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北京站列车时刻表┌───┬──────────┬────┬──────┬───┬────┬────┬─────┬────┬────┬────┬─────┬───┬─────┬────┬────┐│ │l │冶发 │ │ │到 │达 │ │ │女 │冶发 │ │ │到 │  相似文献   

2.
’97香港回归对广西的影响赵和曼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块被英国强行夺去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中国领土,将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还有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的指导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同志从中国...  相似文献   

3.
雷纳.韦勒克是文学史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渊博学者,他的诸种著述都体现出了其对于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透彻研究,从而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观念演进与书写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家技术监督局规定,自1月1日起,没有防止不完全燃烧装置的直排式燃气热水器严禁生产和销售。 ●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有关《珠宝玉石名称》、《珠宝玉石鉴定》、《钻石分级》3个新的国家标准,于5月1日正式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规定1月1日起销售啤酒时,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L(升)标价和结算,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5.
1993年4月1日,依据1992年《外汇基金修订条例》,由港府的外汇基金管理局与银行监理处合并而成立了香港金融管理局(简称金管局)。其成立是香港货币金融领域一次较大的变革,使香港有一个高度专业水平和人员相对稳定的货币银行管理机构,以承担维持金融及银行稳定的职能;从而保证香港在后过渡期乃至97后继续繁荣稳定,并维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谈到我国文学史的编著,一般认为始于清末的林传甲、黄人等人的著作,迄今已有百年之久。目前已出版的文学史以及一些断代的、分体的文学史更是数量甚多,难于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但是这些文学史著作虽然各具一定的优点,却还是难于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因此,前几年就有不少人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说法。这种愿望无疑是很有道理的。然而目前已有的文学史著作,其症结究竟在哪里,应当怎样重写,才能使面目一新?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一般来说,许多人都认为是编者的观点和方法的问题。这样说也未始不对。不过,要掌握一种理论,并…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文学经典化的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史,文学经典化的历史张荣翼文学史作为一门文艺学科的存在,人们大多是看到了它的记录过去文学史实的一面,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史实作为过去产生的历史的事实,这些对象本身并不能成为一门学科。作为学科,它必须要有研究主体的介入其中,有研究主体的认识和发...  相似文献   

8.
一、香港回归举国欢腾香港回归在望,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全球的海外华人无不欢腾鼓舞,欣喜异常,这是中华民族大喜的时刻,也是全球炎黄子孙的共同节日。香港是在祖国软弱落后的时刻被英帝国主义强行割走的。英国以卑劣的手段向中国大肆倾销毒品鸦片,致使中国的大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林则徐大力禁烟,英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腐败的清政府不敢抵抗,结果战败求和,割地赔款。香港是被先后三个不平等条约割走的。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割走香港岛,1860年的《中英北京条约》割走九龙半岛,1898年的《中英展拓界…  相似文献   

9.
我们必须确定一套建构文学史的基本理论话语体系,确定"文学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范畴所必要的理论范式.本文着重阐述了文学史的叙述框架问题、文学史的叙述形态问题、文学史的叙述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结构主义的有关学说,来探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几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文学史研究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关系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都没有解决好。文学研究究竟如何既揭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又体现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学史研究,正像整个当代学术的发展一样,进入了转型时期,其在学术观念上的一个突出表现即为由逻辑或形而上学向文学的历史本体的回归。这一转变意味着如下一个事实:学者关注的研究对象由点——著名作家、经典作品,转向面——思潮、流派、群体,有意识地对文学史的线索重新进行清理。这种工作基于不同于往昔的理念,即视事实认识的重要性高于价值判断,学者不再专注于作家的取舍(精华、糟粕之分)、等级、品第高下,而是首先着力于清理事实;不是醉  相似文献   

12.
<正> 综观三十多年来文学史研究在方法论方面最主要的弊病,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着重考察文学作为社会意识的诸种特性,而相对地忽视了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性。二是存在着孤立地静止地研究的形而上学倾向,人为地将思想性与艺术性、作品与潮流、创作与欣赏割裂开来。因此,我认为,目前在文学史研究方法方面,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努力克服上述两个方面的弊病,着重从美学的角度,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应该看到,十九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的科学成果已经向我们证实,不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一切现象都是独立的具有内在  相似文献   

