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仪式的角度考察神山、家屋与寺院,发现三者在空间象征上具有同构性。结合藏族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的教义,能看到宇宙三界、须弥山、曼荼罗是仪式象征空间的原型模式。反映在建筑景观上,呈现为:立面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层;中心柱是宇宙之轴的象征;平面空间从神圣中心向四极展开。此外,转山、叩拜等仪式行为也从身体体验性方面界定了空间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收藏于寺院。本文主要写寺庙供奉唐卡的几大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对寺院唐卡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收藏于寺院。本文主要写寺庙供奉唐卡的几大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对寺院唐卡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再论藏族寺院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藏族教育、特别是研究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决不能忽视或回避其复杂的寺院教育,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态度。作者曾在《历史上的藏族教育概述》的拙文中稍许涉及了这个问题,然极不全面、颇不深刻,很有补充之必要,故撰此文。一、寺院教育的来历、形成与发展(一)寺院教育的来历:据藏文史籍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时,佛教这个外来文化形态即非正式地渗入吐蕃社会。及7世纪上半叶,即松赞干布时代,佛教便从祖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逐渐大规模地传入吐蕃地区。由于吐蕃王朝上层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他们竭力提倡与支持佛教,  相似文献   

5.
大度民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度民寺是西夏京畿的一所皇家寺院 ,今天宁夏银川市郊的高台寺遗址可能和它有关。在西夏仁宗执政的乾年间 ,这所寺院中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兼习 ,党项国师与吐蕃国师并存 ,可以视为 12世纪末期西夏佛教状况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曼荼罗”符号在佛教(尤其是密宗)和印度教中都有“现象”上的同品运用,但符号所具有的所指意义,以及符号组合和内核的能指寓意并不相同.从佛教和印度教的发展历史和教义来看,曼荼罗符号有着交叉点,也存在各自的独立空间,主要体现在象征寓意、宗教思辨及灵修实践、寺院建筑布局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佛传故事画是指描写释迦牟尼一生教化故事的图画。它采用相互关联的若干幅画面详细介绍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涅木般的一生历史。在汉地石窟壁画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佛传故事画是敦煌莫高窟第 6 1号窟 (宋代初年 )的佛传故事壁画 ,它从燃灯佛为释迦授记 ,直到涅木般、分舍利建塔为止 ,完整地表现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随着佛教艺术在西藏的传播 ,西藏各个时期的寺院壁画中也出现了这一宗教题材画。但是西藏佛教寺院壁画中的佛传故事在选材上与汉地佛教略有不同 ,一般采用所谓“十二相图” ,即选取佛一生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下生兜率、乘白象入胎、…  相似文献   

8.
汉代社会普遍流行"魂归天门"的思想观念,人们认为天门是亡灵通往仙境的必经之地.汉人按照"天上-仙界-人间"的"三段论"宇宙认知模式创造画像,三个区域间设置了门(阙)等转换意义明显的空间标识,这就形成了伊利亚德所谓贯通宇宙的神圣"突破点".作为物理形态的门,其功用在于人为地分割空间,使之通过一定条件来隔绝或统一.为数众多的汉画门(阙)图像,除具有物理实用功能外,往往还象征着天门,它们既是现世生活的终点,又是来世生活的起点,生命的形式在此转换.汉画叙事中的各种矛盾力量,如内部与外部、天上与人间、理想与现实等,均汇聚于天门附近,形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对当代康区及果洛地区藏传佛教在复兴背景下纯粹的卡里斯玛(genuine charisma)现象进行一种社会学的研讨,其关注的焦点是当代我国境内藏传佛教的转世喇嘛的内质及其集体功能.在理论层面上,这篇文章质疑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观点,他仅将卡里斯玛看作个人人格魅力,并且认为它经历着一个日常化(routinization)及最终消亡(denuse)的过程.作者基于对藏族深具魅力的转世喇嘛及其与寺院制度共生关系的认识,提出了在藏文化情境中,纯粹的卡里斯玛不仅是以个体人格为中心的现象,更关键的,它还是古老宗教体系集体性的表现.这类佛教里的纯粹卡里斯玛,不仅其再生得到了藏传佛教寺院制度的支撑,甚至还可以在希望获得它的人们身上传导.  相似文献   

