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裕钊既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又是享誉中外的书法大师和古文大师。本位着重探讨了张裕钊一生淡薄名利,致力于培养人才与创作古文的经历及其古文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表面上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力图更加借重文艺改造国民性,但在其小说中,医学话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核心命题。此中既有技术层面的形态,更有精神层次的再现实践。而且,鲁迅不仅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其实他本人在小说中也作了一些拯救的尝试,并指出这些疗救的艰难乃至无望。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种医学话语也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对冷热的辩证理解与对流试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巴赫金狂欢节理论为参照,阐发庄子的思想特色与文章特色。作者认为:庄子的解构是一种人生存在解构。解构的对象是心灵物累,建构的目标是心灵自由。其解构方法与运思方式分别是确认事物的双重性,把思辩与想象推向极端化。与此相关,庄子文章的特点是心灵自由形象与双重性形象的大量“出场”,并且两类形象又同时具有“谬悠”、“荒唐”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鲁迅世界是神奇多彩的 ,要真正认识鲁迅 ,就必须进行立体的全面考察 ,在深入鲁迅的同时 ,还要跳出鲁迅 ,只有选好方位 ,站得越高 ,才能看得越清越透。  相似文献   

5.
陈斯怀 《船山学刊》2006,(4):124-126
司马相如的傲诞为人主要是由兴趣、才华、生理、任侠风气、蜀地人文、王朝统治形势、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所促成。与为人相协调,他的文章主要体现出名物繁富博杂、语言穷奢极丽、气度弘博雄恣、题材体裁多方的“博丽”风貌。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目连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晓平 《晋阳学刊》2001,6(3):71-77
鲁迅对目连戏的认识及目连戏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宓与鲁迅     
本文通过对吴宓生平的介绍 ,以及鲁迅与“学衡派”之间斗争的剖析 ,用大量事实证明 ,鲁迅批评《学衡》没有点作者的名 ,完全是对文不对人。驳斥了“鲁迅主要批评的对象是吴宓”的观点 ,主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客观地评价吴宓 ,更加深入地研究鲁迅 ,得出一个尽可能准确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8.
谭桂林 《东岳论丛》2012,33(12):21-26
鲁迅的个人信仰乃是由他的整体的生命活动所形成,与他的血肉的生命体验丝丝相连.这种熔铸着个体生命经验、散发着血肉气息的精神基础保证了鲁迅信仰的纯粹性特征,也说明了鲁迅从“进化论一尼采主义”的信仰者前进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是一种内在血脉相连的发展式的衔接,而不是断裂式的或者转折式的衔接.它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事业中获得了一份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反思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艾儒略是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他用中文写了大量的文章,既有宣传天主教教义、礼仪的著作,也有科学地理著作。其中,《圣梦歌》是一部宗教文学作品,而《职方外纪》则介绍了五大洲的地理、国家概况,是一部地理著作。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冯梦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鲁迅对冯梦龙的评价入手,探寻鲁迅对冯梦龙的承继形态,发现鲁迅关注下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为下层人民立言与冯梦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梦龙展现了对人性的初步探寻,也对鲁迅有着很大的影响。鲁迅立足于民族的生存,建构全新的创作理念,对小说功利性的重视,打破传统小说的狭隘写作视角,开辟了全新的叙述观念,创造了具有经典性意义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1.
重温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迅讲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一科学的论断 ,它完全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事实。鲁迅在批判中国旧文化时 ,也曾批判道教中存在糟粕 ,但并没有完全否定道教 ;也并未从道教文化中“悟”出一个“食人民族”的结论。另外 ,还可从鲁迅先生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与迷信应严格区分 ,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客观的社会根源 ,反对盲目主张消灭中国宗教(包括道教 ) ,宗教属于精神信仰 ,反对诽谤“龙”图腾等观点中 ,看出鲁迅对中国道教的认识是有其宗教观作理论基础的 ,是十分深刻的。因此 ,我们不应贬低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寿桐 《学术研究》2001,1(5):74-80
鲁迅为了表示对于前驱者的热情和对于主将们的响应,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自己原本消极的观念,但消极的观念仍然无法真正被取代,因为这种观念深彻到鲁迅对于历史的透析,贯穿于他对现实的理解.文章以<呐喊>为例,对鲁迅"消极"观念的基础和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消极"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3.
王学谦 《齐鲁学刊》2004,1(2):131-134
鲁迅的科学思想基于其生命主义立场。鲁迅看到了科学理性的理性特征,但他更愿意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理性,把生命意识看作是科学理性的本体。据此,鲁迅认为科学理性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是“长时段”的而非急功近利的。这正是鲁迅否定洋务派思想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变革时代的巨人,他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意识和现代特征。因此,存在主义对世界和人生的恐惧、绝望、忧郁、虚无的情绪,也同样在鲁迅的思想上和小说中留下印痕。但鲁迅对这种情绪表现出抗战的姿态,是“绝望的抗战”。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莉 《江西社会科学》2006,(12):150-155
从投身文学到生命的终点,鲁迅的翻译工作从来就不曾间断过,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都应该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上浓重的一笔。与其他译者相比,鲁迅的翻译特色是明显的,其翻译模式对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从翻译的意图、翻译对象的选择、翻译方法等几个角度出发,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钱伟 《江淮论坛》2007,1(5):183-187
鲁迅在小说中展示了社会变迁中各种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除了揭示传统社会话语结构中统治者话语对民间日常话语的控制与剥夺,启蒙话语与原统治者话语的斗争以及启蒙话语与民间日常话语间的裂痕.还显示了对启蒙话语本身的警惕。鲁迅对启蒙话语的反思与勘测,也揭示了被遮蔽多时的中国文学自近世以来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鲁迅改革国民性的思想及其失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福湘 《学术研究》2001,1(12):150-154
鲁迅毕生都在寻求着、践履着救国救民的道路,"锲而不舍"地想利用文艺的力量改革国民性,由"立人"而建"人国".他作为自觉的"精神界之战士"的战斗一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他的悲剧性则表现为这个要求不仅在他生前而且在整个20世纪屡遭挫败,而在他生前身后对他的不实的毁誉也就是这种悲剧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许凤才 《中州学刊》2006,(4):220-225
深挖一切腐朽、反动、黑暗势力所赖以生存的主要基地和根源———封建礼教;热烈讴歌中国社会的筋骨和脊梁———劳动人民;努力从社会的各个侧面去描绘20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心理以及理想和追求,这既是鲁迅、郁达夫小说的共同点,也是两人小说创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中的后殖民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才风行全球,但鲁迅却因其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敏锐目光,对其有着先行于理论的、独特的感受、认知和批判。文章从“面子和看客”、“辫子和异国情调”以及“中国的脊梁”等三个方面对鲁迅作品中的后殖民文化批判进行论述,期望能给当前的鲁迅研究提供一丝裨益。  相似文献   

20.
陈卫星 《兰州学刊》2005,(4):275-276,265
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对古代小说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和比较系统的阐述.鲁迅对这本书十分重视,他的古代小说研究借鉴了书中的诸多观点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引用了书中的大量古代小说研究材料.<少室山房笔丛>的学术地位和价值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