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肖四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4):52-58
在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中,除了存在世俗人道主义外,还存在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即以上帝的名义对人类进行关爱.而基督教人道主义又包括伦理建构和神性启示两种内涵.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上帝的名义关怀人,以促进道德完善为己任.而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而后者所体现的爱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建构,而是源于人悲剧性处境的先验设定和人有限性的体现的一种神性启示,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存价值论意义的人性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郑竹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人们对神的无限向往与对诗的憧憬之情往往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完成的。在印象派之前的西方早期风景画创作中,神性与诗性为早期风景画创作提供了精神的依托,也成为早期画家对风景画探索的动力。本文试图从神性与诗性的角度,通过对西方人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的分析来解读早期风景画的再现与造境问题,并利用一种回归到西方早期风景画所处的历史年代的角度,去重新体验风景画创作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毛丽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对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道教对"长生久视"的努力,基督教对"永生"的追求,既是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无限向往,也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道教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神圣化,虽表现为神学的描述,但重视生命,特别是现实生命的价值,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理想的.道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我命在我";基督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4.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熊自银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41-42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毛丽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0-65
无论是道教 ,还是基督教 ,都认为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本原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于是形成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其原因在于人为 ;追求“合一”的和谐境界是道教与基督教的理想目标 ;道教重视生态平衡 ,基督教也认为 ,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 ,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各从其类”的。 相似文献
7.
闵丽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12):147-150
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性质问题,一直是许多学者和教中人士争议的一个问题.考证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等上层人物以及下层士兵与百姓的神秘主义的神鬼观念及其行为,可以发现,他们所理解的上帝实际上就是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满足人们世俗需求的中国式的神灵,而非<圣经>所言的上帝,即帮助信众死后进入天堂的神.这种神灵观念与道教法术紧密结合,彰显出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道教本性. 相似文献
8.
季玢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
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里,伴随着都市文明缺点的日益显豁,自然与人性受到严重异化,人的完整性被无情割裂,回归自然乐园与回归本真人性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试图通过对自然的神性解释,从神意之美中寻觅终极的源泉,架起了重返自然乐园和复归本真人性的诗意桥梁.这种神性书写暗合了世界艺术潮流的脉动,提供了某种具有未来意义的现代化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9.
于琴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
语言教学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媒介.鉴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元文化视野的教学目标以及扭转中国文化失语的实际需求,我国英语教学在引介西方文化的同时,应更多地印记中国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0.
赵立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124-127
和谐社会中的文化建设应该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把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融合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和探讨,对其差异优劣有一比较客观平实的评价,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杨世海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86-91
《玉官》是许地山后期创作的重要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许地山表达了他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独特思考,主张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他看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要废掉中国传统文化,乃是要成全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美好之处惠泽普众。 相似文献
12.
杨世海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0-135
冰心受基督教最根本的影响表现于其早期的个人主义观及注入式写作方式,这不但彰显了冰心独特的个体性,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添加了难得的终极之思。但在自由主义神学和泛神论影响下,冰心逐渐偏离基督教神圣价值体系,回归中国传统思维理路,致使其对基督教产生误解并对中西文化判断失误,独特的、个性的冰心也由此消失。 相似文献
13.
陈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91-94
从诗歌发展的视角,探析在诗歌与宗教的关系中,中、英两国的异同——一方面,中、英诗歌都宣扬了本国的宗教,宗教也丰富了本国的诗歌的内容;另一方面,宗教对中、英诗歌的影响在功用性和表现性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钟慧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翻译已不再被简单地当作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这决定了充分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的重要性。本文试从地理环境、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及思维方式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中西文化差异的各方面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尤其是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自身发展"的观点,指导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及其深化。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为全面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16.
李秋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与其他宗教一样 ,基督教一直强调信仰至上与信仰的绝对价值和独立价值。但由于其传播之初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 ,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理论化的形式。基督教的理论化对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文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着割舍不断的关联。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下,对国内关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并认为以文化文本为视角对该剧进行研究虽然可以较为全面地解析文本,但也存在着阐释者自身的文化蕴涵介入文本的解析过程,进而形成某种程度的视角偏差。所以对《威尼斯商人》的研究要具有较高的历史理性及宏观大视野。 相似文献
18.
袁文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87-91
东西文学理论的不同架构是由于在各自深层的思维和意识当中,其不同的“模子”选择和应用的结果。中国人有着浑圆整观的思维方式,并溶解和贯穿在古代文论的运思模式和语词表达特性当中,体现出整体灵动的生命观照和“一以毕万”的言意追求。 相似文献
19.
吴雪松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57-60
中西方语言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口才的认识迥异.其差别体现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礼貌特征等多方面.人们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化模式来分析另一种文化.认识差异,了解原因,才能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20.
王盛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1):100-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化构想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要建设中国民族的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的内涵,科学界定其历史定位,对于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生命力、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