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于毛”.毛泽东从实践哲学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先导;同时,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中国文化发展“走自己的路”的探索中成为先行者.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当代依然启示着我们要认识到这是“马克思主义道路”,要坚持文化发展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要实事求是地完善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2.
康凤云 《江汉论坛》2005,2(7):21-24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目标取向,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中的目标取向与发展道路是关联性的并列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目标取向的完整内涵,从而相应地在四个重要方面体现出理论特点和时代特色。因此,从历史、时代与理论发展的方位,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目标取向进行评估和定位,得出的结论就是:它既是对近代中国“现代化难题”的历史性解证,又是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热潮的智慧性指引,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韩炳哲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中占主导地位的剥削形式,已由马克思所描述的“他者剥削”转变为“自我剥削”。齐泽克以新冠疫情为案例背景,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提出了五点批判:一是“政治正确”对自我的限制和约束;二是斗争和对立不能简单归结为“内卷”;三是“自我剥削”批判存在例外情况;四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并不像它宣称的那样宽容;五是马克思“他者剥削”等理论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强大解释力。齐泽克借由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的批评,进一步提出了对共产主义的四个辩护:一是共产主义的对立面只有野蛮;二是共产主义能实现全球合作防控新冠疫情;三是共产主义是逃脱韩炳哲描述的“自我剥削”困境的出路;四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功预示着共产主义的可行性。通过对齐泽克和韩炳哲论争的分析,有利于推进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当代理解,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进对共产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在规划“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从宏观的、多位一体的角度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的互相激荡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并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信任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方针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此外还归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阶段性、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过渡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逐渐走向新常态。新常态以“两个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回答为理论核心。“两个逻辑”的新概括,是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回答。“两个逻辑”的新概括,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提升到新水平,由构成性认识到总体性认识,由外延性认识到内涵性认识,由特征性认识到本质性认识。只有坚持“两个逻辑”辩证统一,我们才能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如何确保长治久安、如何筑牢精神家园、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等重大时代课题。在破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6.
李秀潭 《学术研究》2004,3(9):58-65
中国探索“和平崛起发展道路”已有半个多世纪 ,我们寻求这条道路几经曲折 ,我们坚持这条道路义无反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强调要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水平 ,实质上就是决心把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进行到底。“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政外交大政方针的总结 ,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理论意义。本文从实践依据、时代依据、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四个层面对这条道路进行了初步的解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实践和当前诸多因素发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篇章,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根基,是凝聚中国人民共识的梦,是我国科学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从“中国梦”的内涵出发,它包含着梦想与现实的统一,历史与发展的统一,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统一,阐述“中国梦”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深刻影响,从“中国梦”使人们坚定了追求理想的信念、化解了社会矛盾和支撑着民族长期发展三个方面论证“中国梦”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是时代发展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是指其理论内容的当代化,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时代特色主要表现为,它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实行对外开放,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创造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新理论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当代全球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和深远的意义,尤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十六大提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时代性,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理论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艰辛探索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先导。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思想;第五,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思想;第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夏燕靖 《江苏社会科学》2024,(1):203-212+244
认识和理解“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体系,关键是治学的精准定位,重在发挥理论研究的实效。关于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问题的讨论,借助对体系构成目标的认识和对体系思维能力的提升,阐明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价值与效用。应该说,“三大体系”建设为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建构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和优势,是增强学科自信、学术自信、话语自信极为重要的理论创新之所在。同时,还要认识到“三大体系”建设的确为艺术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进一步凸显理论自身的主体性、原创性和时效性,不断彰显艺术学研究的引导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这将大大促进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的融合发展,更是让文史哲艺“向未来”发展的底蕴和自信。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外学术界,学者们对“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四个概念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讨论,但是在孰优孰劣上争议较大。有的主张中国道路,有的主张中国模式,有的赞成中国经验。这种情况启示我们,应当知道,从本质上看,北京共识是关于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的某种认知和态度,中国模式则是由中国经验构成的,中国道路又是由中国模式构成的,中国道路在不同发展时期会呈现为不同的中国模式,并且积累了不同的中国经验,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方法,由此来讲,中国道路是一个“总体性”概念,统领了其他三个概念。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这四个概念,理清其本质内涵和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地运用它们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内涵和真实精神,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4.
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哲学界正在致力于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学研究的得失,力求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这种反思主要是从研究范式、研究主题和立论前提三个层面展开的;本文认为,在注重对“立论前提”、“研究范式”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应从研究主题层面反思以往我国人学研究的得失,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以人为本整合了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成果,也成为当代中国人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与前沿问题,它为深化人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空间;因而可以在全面深入辩证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深层底蕴及其蕴含的无比丰富的内容与问题中,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于磊 《学术探索》2023,(2):31-3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全面贯穿于中国伟大实践的产物,是始终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人民至上的崭新现代化道路,是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科学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进行了现代化道路的验证与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创造性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时期擘画了现代化蓝图,新时代以来开启了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人类、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主张包容性的和平发展,彰显了丰富的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不可估量的世界意义,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破解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顽瘴痼疾,拓宽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在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根本理论错误的同时,重点围绕“劳动、国家和共产主义”三大问题予以深入分析、精辟解答,这对从“生存竞争、发展竞争和理念竞争”三重维度,全面系统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和时代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南。这一思想的重要启示是: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广阔前景,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坚定建构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梁八柱”,积极挖掘拓展这一道路的新文明内涵和视野,努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观照当代中国及其发展前景的关键,亦是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参照。基于此,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命题之后,学界对于其内涵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党建逻辑、超越性向度和世界意义等进行了理论阐释,初步形成总体性、世界文明史、百年党史、三维比较、“中国之于世界”等阐释框架,提出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是,研究有待进一步突破,一是要深化研究主题,细化研究对象;二是要拓展研究视域,从发展史、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价值等角度进行阐释;三是要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通过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生产效率理论 ,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 ,实现了对传统产品经济的新突破 ;通过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理论 ,推进国有企业“两权分离” ,构建起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体系 ;通过探索应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 ,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