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卓仓藏人的骨系等级婚制及其渊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洛 《民族研究》2002,(4):65-72
生活在青海东北部的卓仓藏人 ,根据每个家族有无狐臭体味遗传及其程度 ,把整个社会划分成三个骨系阶层 ,每个阶层就是一个内婚群体。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跨阶层婚姻在卓仓藏人中也是允许的。其中 ,以较高阶层的女性嫁给较低阶层的男性为表现形式的下嫁婚 ,因其社会意义明显而更为常见。这种跨阶层婚姻使社会保持了一定的流动性。本文还对卓仓藏人骨系等级婚制的渊源做了初步探讨 ,认为这一制度源自卓仓藏人的迁出地卫藏地区 ,并进而可追溯到古代印度社会 ,但后来又受到安多藏区地域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18,9(1):19-24, 102-106
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两县境内的扎巴人(Zhaba People)与川滇交界处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Mosuo People)一样,至今被称作“走婚部落”。扎巴人族源也与古代羌人有关,其分布区域、地理环境与摩梭人亦相似,这是至今仍存在“走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根据进一步查阅文献及调查,扎巴人、摩梭人“走婚”能世代延续还有一需要注意的重要原因,即长期坚守虽不成文但约定俗成的为“走婚”明确范围、界限的规矩,其中最关键的是严禁血缘婚。在扎巴人、摩梭人传统文化保护中,这些传统规矩要注意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中尼边境樟木镇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论述了夏尔巴人的骨系观念、骨系认同下规定的婚姻与亲属关系,以及通过象征仪式形成的多层次亲属网络与社会组织。研究表明,骨系认同是夏尔巴社会人群结合的重要纽带,所建构的亲属网络与社会组织适应了中尼边境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同时在全球化趋势下这一社会结构更表现为族群认同与地域认同而得以延续。结论对进一步探讨跨国界生存的夏尔巴人亲属网络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边境社会等问题有着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康巴地区三岩藏人居室葬进行了研究,全面介绍了三岩居室葬的类型及其文化特质,引入了"中间场"这一分析概念,并对这种居室葬所蕴含的时空观及文化功能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塞尔柱人自10世纪中期开始向河中地区迁徙,一个世纪后逐渐 迁徙于中亚、中东及西亚.本文认为塞尔柱人迁徙的原因有:南部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的分裂;阿拔斯王朝后期突厥军事力量的兴起;河中、呼罗珊及伊拉克地带的富饶;不断增长的人口;塞尔柱人与乌古斯叶护之间的宗教及权力矛盾.  相似文献   

6.
赵敏  袁智忠 《民族学刊》2021,12(6):54-60, 121
在脱离宗教的语境下,“净土”一词用以指代自然生态和谐的洁净美好之地,主体置身其中能够产生一种身心净化的审美愉悦之感。以电影为媒介,藏地的“净土”意象生成逻辑主要有“主观憧憬”、“虚拟置身”、“心灵回归”三种。电影创作主体对藏地“净土”的有意凸显正揭露了工业社会高速运转下,个体精神世界空虚、社会人伦情感缺失的时代症候。影像对藏地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逼真再现,旨在激发审美主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电影的“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几乎随处都能见到门形建筑物鸟居。本文通过对鸟居的建筑特征、象征、功能、起源等问题进行考察后发现,鸟居并非仅仅是神社建筑的一部分,更是神社、神道以及日本的象征,而且并非所有鸟居的后面都是神社。鸟居信仰承载着日本人源于本能的心灵祈愿。  相似文献   

8.
今人学者对斯基泰人有狭义和广义之说。在古典作家眼中,斯基泰人只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代称,其族群范围随记载者主观视野而变化。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发现斯基泰人并非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族群,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式的政治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的主题的诞生,要追溯到20年代初,经过几十年的传播,“人的文学”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始终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生成。探究“人的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对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起到关键作用,从“人”的文艺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关联入手,既能准确剖析中国现当代文学演变逻辑,还能从多角度切入解读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位于西藏的古象雄、苏毗女国是公元前10世纪以前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逐渐从今青海省的汉藏交界处迁徙到西藏的.古象雄是古轩辕国、古支那国、古昆仑;苏毗女国是西王母国.它们是我国夏王朝在西北地区的遗族和母国.青海玉树嘉二十五族、外象雄西藏丁青三十九族和川西北嘉绒,均是象雄和苏毗女国的"嘉(夏)部落",是我国古代夏王朝的同族.吐蕃亦是夏的部族.  相似文献   

11.
12.
对藏族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兼顾藏民族文化整体的前提下,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藏族特有的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给予了一定的审美解析.  相似文献   

13.
巴底藏族原生态文化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底藏族传统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体系,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整合。农业文明是巴底藏族文化的基础,他们的居址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宗教和民间文化构成了精神文化系统,非主流文化的传承仍然在延续。  相似文献   

14.
试论嘉绒藏族的族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 ,关于其族源的讨论历来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汉、唐时期的史料 ,结合岷江上游和大渡河沿岸出土的石棺葬的考古发掘材料 ,认为嘉绒藏族是汉代《史记》记载的夷民族的后裔 ,即以汉代的冉夷、隋代的嘉良夷为主体 ,在唐代吐蕃东进的压力下 ,融合当地羌人而成的一个族群。  相似文献   

15.
论藏族早期的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措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1):132-135
从近几年的藏族法律研究而言,其上限大多起于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时,忽略了对松赞干布以前数千年的法文化生成演变和传承历史的研究。探讨藏族法律和法律文化的缘起,史前时期和邦国时期的法律文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对藏族早期的邦国时期的法律文化之缘起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以此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人家庭模式的演变一般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人的家庭经历了从大家庭(extented family,指至少由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到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由已婚夫妇和未满18岁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的演变。①大家庭是北美殖民地开发初期到19世纪工业化这段时间的主要家庭模式。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核心家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逐渐取代了大家庭的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人的价值观偏向于个人主义和性开放,加上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风潮抬头和女权运动的兴起,美国核心家庭受到巨…  相似文献   

17.
卓仓藏族是安多藏族的一个分支,关于其族源的讨论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文章在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卓仓藏族的来源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卓仓藏族的族源构成中既有土著西羌人、吐蕃军民及后期卫藏移民的成分,亦有鲜卑人、汉族和蒙古族的藏化者,说明卓仓藏族具有族源上的混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为中心,辅以其他文献资料,从婚姻程序和婚礼习俗两个方面介绍北宋东京从议婚到成婚、从迎娶新妇到参拜礼仪的多项婚姻礼俗.复杂的婚姻礼仪背后积淀着时人的社会心态,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与功能:如向公众宣告结婚的喜讯,保护新人免受邪魔侵扰,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和祈盼等.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3,12(1):48-57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