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幼年时父母忙生意照顾不了他,读高三时父母离异让他伤透了心 1986年,邵坤出生于广州市黄埔区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4岁那年,父亲邵立铭和母亲韩芹双双下岗。失业后的邵立铭脾气火爆,经常在家里打骂韩芹母子。每当被父亲打骂,邵坤就会跑到爷爷奶奶怀里“避难”。从小,爷爷奶奶成了邵坤最亲近的人。  相似文献   

2.
一箱家书     
父亲年届70,满头银发,走路颤巍巍的。但读过书的父亲头脑却依然清晰,并一直坚持给我写信。第一次收到父亲的信是在母亲去世后。当时,我正在一所远离家乡的中学读书。因为我舍不得花路费和时间,所以很久没有回家;当然更主要的是怕回家后再次陷入丧母的悲痛中。那天课后,班主任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去,我忐忑不安地跟在他后面,以为自己什么地方犯了“规”。但令我惊讶不已的是,他只是交给我一封家信。那是父亲的笔迹,信写得很短,但我还是读懂了父亲的意思:因为农忙,家中的猪又要下崽了,我不能去看你了。你这么长时间没有回家,我…  相似文献   

3.
王淼 《社区》2011,(24):52-53
小可在小区是个臭名远扬的孩子,14岁就成了小摸小摸、打架泡妞的老手。拘留所拘留他的同时,学校也将他开除了’小可后来索性流窜在外再不回家。一年前,小可的亲生母亲就被他给活活气死。小可的父亲在菜市场卖肉,文化不多,对儿子是从最初的“欣赏”到打骂再到无奈,最后逢人便说:“这个不肖子,我真拿他—点办法都没有!”  相似文献   

4.
王忠 《新天地》2016,(5):16-17
不管单的还是棉的,不管单鞋还是棉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玩,衣服刮了个口子,可叫母亲没头没脸地打了一顿。事后母亲又非常心疼地问我:“还疼吗?”而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咱家困难,哪有那么多闲钱置衣服呀,衣服甭管新旧要爱惜着穿。”
  “我少吃一星半点儿,不碍事”
  我的母亲出生在北京离长辛店不远的一个叫李家峪的小山村。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束缚下,母亲一直就把带好孩子、过好日子当作女人该着该份的事。我小时,全家6口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父亲住在单位宿舍,将近50块钱的工资自己要留下十来块,能给母亲过日子的也就不到40块钱了。4个孩子都要上学,吃的、用的哪样不得花钱。特别是9月份开学时,学杂费、书本费,虽然那时上学便宜,但4个人加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可母亲早就做好了安排,不仅学杂费给我们准备好了,而且还给大姐和哥哥置上了新衣服。我和二姐虽然穿的是他们穿剩的旧衣服,但母亲也都补染浆洗得像新的一样。母亲常说:“衣服不怕旧,就怕脏和破,破衣拉撒的叫人笑话”。我们姐弟四个平时穿的,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谎话     
我常被父亲的谎话“蒙骗”,有时被骗得很深,回想起来就心疼。我出生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在川北县城工作的父亲,对造反派无能为力,便躲到乡下与我们一起过清闲的日子。乡下虽没有城里那样乱,但生活很艰苦。母亲对父亲不愿参加派系斗争很理解,这份情感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用行动来体现的。那年月,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只能勉强糊口,靠南瓜、野菜、山芋干度日,但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给父亲买点劣质的“老白干”,每天保证一个下酒的鸡蛋。然而父亲却常常对我说他肠胃不好,消化不了“,吃一个鸡蛋就会生病”,于是,每天他都要和我平分着…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手机     
一路开花 《社区》2008,(35):27-27
每次空闲回家,母亲都会向我和妻子唠叨,父亲整日地出,和他那些旧时的朋友闲游,又不用手机,要叫他弄个什么事都不方便。加上琐琐碎碎的事一大堆,一见面就说个不停,可大多,还是关于父亲。  相似文献   

7.
父母爱情     
<正>我一直以为父母之间没有爱情,每天只会在吵吵闹闹中凑合着过日子。父亲好酒,每天每餐都要喝,一喝就醉,醉后还会耍点小酒疯,所以我们一看到他喝酒,能躲就躲,都躲得远远的。父亲醉后找不到我们,只能找母亲撒气,母亲大多时候都不理他,有时母亲看他说得太离谱时,也会和他吵几句。  相似文献   

8.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很远的地方。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死了。隔不久,他的母亲又去世了。小时候,韩愈跟着哥哥和嫂子过活。他的哥哥韩会和郑夫人,从长兄过继过来一个儿子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岁。韩会在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吏,不到几个月,他就病死在韶州了。这时韩愈十一岁,十二郎只有十岁。韩愈虽然有三位哥哥,但都很早就死去了。因此,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了,两个人相依为命,孤苦零丁,没有一天离开过。韩愈十九岁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承受     
我爷爷家里有一只可爱的小狗。它长着一身洁白的毛,一双黑黑的眼睛炯炯有神,可爱极了!就在它一岁的时候,我给它起了个小名叫“肥肥”。每次我回到爷爷家里,肥肥都会来接我。有时它会咬着我的裤子紧紧不放;有时它会围若我高兴地跑来跑去;有时会伏在地上不停地舔我的脚……每当我要坐车回家的时候,肥肥就一声不吭地望着我,  相似文献   

