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清代入关后,青海蒙古虽名义上隶属于清廷,实际上却游离于清廷统辖之外,独霸着青藏高原;直到康熙晚期,随着清军入藏驱准的胜利和西藏直接纳入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及川藏划界,青海和硕特蒙古对西藏和康区的控制宣告结束,特别是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平息,清朝通过编旗设盟,将青海蒙古纳入清朝的直接统辖之下,使青海蒙古的社会政治发展经历了由强盛到衰落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2.
青海地处边远,由于地理位王、气候条件、生产方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清一代,青海的商品经济发展滞后,并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原因,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模糊不清,因此,本文对清代青海藏族人口数量作一历史考察,并探讨了影响青海藏族人口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明代以来青海草场纠纷及解决路径,认为处理草场纠纷时不仅要以一种开放、稳健而宽容的多元文化态度,尊重地方性文化和民间解纷机制,而且还需要用人类普同性价值即当代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思考、看待与处理草场纠纷. 相似文献
5.
6.
7.
8.
经济发展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产值增加、文教进步、结构演进和体制变革的综合性进程.这样一个涉及面较广的发展过程,必然引起社会结构、分配机制、人们的思想观念等的巨大变革,从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民族关系是衡量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就当前青海藏族自治地区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此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试析清初对青海藏族社会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初期,对青海藏族部落的治理,经历了由松到紧的一个过程,罗卜藏丹津事件的发生是此过程的分水岭。文章主要探讨了顺治到雍正年间对青海藏族部落治理的状况,认为通过雍正年间的悉心治理,清代加强了对青海藏族社会的管辖。 相似文献
11.
明代总督之制,始于西南。本文在对明代30余任西南总督的统计基础上,探讨了总督置罢、事权授予、辖区大小、任期长短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冲突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提出,西南总督之暂设,以及西南民族社会冲突主要依托西南数省之力调控,皆反映了明中央王朝重北轻南的边疆战略思想。西南总督之设,虽有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统一和稳定之意义,但大军征讨所带来的破坏与影响至为沉重,是为史鉴。 相似文献
12.
清王朝为了维持青海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在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采取“因俗而治”,这种方针也贯彻到司法过程中.在“因俗而治”司法原则下,司法不是目的,稳定社会才是司法的真谛.清王朝在青海地区的司法,不在于如何运用司法权,而是通过司法权来维持社会和谐,试图一视同仁,却忽略一视同“人”的问题,其成败得失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资料梳理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青海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场域的空间表达与社会秩序的当代建构为主题,探析了新时期青海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区域文化的互动性、民族文化在区域利益层面的博弈性等多重社会文化样态及影响因素.着重指出:民族地区多元民族文化并存共生、良性互动与包容共享,是建构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族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清雍正朝征讨准噶尔之役,清军在和通泊之战惨败后,取得了额尔得尼昭之战的胜利,以往史学家都强调了蒙古亲王策凌在清军扭转战局中的作用.本文则依据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全面论述了塔尔岱先在和通泊战役力挽狂澜,后在额尔得尼昭战役中立下大功,因而晋升为黑龙江将军和靖边右副将军的辉煌一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