10.
藏区寺院是藏族历史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它扮演着文化中心的角色。藏区寺院的佛教典籍的翻译历史悠久,翻译的佛教典籍数量多而保存完整,佛教典籍的翻译中形成了许多鲜明的特色。文章从编辑学的角度,探讨藏区寺院佛典翻译中形成的编辑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正>公元8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由于当时政治的需要和藏人对佛教的崇拜,西藏文明的方向逐步转向了印度文明,因此,主流历史书写中的中心与边缘的位置开始悄悄地移动了。从此,印度文化和历史被推到了西藏历史、文化话语的中心,而西藏本地文化和历史便被推到了边缘地带。在传统佛教学者笔下,印度成了"世界中心"(Yul dbus),继而,像"智慧"(shes rab)、"文明"(shes rig)、"高尚"(arya/aphags ba)等词成了其代名词,而西藏本地却成了"落后的边地"(mtha akhob),被描述为诸如"蒙昧之地"(mun bai Gling)、"愚昧"(blun rmongs)、"魔域"(srin boi yul)等,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关系。或许,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藏人先祖是猕猴与罗  相似文献   

12.
卓玛措 《西藏研究》2022,(2):109-115
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亦是弥足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后,热贡唐卡艺术从一种佛教供品或宗教艺术品又逐渐向文化产业发展,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发展路径等,认为唐卡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分支,在不丢掉其庄严、庄重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可选择开放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丹曲 《西藏研究》2015,(2):28-36
佛教传入中国后,甘肃属较早的传播地域。由于"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横穿其境,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也是佛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地区。尤其是10世纪后期,藏传佛教也随即产生并日趋成熟,逐步得到了宋朝、西夏和元朝的信任与尊崇,高僧大德也不断往来于吐蕃与内地之间,藏传佛教文化也在甘肃得到了广泛传播,相继建立了不少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14.
塔尔寺概述     
塔尔寺是青海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我国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是:西藏的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札什仑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其中以噶丹寺和塔尔寺最为著称。前者是宗喀巴创造的格鲁派第一个寺院;后者是宗喀巴诞生之地。因此,塔尔寺的创建、发展以及格鲁派在青海广泛传播,都与宗喀巴有直接关系。塔尔寺位于湟中县鲁沙尔西南角的莲花山中,距西宁古城二十五公里,是国务院一  相似文献   

15.
成都大圣慈寺,以其数以万计的壁画而闻名,除了作为僧俗佛教信仰的中心,同时还是成都士庶文化、经济、游闲生活的中心,发挥着一系列的社会功能,此可视作唐宋后都市寺院的普遍现象.与中国社会良性互动而造就的人间气息为佛教深入民族文化内核裹好了糖衣,由此观之,宗派义理的繁荣不能全然代表佛教中国化的成功.一部佛教史,不仅是一部宗教史,也是文化史、民俗史、艺术史的综合.  相似文献   

16.
显圣物是神圣空间神圣性的自我表征和核心来源,湘西苗族祭“滚年”仪式中的三个神圣空间,其神圣属性源自不同的显圣物.仪式中神圣空间的生成及其神圣属性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万物有灵”观念、禁忌观念、巫术观念、祖灵观念等原始宗教观念的投射,其中,以祖灵观念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祭“滚年”是湘西苗族自然崇拜的典型形态,也是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关于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藏娘唐卡传统现状的考察报告,主要就藏娘唐卡传承的人文与地理环境、传承的历史与现实、唐卡的形式技艺以及家庭和寺院等影响传承的诸种因素进行了考察,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对藏族唐卡艺术及相关传承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唐卡艺术丰富多彩,被称为"可以移动的壁画"。唐卡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对于装饰画和大型壁画的学习具有可借鉴之处。本文通过举例分析等方法,主要从唐卡构图适用于大型壁画教学中的合理性、适宜性以及将唐卡构图引用到教学中的方式进行表述,同时也表达了一些笔者对于唐卡和壁画,以及两者关联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唐卡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 唐卡语源的探讨 唐卡,藏文标准正字作thang-ga,也写作thang-ka, thang-kha;《藏汉大辞典》释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ri-mo-bris-yod-pavi-ras-sam-shog-bu-bsgril-nas-dril-chog-Pa-rigs)。《西藏唐卡》一书释为“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图齐(Tucci)解释唐卡是“能卷起者”。帕尔(Pratapoditya Pal)解释说:“唐卡,藏语作than-ka, than-sku或sku-than,英语写作thanka, tanka或thang-ka,是通常画在棉布上能够卷起的宗教绘画。”印人考斯拉(Romi Khosla)写道:“西藏卷轴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在热贡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热贡艺僧和民间艺人,将来自域外的佛教绘画艺术,依托藏民族传统文化,在题材、技法、色彩、工艺、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热贡独特的宗教艺术——唐卡。唐卡是热贡艺术的精华,是热贡文化的重要内容。绘画唐卡和堆绣唐卡以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热贡地区果花飘香、丹青出彩,唐卡艺术形式多样,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热贡艺术馆陈列展览的唐卡绘画精美绝伦,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也走向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