视及其治理——一个社会学视角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歧视的核心内涵是不公平和不平等.态度、行为、制度是其三个纬度.社会歧视是一个由偏见到制度性歧视(个人偏见→社会偏见→行为性歧视→制度性歧视)的连续发展谱系,我们称之为社会歧视链.社会歧视链这一概念为我们认识社会歧视的性质和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一方面,它表明社会歧视是有一个内在演进脉络的,而且这种演进并非单向的,由于"自我实现预言"等机制的影响,该链条的不同环节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相互强化、甚至恶性循环等情况.另一方面,社会歧视链的各个环节并非是完全衔接的.比方说并非有社会偏见就一定会发生行为性歧视、也并非有歧视行为就一定会演化为制度性歧视,同样,行为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社会偏见、制度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行为性歧视.基于社会歧视发生的复杂机制的认识,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包括"综合治理--逆向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加强群体沟通、反歧视宣传、弱势群体自立自强、壮大反歧视的力量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歧视价格的经济学分析和电力价格结构管制的分析,解释了在电价制定中引入歧视价格的合理性,讨论了如何运用歧视价格实现社会福利的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结合现行价格体制阐述了歧视价格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比比皆是,而“经验歧视”则更为常见,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中要求需“具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何谓就业歧视?工作经验要求是否构成“就业歧视”?对此要求如何进行法律规制?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基因歧视第一案"表明,基因歧视已经成为我国就业歧视中的新趋向。基因就业歧视不仅动摇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限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而且有悖于社会公平的原则。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加强相关立法,在完善现有的《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一部专门的反歧视法,并对就业基因歧视作出规定,畅通救济渠道,用法律来规制基因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9.
歧视是一个长久且较难克服的社会现象和法律难题,对歧视进行有效法律规制的前提是明确歧视的法律判断标准,应综合采用"规范性判断""理论性判断""相对性判断""排除性判断"这四个系统的法律判断标准。首先,按照立法文本进行"规范性判断";其次,当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则根据歧视的表现形式划分歧视类型来进行"理论性判断",包括直接歧视、间接歧视、骚扰、报复性歧视、拒绝提供合理便利的歧视等的不同判断标准;再次,歧视具有相对性,不仅弱势群体会遭受歧视,其相对方的强势群体亦会遭受歧视,因此,需要站在歧视相对方角度上进行"相对性判断",即,如果一种社会制度对弱势群体实施了过度保护,或基于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对相对方的强势群体分配了非对称、不公平的义务,那么可能会对相对方造成逆向歧视或侧向歧视;最后,还要从不构成歧视的角度出发,运用"排除性判断"将具有正当抗辩理由的情形排除掉。  相似文献   

10.
平等权的效力在消极方面表现为禁止歧视。国际上间接歧视的概念产生于欧共体,一些国家的宪法和国际人权法也确认了间接歧视理论。间接歧视理论在美国是以“差别影响分析”的形式出现的,最高法院拒绝把“差别影响分析”引入对平等保护条款的理解中去,间接歧视理论只是在普通法律案件中得到了有限的适用。  相似文献   

11.
价格歧视是一种需求导向的定价策略,由于不同顾客群体对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实行价格歧视,获得更大的利润。本文拟从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原理入手,分析金融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和类型,特别是价格歧视定价策略在金融业的一些特殊运用形式,为银行产品及服务定价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价格歧视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有效性的概念,分别给出了价格歧视条件下和单一价格条件下最优销售量、最优价格和最大利润的计算公式。证明了在价格歧视条件下的最大利润不小于在单一价格条件下的最大利润,即,还给出了和的充分必要条件,从理论上完整地解决了价格歧视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歧视在经济生活中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信息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存在也将导致价格差异。价格歧视现象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影响需要做具体分析。事实上,在民航交通等行业中的价格歧视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福利,体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公平,政府一味单纯禁止价格歧视并非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制造商供应量变化时、在多个零售商非单位需求情形下的统一价格拍卖与歧视价格拍卖,得到了两种拍卖方式下零售商的报价策略、制造商的价格策略及其相关性质。结果表明:统一价格拍卖中,零售商在低价时所提交数量高于其真实需求,在高价时所提交数量低于其真实需求。歧视价格拍卖中零售商在低价会选择提交自己真实的需求量,在高价会选择提交低于真实的需求量。若参与拍卖的零售商越多,相对歧视价格拍卖,统一价格拍卖提交的需求量扭曲越少,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看,制造商更倾向于用统一价格拍卖的方式进行产品批发。    相似文献   

15.
为辨析价格歧视与价格挤压这2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之区别,完善《中国人民共和国反垄断-a}立法和执法制度,分析了中国电信行业的现状、电信市场的结构、电信业垄断运营商的定价行为、价格挤压与价格歧视的概念比较、价格挤压的构成要件,并介绍了互联网接入市场价格挤压之国际案件。分析认为:电信、联通对与其有直接竞争关系的运营商和没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终端用户实行不同接入价格之行为应当被认定为价格挤压行为,而非价格歧视行为。  相似文献   

16.
平台“大数据杀熟”是通过算法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存在社会伦理和技术伦理的双重可责性,应当予以规制。《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传统法律制度对“大数据杀熟”的规制存在理念与制度层面的困境。鉴于大数据平台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及“大数据杀熟”侵害对象的不特定性,“大数据杀熟”规制可以借鉴公用事业理论,采取事前监管方式,对适格的平台主体施加透明、合理、非歧视的价格制定和标示义务,并通过设立专业的平台监管机构,确保上述义务得到履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实施消费者杀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对大数据杀熟现象具有抑制作用,情感态度在其中具有中介效用,但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运用效果层次理论探究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产品差异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情感态度间接影响消费者对电商平台大数据杀熟的抑制行为,网络口碑则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电商平台大数据杀熟的抑制行为。消费者应将产品差异、网络口碑纳入个人消费参考标准,以此提高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从消费端来抑制电商平台大数据杀熟行为。  相似文献   

18.
非线性需求函数条件下二度价格歧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非线性需求函数条件下二度价格歧视问题。给出了三段定价和四段定价条件下垄断厂商收益最大化条件,为进一步研究任意分段条件下垄断厂商收益最大化条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垄断企业捆绑销售的策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捆绑销售作为企业常用的销售策略,既有直接效应也有策略效应,国内学者对捆绑销售的论述仅局限于价格歧视等直接效应,而忽视捆绑销售的策略效应。文章指出了通过捆绑销售来进行价格歧视的局限性以及垄断企业进行捆绑销售的策略效应,并通过一个两阶段模型论述了捆绑销售阻止进入的策略原理:在位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如何通过捆绑销售来阻止进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