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复礼"是"仁学思想"的践行标志;"孝悌"是"仁学思想"的心理基础;"人格"是"仁学思想"的精神动力,它们共同建构起孔子"仁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仁学"思想体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精华部分对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崔士民 《殷都学刊》2008,29(2):146-150
孔子以“以人为本”的民本管理思想为理论基础,重视商业经济发展,确立了自己的经济管理思想体系,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以及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养成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术界,对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对他的辩证法思想,应再作认真、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少中国哲学史专著,论述孔子思想很少涉及或根本不提他的辩证法.在所谓"批林批孔"运动中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有的同志以孔子辩证法中的局限性或缺点为论据,肯定孔子不但是唯心主义,而且还是形而上学.不重视孔子思想中的辩证法,这是一种损失;抓住他辩证法中的缺点,从根本上否认他的辩证法,笼统地宣布他是形而上学,这是误解、不公正,是冤枉.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评价人,不论是以往历史上的人物,还是当代的人物;不论是政治界的,还是学术界的,都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符合实际的公正评价.  相似文献   

4.
私学创立之初的孔、墨二子尤其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教育的历程。孔子把传统的"六艺"教育扩充转化为"六经"教育,形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深刻影响并规约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路向。墨子主张教育内容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把教育视为治国的三大措施之一,其教育实践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活动的发展。孔墨对教育内容的创新,使智育与德育合为一体,而以德育为主导,德智一体从此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外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继承了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初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并以此形成了一个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思想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中庸贯穿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庸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庸就是调和折衷,表现于生活则是庸庸碌碌,它似乎是国民劣根性之一,"五四"时期遭到激烈批判。为什么自孔子以来中庸思想有广泛的影响呢?这恐怕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与中国人的群体性格有关。为此,笔者联系中国文化运演的历史进程对中庸作一重新认识和考察。一、中庸的价值基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的"仁爱"思想,其精妙处在于把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整顿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一般、最亲密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  相似文献   

7.
大成智慧:道儒同源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的大成管理哲学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儒、佛、道三家鼎立,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又相互汲取融合,发展流变.儒、道两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特产,也就是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和源泉,形成总源头的两种(孔子重德智、老子重德道)表现形式,二者强调了"仁"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是从下而上的自身心存仁爱而持续修炼适应人际社会制度,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府出于仁治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个体、群体)的真正渊源;而佛家已融进了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的大染缸,成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族)管理,即“齐家”,不仅是重要的管理内容,而且是其他组织管理的基础,为“治国”“平天下”等其他组织管理提供方略.曾国藩家书是组织管理思想的重要文献,它有完善的思想体系,注重沟通的方法和协调的艺术.其“立志”思想对于明确组织目标及规划达成目标的路径,以“智”治人思想对于克服组织效益低下,人在器先思想对于人才的识别和使用,孝友传家思想对于组织的迭代传承等,都有独到的见地.梳理曾国藩家书中的组织管理思想,可以助力通过发掘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来发展中国特色的组织管理理论,也可以为解决当下组织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01,14(1):51-55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和“仁”的统一.两个半世纪后,荀子创立了以“礼法”为核心的封建专制的思想体系.封建专制思想自荀子始,至清亡终,“礼法”与“仁爱”消长.梳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历史责任感,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总结和创造性的贡献。阐释了传统思想文化,建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针对其文化思想进行研究,对于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一种有益的历史资源和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主干的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其思想遗产宏富,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或以个案、人物,或以断代、专题,或以综合、宏观的形式,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成果颇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掀起了"传统文化研究热",在总结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过程中,撰写出并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见解、产生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专著.由沈善洪(曾任杭州大学校长)、王凤贤(曾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经过多年的酝酿和辛勤笔耕,率先撰著的<中国伦理学说史>(上下卷),就是其中的一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85年4月和1988年11月出版,曾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反响.此书尽管出版已近二十年,在学术界仍有一定影响,早有再版的呼声.经作者授权,并稍作修改和完善,由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日重新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是我国劳动人民五千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探索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如此,这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鉴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借鉴于现代西方管理理论,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仁爱"观和基督教的"爱人"思想都是作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世界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因此,认真对孔子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爱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各自思想的精华,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东西文化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远成 《船山学刊》2005,(1):163-167
大成智慧:道儒同源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的大成管理哲学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儒、佛、道三家鼎立,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又相互汲取融合,发展流变.儒、道两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特产,也就是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和源泉,形成总源头的两种(孔子重德智、老子重德道)表现形式,二者强调了"仁"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是从下而上的自身心存仁爱而持续修炼适应人际社会制度,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府出于仁治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个体、群体)的真正渊源;而佛家已融进了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的大染缸,成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孔子“友道”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德行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和智慧的化身.孔学的宗旨是以仁爱精神唤醒社会伦理责任和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其交友之道是当今化解社会矛盾,整合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友"及如何"交友"、"择友"、"处友"等交友之道,可以概括为重交友、慎择友、善处友的九字原则,是现代人格塑造及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本文以"交友"为中心,探寻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生哲学作为孔子思想的构成性要素之一,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因如此,历代介说、诠释孔子人生哲学的论著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特别是到了近代伴随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巨大转型和各种西方思潮的蜂拥而至,在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就孔子人生哲学的研究而言,每一位研究者因其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观察视域以及研究方法与理路的不同,对《论语》这部反映孔子人生哲学思想的历史文本的介说和诠释也就迥然有别,从而呈现出一派缤彩纷呈的学术格局。纵观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创立的“仁学”价值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集中体现。出自于儒家《孝经·圣治章》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虽然不一定是孔子说的,但它确实代表了以孔子为代麦的传统儒学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在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思想进一步发生动摇,人们普遍对神的虚幻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重民轻神、重人事轻鬼神的价值观念,突出了人的价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关于人的价值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人格.以"仁"为核心的君子人格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风靡全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孔子及儒家的研究异军突起,方兴未艾。曾在一定时期被人们视作“禁区”的孔学和儒学的研究,正流布全国,成为文化史中的热门。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老年孔子研究会、山东孔子学会等学术团体相继建立,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山东儒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思想家研究中心和全国各地数十个中国古代思想(或文化、哲学、教育)研究所(室)等学术机构陆续设置。几年来先后出版了《孔子评传》、《孔子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具有伦理道德色彩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全部,而且到以子思为代表的孔子后学更是将"中庸"思想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孟子则是将其活脱脱的应用到自己的实践哲学当中,后经朱熹等大儒的传播,使"中庸"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最广泛的传统文化因子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先秦不同时期儒家对"中庸"思想的构建以及在各自思想中的地位,以此来厘清"中庸"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