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公民政治参与的宪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最高体现与核心表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一个不断推进宪政进程的过程。而宪政的建设与实现除了宪政理念的普及与宪政制度的完善外,还需要宪政实践。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宪政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旨在从公民的政治参与对宪政价值的促成来探讨二者之间的意义,以求从政治参与的角度获取对宪政进程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人民民主的宪政 ,是宪法确认和保障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 ,必须加强对国家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尊重和保障人权 ,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3.
公民宪法权利实现的程度既是衡量宪政体制是否完善的标志之一,又是推动宪政制度发展的重要力量,宪政制度是公民宪法权利实现的基本制度保证。为使公民权利得到保证,应设立科学合理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4.
宪政治理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参与是宪政秩序下民主价值的体现。公民参与能够在宪政治理中重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进而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平衡。因此 ,当前应积极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以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推进我国的行政民主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主体性的视域来定义,公民政治是具有政治主体资格的公民,在社会政治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升政治主体性来实现公共治理的生活方式与行动过程。公民政治以现实的、普遍的、平等的公民为目的,通过权利保障、权力限制、政治参与,保证和实现人的政治主体性,体现政治为人的正义性,从而使公民政治成为民主民生的权利政治、自主平等的参与政治、理性协商的文明政治、信任合作的责任政治和自由公平的正义政治。  相似文献   

6.
公民是自由、平等地参与公共生活,并同时统治和被统治的人。在古希腊,公民就是一个政治的人,宪法直接与公民关联;在近代西方,通过让渡和保留自然权利的社会契约,一个自然的人成为一个法律的人并在法律之下组织政治生活,权利成为公民与宪法的纽带;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中国,要将臣民构建为公民需以国民为介,与人民相对,以责任和道德为落点,这段复杂而独特的过程中,公民的表达词汇与叙述结构的变迁映现出了中国宪法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卢梭构想的人民主权的政治体系是其公民参与理论的基础,人民主权的理念要求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则体现了人民主权.公民参与是卢梭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梭推崇公民参与,但并非完全的直接民主论者,并非主张由公民参与决定所有公共事务的直接民主制,而是强调体现人民主权的重要的公共事务由公民参与来决定.卢梭认为参与政治决定中的公民既有私人性又有公共性,他承认公民参与时偏私的现实性、正当性,却更强调公民参与时的公共精神、道德人格,体现了对公民参与中的私人性和公共性的辩证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宪政需要是公民、国家对政治形态的宪政特征、功能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期待,宪政需要是法律需要的下位概念,法律需要是宪政需要的逻辑前提。宪政需要具有层次性,由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宪政权利需要、宪政规范需要及宪政秩序需要。结合中国宪政实际,按照宪政需要规律,提出宪政需要层次论,完善宪政需要层次结构的相应对策,以此来维护公民的宪政需要,推进国家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9.
监督和保障宪法的实施是世界各国宪政建设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问世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以不同的形式建立了宪法监督制度。然而,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尚不完善,本文通过介绍目前世界一些先进国家的宪法监督制度及我国宪法理论界对我国宪法监督模式的设想,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一种最佳的切实可行的宪法监督模式来推动我国宪政事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公民的权利在实践中获得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信访权利是宪法上公民的监督权,信访制度是保障公民实现其监督权的一项刺度。并没有也无力承担权利救济、纠纷解决的功能。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就在于其功能的异化。有的监督功能被弱化,本不具有的权利救济功能却被强化,甚至有代替司法救济成为权利救济主渠道的趋势。因此,要使信访制度的困境得以求解,宪政框架内两条变革思路必须同时并举:一是强化信访制度的监督功能,二是剥离信访制度的权刺救济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权利时代的背景下,国内的一些学者把源自国外的权利政治概念用来描述国际国内政治法律发展的新趋势.但是,何谓权利政治是-个仍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权利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人权理论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权利话语成为主流的政治话语,保障人权构成制度变革的重要目标,争取和维护民权的运动构成政治实践的新景象.为了避免不同范畴之间的混淆,必须把权利政治与民主、法治、宪政、有限政治等相关范畴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2.
