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雅》2014,(11)
珠宝自古以来就有着传承的理念。作为周生生80周年主题概念,“传承·创新”完美诠释了周生生由三十年代创立开始,一直坚守“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核心精神。日前,周生生以“传承·创新”为主题概念,发布了代表周生生80年精神的品牌宣传片,及别具意义的产品系列,展现了品牌从创立至今跨越大半个世纪的辉煌精神。  相似文献   

2.
<周易>中,"生生"之"道"意指"援天道证人事"之道和"阴阳"之道;"生生"之"德"重在指导人生价值的取舍;"生生"之"情"具体是圣人的忧患之情和常人的人伦之情;"生生"之"境"的具体化为"时"、理想化为"境界",这四个方面相依相成,构筑了<周易>有道可依、有德可彰、有情可显、有境可待的"生生"的生命哲学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主流范式,是以周<易>为代表的阴、阳二元架构,但在周<易>体系成型之前的殷代宗教及殷、周族源神话中,"地-母"不仅因二者在生生繁衍上的同态意义而受到初民社会的崇拜,而且其中还蕴含了一种朴素的一元本体论观念.这一点又与历史文献所传周<易>体系之前的殷代<归藏>之"易"颇多偶合.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生态思想有其内在逻辑性。其天道依据是"生生",蕴含"时""变"观念。"仁"是对天道"生生"的人道承接,其内在规范性是以"位"为前提,"中"为尺度,"止"是"中"的精微之地,同时以"爱"为基础,"忠恕"为方法。先秦儒家正是通过对"生生之仁"的终身践行,参赞天地,化育万物,此即"生生而仁"。"生生而仁"是人对栖居之维度的筑造,先秦儒家通过生生而仁,通达天命,实现浑然与物同体的和乐境界。  相似文献   

5.
墨子以"天下莫若生之贵"表达了爱"生"的伦理之义,并从社会意义上论述了责生的伦理内涵.墨子以"刑与知之处"的知性统一,进达人之为人的"生生"之道,突出"生"的伦理自觉.相对于儒家的"仁"与道家的"道法自然"而言,墨子更加突出"生生之道"的"义","义"不仅是"兼爱"天下之"生生",它更是一种"利生、养生"的实践,表现出与儒道不同的伦理之实,从而形成墨子富有"义利"特色的"贵生"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6.
刘昊 《浙江社会科学》2020,(7):102-108+159-160
近年来,中国哲学的"生生"问题正成为学界热议的一个学术生长点,这场议论所关注的主要是易学天道生生的观念问题,而鲜少涉及人性论域中的生生问题。其实,以告子"生之谓性"为标志,生的思想至少在前孟子时代便已流行,只是此说遭遇孟子批评之后,便被排除在此后儒学思想的主流之外。但在宋明新儒学时代,"性与天道"被置于生生论域中重新思考,程颢以仁体生生的思想为基础,进而对告子以生言性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理论同情,为告子"翻案"埋下了伏笔。中晚明时代的阳明学及其后学对生之谓性展开了全面重估,以易学生生观来重估生之谓性的意义,揭示"生"既涵指天道生生,更有生命创生的本体论意涵。中晚明以降这股"告子翻案风"内含有关中国哲学传统中"生生"问题的价值重估,值得省思。  相似文献   

7.
受神秘的生殖崇拜文化影响,《周易》美学尚“生”,推崇“生生”.所谓“生生”,即孳生不绝,繁衍不已.《周易》之学六十四卦的演变就是一个阴阳间化生化合的自然“生生”流程.宇宙天地就是一个“生生”的有机整体.“生生”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变,化生化合,此即为“易”.“易”为“生生”.“生生”即生命的绵延.生命绵延的根源在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动.《周易》这种强调“易”与“不易”,以生生变易为恒久之道的审美意识正好体现了中国美学求新务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明末大儒刘宗周的《人谱.人极图》解构周敦颐《太极图》,将《太极图》之第二图"坎离图"拆解且左右互易,组合成"动而无动"图和"静而无静"图,以此修正周敦颐的"太极"哲学范畴。《人极图》以"太极"为"本体",但以其本质为"生生",从而挺立"生生道体"哲学。  相似文献   

9.
明代福建易学的主流是阐发程朱传义,以蔡清<易经蒙引>为代表的"清源学派"易学,成果卓著,影响遍及全国.另一方面,明代福建易学成就又展现了多样化的特色:以苏浚<生生篇>为代表的心学派易学,以李贽<九正易因>为代表的义理易学,以魏浚<易义古象通>、黄道周<易象正>为代表的象数图书易学,以何楷<古周易订诂>为代表的集解派易学,都为构建明代易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宝贵的生态思想资源。"生生"观念是儒家生态思想的精华,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儒家与过程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生生"与过程思想家柯布"大写的生命"在许多方面有着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跨文化对话的视角,在文化类型说的基础上,分析欧陆现象学之生态美学、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之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生"美学,作为当代生态美学之一翼。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环境美学逐步介绍到中国,影响深远。在当代生态美学发展中,"生态"与"环境"之争持续多年,中西美学由此得到对话与交流,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之"原生性"特点也由此得以突显。由此深化了产生于《周易》的"生生美学"之"生命的创生"的丰富内涵。本文阐释了"生生美学"所特具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太极图式"与"线性艺术"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其特有的道德理性与知白守黑的逻辑特性。"生生美学"特别体现在各种中国传统艺术之中,表现于意境、筋血骨肉、琴德、气韵生动、虚拟表演、因借与吉祥安康等传统艺术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12.
"生生"是儒家思想的内在维度,此识见不仅有来自儒家以之为理解宇宙万物的根本方式、以之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以之为自觉的学说追求等方面的支援,而且有来自其作为儒家思想内在维度所呈现的基本要义,以及由这些要义对儒家思想所做的多向伸展和忠诚落实等方面的支援。质言之,"生生"是儒家思想的灵魂。儒家思想的张合、进退、通阻,都在"生生"二字。这二字不仅隐含了儒学诸多的理论课题,而且关涉到儒学的现实走向。  相似文献   

