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复是清代的一介贫士,虽多才多艺,却不以科举为事,不以功名为务;虽命运坎坷困苦,却甘愿过平实的生活,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感情。其名著《浮生六记》,真实地描写了普通百姓居家生活的种种际遇,其中涉及的养生妙道,有不少地方仍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养生宜早人若待老而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亦无补。因此,治有病不若治未病;疗身不若疗心;使人疗不若先身疗。养生宜安人心最为灵动,不可过劳,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安心之法,在于调节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心城紧闭,外事无以动心,外邪无以入侵。养生宜常晨入园林,种蔬…  相似文献   

2.
德高寿自长     
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世界级大慈善家特里萨修女,一生中曾照料过无数传染病人,她本人却百病不侵,健康长寿,享年87岁高龄。人们都说特里萨修女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她一生行善,品德高尚。此话不无道理。古今中外健康长寿者,多是仁爱慈善、乐于助人、豁达大度之人。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仁者寿”。意思是说以仁爱之心待人,积德行善,就能够键康长寿。一些社会学家更是推崇“行善养生健身”之说,将利于社会的善行看作是养生健身的“营养素”。行为医学认为,乐善好施、德高望重的人,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  相似文献   

3.
红翼 《老友》2012,(4):65-65
我从实践中感到,养生保健需要“三心”“两意”。所谓“三心”,即常怀平常心、不泯稚童心、坚守宁静心。所谓“两意”,就是随意和刻意。先说“三心”。一是常怀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心境、一种境界。有了平常心.对生活的满意度就会大大提高,不断提升幸福感,更加热爱新时代。有了平常心,就能与世无争,不攀不比,安于平淡。  相似文献   

4.
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养生有道之人,他的养生思想杂糅了儒、道、阴阳等诸家内容而自成一体。其主要的养生观点包括:仁人多寿、中和养身、循天养生、爱气养身等,研究他的养生思想,有助于理解中医养生理论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曹阮 《小康生活》2005,(4):60-60
中国古代的《养生论》中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说的是两重意思,一是梳头可以养生,二是春天这个季节适合梳头养生。  相似文献   

6.
在界定养生和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养生类图书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现行监管制度的漏洞两方面的问题,除了加强出版社自我审查、政府机构监督外,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也是重要的环节。并据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公众自身要提高科学素养水平,树立正确的养生理念,能分辨真伪养生;政府主管部门和传播媒体应担负起向公众普及养生基本知识的责任,纠正错误的养生观念;学校应向学生传播正确的养生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7.
《老友》2012,(7):65-65
中医养生理论博大精深,中医养生的精髓主要有以下六大原则: 1.中庸之道:中庸原意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用于养生不外乎要求平衡适中,避免极端化、绝对化。如绿豆汤、茄子、柿子椒、自萝卜等本是好东西,可张悟本之流的“伪大师”将其功用无限夸大.说其可替代药物行使治疗作用.这就成了十足的谬误。  相似文献   

8.
郭象注解庄子独辟蹊径,其“性分”学说实是一种独特的养生论,由“生何以能养”而“如何养生”,由“明性”、“无辩”而“两顺”,最终达到“无心”之境界,郭象之养生并非养有形之身体而是无形之“心”,所以郭象养生论之独特正在于“养生即是养心”,而此“心”正是“无心”之两顺。  相似文献   

9.
历代文献中的养生术语有摄生、养生、卫生、养性、调摄、摄养、摄卫、保生、保养、调养、颐养等,语义略有不同。其中“养生”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养生”的常用义为摄养身心使长寿,与养生的内涵外延相吻合,适合作为规范术语。当代辞书和教材都认定“养生”为规范术语,但定义不够准确。根据养生术语的具体使用情况,“养生”当定义为:根据生命运动规律,调养身心,以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保健方法及各种保健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10.
在谈及养生秘诀时,一代大师季羡林总是这样回答:"养生无术是有术。"季老的养生术是和宇宙融为一体的"大智慧",是他那平和、博爱的胸怀和"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的心  相似文献   