《广义政治论》一书提出了“社会政治”、“主体社会主义”和“人民宪政”三个概念。对它们的理解,“社会政治”应体现为非阶级斗争的政治、大众的政治和非意识形态的政治;双重转型背景下的主体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为政府培育市场、政府实现市场所无法实现的社会公平、国家保持适量的国有经济并使其保持效率;中国缺乏西方式的宪政传统,但中国以“三个代表”为特征的执政理念比西方的宪政更为积极,更有利于实现人民的利益,人民宪政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13.
[摘要]民主监督实质是人民监督。人民政协作为凝聚社会各种力量的政治组织,可以代表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人民政协要履行好民主监督的职能,需要法律上的授权、工作机制的健全以及构建公民参与下的监督平台。[关键词】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组织行为;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宪法的权利保障来防止国家权力的恣意,以维护民众的切身利益,是宪法得以产生和维系的基础.随着行政国家时代的到来,行政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力度与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社会抚养费征收与上户口相捆绑的做法在地方上普遍存在.从宪法的权利保障功能的角度探讨征收社会抚养费与上户口相捆绑的过程中形成的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有助于反思政府行政管理上不足.在我国宪法对人民权利保障功能还需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功能还需强化的情况下,将社会抚养费与上户口脱钩,加强对政府工作的宪法监督,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的权利应成为首选途径.在此基础上,宪法才能真正成为人民权利的保障,拥有宪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参与不仅是一种政治活动,还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参政权.阐述了公民参与的理论,并从宪政角度分析了公民参与的意义,即公民参与政治是民主化的动力,公民参与法律是法律秩序建构的活力;分析了公民参与的困境"公民冷漠"和由"多数暴政"引起的工具化倾向,评述了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完善途径:信任大众,完善参与的法律机制;克服"多数暴政",建立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16.
推进协商民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促进政治参与。协商民主有助于保障政治参与权利、提升政治参与质量、拓展政治参与空间、增强政治参与效果。二是培育公民社会。协商民主要求承认公民社会的相对独立性,增强公民社会的理性化和自主性品格,确立公民社会的普遍性法律规则,增强政治国家自身的能力和权威。三是维护政治稳定。协商民主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搭建桥梁,有效化解政府行为与公民意愿的矛盾,积累社会信任、避免社会动荡。四是监督公共权力。协商民主有助于拓展社会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构建“社会制约权力”的监督机制。五是提升政治权威。协商民主有助于政治系统构建认同机制,获取政治合法性、提升政治权威。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积极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取得巨大进展: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主动性参与明显增多;基层民主快速发展,公民政治参与规模显著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程度逐渐加深,获得了更多的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权利;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日益增多;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参与立法是代议制民主的重要补充。理论上,公民参与立法应该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实践中,并非所有国家将其作为基本权利对待。尽管如此,公民参与立法仍不失为是实现民主和维护公民权利的重要方式。特别在我国现阶段,公民参与立法对于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公民参与立法工作的重视,提高公民参与立法的意识,完善公民参与立法的制度,确保我国公民参与立法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广义政治论》一书提出了“社会政治”、“主体社会主义”和“人民宪政”三个概念。对它们的理解,“社会政治”应体现为非阶级斗争的政治、大众的政治和非意识形态的政治;双重转型背景下的主体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为政府培育市场、政府实现市场所无法实现的社会公平、国家保持适量的国有经济并使其保持效率;中国缺乏西方式的宪政传统,但中国以“三个代表”为特征的执政理念比西方的宪政更为积极,更有利于实现人民的利益,人民宪政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20.
宪政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寻找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平衡点是宪政建设的任务,权利与权力从对抗到妥协必然产生一个公民社会,政府、公民、公民社会三者的良性关系维持了宪政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