13.
论《易传》“生生”学说对中国新哲学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有两种精神相对峙,一种是刚健的,一种是柔顺的。《易传》"生生"学说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刚健精神。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哲学建设以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张岱年的综创论、方东美的生命哲学、张立文的和合学均在继承《易传》"生生"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各具特色哲学体系,展现了中华文化刚健的创造精神,指引了中国哲学重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儒家以理性主义的态度直面死亡,经由"仁"的"生生"填平了"生"与"死"之间的鸿沟,并用死后的声名远扬采激励人们生前努力于事业的开拓、道德人格的培育和践履,从而实现生命对死亡的超越.儒家这种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派生出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准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想和规范.  相似文献   

15.
周生生为珠宝界翘楚,除了不断带来崭新钻饰设计,更致力为客人提供愉悦的购物空间.筹备已久的尖沙咀加拿芬道旗舰店于近日全新亮相. 加拿芬道旗舰店位于尖沙咀潮流核心地带,楼高四层,由国际著名设计师打造,将周生生的品牌鱼纹标识作为设计元素,利用通透的玻璃幕墙营造鱼群游动的动感效果,每到傍晚时分,旗舰店宛如发光的鱼缸,鱼群优悠穿梭于璀璨的珠宝钻饰间,令人赞叹. 为庆祝尖沙咀加拿芬道旗舰店正式开幕,以及全新美钻品牌Infini Love[全爱钻]推出,周生生特别为分店举行简单而隆重的开幕仪式,并邀来比利时钻石匠师分析全新lnfini Love[全爱钻],模特儿率先展示由3月巴塞尔珠宝钟表展览带来的国际品牌的全新首饰系列,顶级珠宝尽入眼帘. 同时,还特别安排来自世界各地的珠宝品牌展出,包括意大利顶级时尚品牌Gucci的珠宝系列、同样来自意大利的珠宝品牌Marco Bicego和Stefan Hafner、瑞士珍珠品牌Hodel及著名日本品牌Kashikey Brown Diamond等.当然还有最新推出的lnfini Love系列和周生生的旗舰系列Yú Yú等.  相似文献   

16.
在反思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合作学习和新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依据,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翻译实践等方面,探讨"互评互学"模式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教学实践证明,"互评互学"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往,能够显现小组成员互帮、互学、互评的作用,实现课堂的多维互动.  相似文献   

17.
较之其他儒家,宋明儒家对"生"之义理作了高度思辩的理论发微,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生"之伦理思想.他们通过对性与天道问题的周延论证,清晰而透彻地说明了"生"之本源依据;通过"为天地立心",特别彰显了人道之"生"的意义;通过"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表达了"生生之境"的终极伦理追求.其"生"之思想的根本在于从深层次上确证人的伦理性存在的意义,提升整体人类的伦理境界.  相似文献   

18.
方东美的人生境界理论洋溢着昂扬的情感基调和生命理趣。他通过对生命本体论的大力阐发,将柏格森、怀特海生命哲学与《周易》"生生"哲学相融贯,构筑了以"生生之德"为中心意旨的宇宙境界蓝图。在彰显中国境界哲学的特质,拓展境界理论的内涵,提升人的生命理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但是这样一种玄妙的理想和言说,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人生问题。其境界理论多属思辨性的构想,缺少实践性、动力性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19.
传统儒家不仅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是还为解决民生问题寻找理论根据.其一,"人为天生"是儒家民生思想的宗教基础.既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天所生,统治者就应念同胞之情而关注民生.其二,"德舍天地"是儒家民生思想的道德基础.儒家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人们秉承和效法天地"生生"之德,作出有利于民生的事情.其三,"民为邦本"是儒家民生思想的政治基础.儒家总是把"民"作为被统治者来看待,同时又基于"民为邦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20.
"言不尽意"说起于对"圣人之意"传述可能性的忧虑.从这一认识出发,儒道两家都提出了自己"尽意"的方式.<易传>倡导"立象以尽意",使"象"这一与汉语言文字特性有着密切关联的表意形式成为中国古典思想的核心言说方式."象"所以能"尽意",在于其消解了言的形式化和规范性倾向,体现出意的灵活性和生生之趣,因而与圣人之意相融汇.这与西方哲学的概念思辨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一传统对我们领会古典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