11.
编读连线     
《人生与伴侣》2006,(3):68-69
祝“新养生”更上一层楼 编辑老师: 你们好!我们爱“新养生”,这是我们一家五口人的心里话,每期的杂志一到,我80岁的父亲、70岁的母亲和16岁的女儿,还有我和妻子都想先睹为快,因此常常是你争我夺,结果是女儿眼明手快,让她捷足先登,通过长期的拜读,我们对“新养生”的感觉是实在、实用、贴近生活,就像一款美味佳肴,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大饱口福。  相似文献   

12.
《山西老年》2011,(3):10-11
2010年,“养生热”再掀波澜。林林总总的养生观点和保健知识见诸于各类媒体。而“热”度过后,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健康养生,该怎么做?科学养生,应有什么样的理念?期望我们编辑的这组稿件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跟自己坐坐     
董晓敏 《社区》2008,(5):36-36
前不久,结识一位养生大师,相貌儒雅,谈吐不俗。言及养生,大师不急不缓,娓娓道来。15年前大师弃戎从医,致力养生,如今爱心普度,事业宏大,每日忙不胜忙。言谈中大师徐徐淡淡的一句话,让人回味:每日寅时醒来,第一件事是要跟自己坐坐,每日亥时睡前最后一件事也是跟自己坐坐。  相似文献   

14.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益寿延年的实用科学。中医养生的方法较多,主要有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等。精神养生精神养生是通过调节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以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养生方法。具体做法主要有清心静神、颐养情志和顺应四时。清心静神清心静神就是保持心神清净,合理用神。具体做法是要做到清心寡欲。中医认为,妄思嗜欲出于心,嗜欲不止,将会扰动神气。降低嗜欲,可减轻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使心胸开阔,襟怀坦荡,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保持身心康健。所以…  相似文献   

15.
一些人在保健养生方面有许多错误认识,对保健养生很不利,必须加以澄清。这些错误认识如:喝牛奶会使胆固醇增高:牛奶中含胆固醇并不高,而牛奶中的所含的  相似文献   

16.
养生若水     
罗阳 《百姓生活》2010,(8):48-48
心若止水——静心寡欲、平和安静养生最重要的是从心开始,它讲求的是心境清净。只有心若止水,才能恬淡虚无,才能真气从之,才能正气存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静就是要清净寡欲,洗心涤虑,重善积德,遇事时要举重若轻,事急心不急,做到轻松、自然。  相似文献   

17.
健康引导语     
《老友》2012,(5):66-66
中华中医药学会今年初向社会公众提出了健康养生保健建议,发布2012年健康引导语:笑脸要笑心,饮食素配荤,睡眠先睡心,走出精气神,爱人献爱心,健康传福音。第一句话“笑脸要笑心”,说的是健康与心情的关系。要有一个好心情,笑在脸上,更要笑在心里。时时好心情,天天都健康。第二句话“饮食素配荤”,说的是健康与饮食的关系。要合理饮食、全面饮食,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吃出营养,吃出健康。  相似文献   

18.
王蒙不养生     
“不养生”也是一种养生之道,即王蒙的养生之道。 作家王蒙曾就养生之道请教过著名学者周谷城先生,周谷城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王蒙大受启发,联想到生活中有不少人,有的吃补药吃出了大病,有的练气功练得走火入魔,有的炼丹服药把自己毒死,有的练长跑把自己累死,都是因为养生过头的缘故。  相似文献   

19.
重庆缙云山发展山地养生旅游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SWOT方法对重庆缙云山发展山地养生旅游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缙云山发展山地养生旅游的优势主要包括: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好、温度和海拔高度适合养生、负氧离子含量高、温泉品质一流、道教养生文化浓厚、疗养院所集中、所在地人均寿命高;劣势主要包括:养生旅游设施缺乏、知名度不高、专业养生旅游人才缺乏;机会主要包括:休闲经...  相似文献   

20.
《人生与伴侣》2011,(8):58-58
爱“香”之心人皆有之,身上自带“奇香”的香妃备受男性的爱慕、女性的羡慕。香味能让人产生舒适和愉悦的感受,不仅如此,最新的研究发现,以下10种香味还具有养生治病的奇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