13.
《两宋文学史》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的断代文学史。著者继承治史的传统,并透过史学的展示,展示我们民族优秀的精神内髓。在体例和逻辑关系上,注重文学现象的前因后果,不把两宋文学作为独立无缘的历史现象看待。并继承传统文论的特长,增强了对作家内在领域的研究。史料丰赡,论证详实,旁征博引,言必有据。挖掘了新资料,解决了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举办科研成果展览暨’97学术报告会1997年12月18日至19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在新落成的学术厅召开了’97学术报告会。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石宗源同志、副省长崔正华同志出席了18日上午的报告会,石宗源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在18日...  相似文献   

15.
1997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根据中宣部加强舆论宏观调控的要求,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与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在全省开展社会舆论情况调查,取得可喜成果。这次调查从4月中旬至8月中旬,前后历时4个月。调查采取问卷方式进行,简称“万卷百题”调查,其覆盖面之广、人数之多、内容之丰和影响之远,在安徽宣传思想舆论界尚属首次。全省共发放问卷IO0O0份,收回了7lOO份,回收率为71%。从调查对象看,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具体为工人、农民、商业人员、科技人员、国家干部、军人、学生、街道居民等八个方面的人员。从调查内容看,包…  相似文献   

16.
三月中旬以来,《解放日报》陆续发表了几篇讨论复且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学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的文章,这些文章认为这本《中国文学史》(上册),虽然存在一些缺点和可以商榷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提高,但总的看来,成绩是基本的,它是“继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之后的另一部新型的文学史的著作”,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教师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四古典文学小组学生,在“简评《中国文学史》”和“评《中国文学史》”两文中,分别对《中国文学史》的优缺点作了评述。前文认为,该书对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文学的对立与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史哲学层面反省现当代文学史编写,如下问题有待深入思考:编写者缺乏本体性的“文学”观念自觉,导致文学史的编写缺乏“中心意识”支持,文学事实选择及作家作品评价随意性很大;在传统“圆型”时间观念作用下,现当代文学强调的是文学的时代之“变”而非文学史内部的“通”,古今文学缺乏必要的对话;文学史叙述的空间意识不足,自然-地理形态的文学史外部空间,与文学“物自体”的内部空间尚未能进入文学史表述;对文学史编写的目的理解存在偏差,突出文学史的文学教育与学术传承功能,而缺乏文学史哲学意义上的对文学“古与今”、“常与变”的演变规律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史热中的现代文学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文学史观讨论”和“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使陈旧的现代文学史观处于被改铸、修正的状态,特别是“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从不同于“政治标准第一”的视角重新评估有关文学现象和作家,对于开拓现代文学史研究及文学史观新局面具有启发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某种宽容的素质,因此在对它的历史叙述中,也必然吁求着方法、角度、体例的宽容性和多元性。可这时期的现代文学史观的建设与开拓虽然相当活跃,却无法称为“多元”。此外,文学史观须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在这些讨论中,学者们指责了那种写文学史的人未必有自己史观的现象,而对那种光提出空洞的、想当然的文学史观却不顾其可否操作的现象指责乏力。这些观念上的缺憾导致了新时期现代文学史写作“热闹”而欠丰富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解放以来,古典文学研究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几位同志都谈到了。我想再从文学史的研究这个侧面谈一些看法。我首先同意有的同志所说,三十年来我们集体编写的几部文学  相似文献   

20.
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出现 ,是以现代学院体制和学科专业理念的建立为基础 ,并与纯文学观念的兴起形成双向互动的趋势 ,其深层动力在于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知识体系的现代分化。在中国 ,由于知识体系现代转型的外发性 ,因而外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进入并制约着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现代发生机制 ,使中国文学史这一专属对象在进入现代研究视野之始 ,就接受了西方学术原则的规范 ;但与此同时 ,来自于本土的文化需要和知识传统 ,也推动并修正了学术界对西学规范的接受 ,使中国文学史学科成为普世性规律与地方性要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