10.
有一首歌叫《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每当听到它,我就想起我家的一个经常“不回家的人”——他就是我的爸爸。爸爸原来在部队是学飞行的,改行学医后,深感专业知识的欠缺,立志要考研究生。那时家里房子小,他怕开灯会影响我和妈妈休息,常常躲在招待所里一学就到深夜。接着,他郑重地告诉我和妈妈,要发奋十年,成为“介入”专业的行家里手。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一篇篇见解独到的学术论文的发表,他在院里脱颖而出,被院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青年科技之星”。拿回奖章,他不无幽默地对妈妈说:“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看着爸爸捧着的奖章,再看看他深陷的眼窝,我激动地噙着泪水,半年前难忘的一幕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1.
《社区》2004,(19):55-56
李梅是个独生女,17岁,高中二年级时休学,因为情绪不稳定,怕考试,不上学,打骂父母半年有余,近半个月来因打骂父母加剧而入院。 她的父亲是某名牌大学的教师,事业心强,工作勤勉,人称“老黄牛”。他性格温顺、老实,除工作以外,几乎包揽全部家务,很少有其他兴趣、爱好,平时寡言少语,甚至与妻子、女儿也很少交谈。他对女儿的要求及行为很迁就,女儿要喝水他都倒好送到手中,只要女儿撒娇或发脾气,他就会一一满足她的所有要求,包括  相似文献   

12.
眼神     
一次回家,停留了一夜,第二天又要匆匆地走了。出门后特意回头看了看,父亲正看着我。从树脂镜片里我看到了父亲急切的目光。好像正在搜寻着什么。似乎怕我过早的消失在他的视野中。真不知何时。我能再次出现在他眼前。  相似文献   

13.
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就一个人孤单单地生活。我们曾多次要求父亲和我们一起生活,可父亲总是以不自由为借口拒绝我们的好意。其实,我知道他是怕增加我们的负担。  相似文献   

14.
王淼 《社区》2011,(16):52-53
小可在小区是个臭名远扬的孩子,14岁就成了小偷小摸、打架泡妞的老手。拘留所拘留他的同时,学校也将他开除了,小可后来索性流窜在外再不回家。一年前,小可的亲生母亲就被他给活活气死。小可的父亲在菜市场卖肉,文化不多,对儿子是从最初的"欣赏"到打骂再到无奈,最后逢人便说:"这个不肖子,我真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相似文献   

15.
每天傍晚,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作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地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  相似文献   

16.
父爱如杉     
《北方人》2006,(7)
夜里,梦见父亲了,他慈祥地对着我笑,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丛生,让人心痛、怜惜,又温暖无比。眼泪不经意便浸湿了夜色。窗外,那片杉树林在夜风中"沙沙"有声……母亲生我时难产死了,父亲当年只有23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母亲去世以后,父亲没有再娶.后来我曾问他为什么不给我找个后妈,父亲笑而不语,昏黄的眼睛里温情四溢,我猜想,他在思念母亲。我两三岁的时候很顽皮。父亲要下地干活,于是把我托给左邻右舍赋闲在家的老人们看管。他又不放心,在地里干着干着就跑回来,看看我没事,才又去干活。  相似文献   

17.
关于衍太太     
鲁迅在1926年10月7日写《父亲的病》中,是这样描述他父亲即将咽气时的情状: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相似文献   

18.
眼神     
回家停留了一夜,第二天又要匆匆地走了。出门后特意回头看了看,父亲正看着我。从镜片里我看到了父亲急切的目光,好像正在搜寻着什么,似乎怕我过早地消失在他的目光中。我以前很少出门后回头,所以没读懂父亲的眼神。但我知道父亲有个习惯,就是在我离家时驻足门外。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暴雨临门。在我高考前那特殊的日子里,我离家时父亲也只是  相似文献   

19.
父亲散步     
父亲病愈出院的第二天就坚持要独自上街散步。我们一直为父亲外出而担忧着,毕竟他是九十多岁的老人,再健康,我们做小辈的也怕他有个什么意外啊。我们常劝父亲不要随便出去,他总是当即微笑地答应着,可过后依旧我行我素。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我们就只得把父亲身份证复印件装在他的口袋里,以防万一。有时我们刚交代好"有事打电话,需要什么我们来办,你少出门",他便孩子般"噢,噢"答应着。可我们前脚走,他后脚也跟着出来了。一次,  相似文献   

20.
李成炎 《老友》2012,(9):41-41
母亲一直生活在乡下,辛苦地种着几亩地,养着一大群牲畜,每年都能赚上一大笔钱给我和弟弟作为学费;父亲一直在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一年到头也就回家两次,为的是能多省下一点钱供我们念书。这些年.父母都在节俭中度日,从来都不会给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甚至不会给自己做道好吃的菜,只有等我们回家时,才会杀鸡宰鸭,自己还不舍得吃.总是给我们碗里夹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