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忠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剔除忠文化中封建性糟粕,爱国、敬业、诚信、宽宥等一同构成了忠文化的丰富内涵,其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遗余力地培育忠文化,身体力行地践行忠文化,是发挥忠文化当代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梦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
“忠”作为历史上一种社会道德观念,以服从为主要原则,是一切社会品德中的最高品德,一切社会义务中的中心义务。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成为压抑人性的心理枷锁,反映出中国社会形态的保守性。同时,“忠”意识所激发的政治热忱,又酿造了传统文化中无私奉献精神,出现了一大批忠心为国的仁人志士,对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今天,应当重视“忠”的观念的反理性性质及“忠”的安定社会的价值,把“忠”转换成以理性为基础的“忠”,对真理的“忠”,对民主的“忠”,对促进社会进步的“忠”,使“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嬗变是一个经典的社会科学研究议题。本文立足于现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讨论,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家庭观(人与家)和政治观(人与国)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仁”、“孝”和“忠”三个基本主题。围绕这三个主题,本文基于社会学关于中国社会变迁所积累的经验事实,论证了当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向与形态:“仁”的观念从内外有别的差序交往结构逐渐转向内外平衡的宽半径合作;“孝”的观念从权威关系主导逐渐转向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忠”的观念从文化为中轴逐渐转向文化信赖与制度化评价并立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忠”文化占有很大比重,在不同时期“忠”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它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连接人与国家、社会的精神纽带。在新时期,“忠”文化被赋予爱国主义情感,既要做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又要做到理性爱国。同时它要求为官者要做到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忠信更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几个重大问题。当代社会文化已历 5 0余年 ,其间变化剧烈 ,波澜壮阔 ,显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壮观景象。文章从如何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当代社会文化的阶段划分、当代社会文化的地位等 4个方面进行探讨 ,系统分析了当代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并对变迁阶段进行了学术划分 ,指出了当代社会文化与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延续关系以及相互区别 ,进而从整体上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进行了创新性描述  相似文献   

6.
家庭建设与社会稳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的稳定需要家庭的稳固作保障。但当代家庭中出现的离婚、暴力、代际、婚外性关系等问题,却对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从道德、文化和法制等方面来加强现代文明家庭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苗族议榔习俗改革是当代社会背景下民族村寨维护社会稳定或调整伦理道德规范的迫切需要的产物,是苗族村寨议榔传统习俗的当代传承,是政府、学会、民间三方合力互动的结果,是主流文化参照下的民俗文化革新。当代黔东南苗族议榔习俗改革对民族村寨移风易俗、和谐发展正在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简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先进文化在西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有利于西部农民解放思想,接受市场经济新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依靠科教振兴西部农村社会;有利于发展西部农村社会的文化产业;有利于西部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  相似文献   

9.
影响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要保持中国的政治稳定,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建立起一整套政治稳定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界定“中国历史文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等概念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等特征,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试图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求能够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