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一开始就以“格式的特别”使入耳目一新。这“特别”,首先当然是与习见的旧小说迥然不同;另一方面,这些小说本身的“格式”也是多样的。正如茅盾所说:“《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不愧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总是能为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找到最和谐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之所以蜚声中外文坛,除了它把“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真实具体地描绘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之外,更在于他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他把深切的思想内容寓于生动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之中,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即所谓“表现内容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统一。茅盾在《读〈呐喊〉》中说:“在新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的小说正是以艺术的独创性为中国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祖”.《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后由鲁迅收入《呐喊》小说集.鲁迅将这篇小说的主题概括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并说《狂人日记》同《孔乙己》、《药》等一起,因“内容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相似文献   

4.
北大教授严家炎曾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①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收了鲁迅 1 91 8— 1 92 2年所写的 1 4篇小说 (出版时收入 1 5篇 ,1 930年 1月第一次印刷时抽出了《不周山》一篇 )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呐喊》的问世绝非偶然 ,而是他的思想里程发展的结晶。要想真正理解“鲁迅的呐喊” ,就必须从鲁迅的“美好思想———理想破灭后的寂寞———受新文化鼓舞而呐喊”这三个方面入手。一、鲁迅的美好思想的变迁(一 )第一个理想 :离…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小说,它发表以后曾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一九二四年《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呐喊>的评论》的文章,它的作者认为《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是“不能说是小说的,并且即称为随笔都很拙劣”。以后,在三十年代,又有人把《一件小事》列为鲁迅小说中“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的作品。他们对《一件小事》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茅盾在一九二八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忧愤深广”,“表现的深切”,人们已经从多方面作了论述。而它“格式的特别”,体现在什么地方,艺术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长期以来,这个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1923年10月8日茅盾在《时事新报》副刊《文学》上发表了《读〈呐喊〉》一文,盛赞《狂人日记》是“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它的“题目,体裁,风格,乃至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奇可怪的”。同时指出:“在青年方面,《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新思想。”无论从思想与艺术哪方面来说,《狂人日记》都称得上是划时代的作品。在思想上,  相似文献   

8.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在“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入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二二年十月所作小说十四篇,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版。《彷徨》收入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所作小说十一篇,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到三十年代初期,鲁迅站在新的思想高峰,对前期写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题了两首五言绝句。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一五四时代,鲁迅在猛攻“朽腐的名教”的同时,也大反“僵死的语言”。他还以所谓“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的“引车卖浆者流”的白话,创制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二十多篇杰出小说,显示了我国“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问世不久即为广大读者所激赏和深爱。而小说的文  相似文献   

10.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这是鲁迅先生在“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写的《<呐喊>自序》一文中的一句铭言。《呐喊》小说集和这篇《自序》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从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呐喊》收有作者“五四”时期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说。是一九一八年春到一九二二年冬五年间写的。小说反映的思想内容,集中地表现了当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心声;在形  相似文献   

11.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在《呐喊》、《彷徨》的廿五篇小说中,有十二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在中外小说创作史上,象鲁迅这样经常、熟练、成功地运用第一人称构思情节,塑造典型,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是罕见的。巴金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短篇集《呐喊》和《彷徨》以及他翻译的好些短篇小说都可以说是我的启蒙先  相似文献   

13.
《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正格”形式;而《彷徨》则是对这种格式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不周山》是鲁迅对小说正格形式的一个突破,却只是正格转换的一个开始。在《奔月》和《铸剑》的写作中,鲁迅并没有把这种突破进行下去。至《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等的写作,鲁迅对“油滑”的处理,已与前期有质的不同,完全采用了与正格小说不同的写法与格式,达到了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化境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小说中,《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两篇是比较特殊的。这不仅表现在它们与其他诸篇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的多处相似,这使它们在鲁迅小说中形成一个特殊的单元。更耐人寻味的是,它们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小说集,《狂人日记》为《呐喊》的开篇,《长明灯》则编入了《彷徨》,而这两本小说集又反映着鲁迅不同的心绪。如果我们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分析,不仅可以领悟到鲁迅小说更深刻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15.
1935年12月,鲁迅连续创作了《采薇》、《出关》、《起死》三篇小说,由此完成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这本集子的写作,从沉浸于《呐喊》的1922年直到逝世的前一年,“足足有十三年”①,其间鲁迅的感情世界经受了多少风霜雨雪,又该发生了多少的曲折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论鲁迅小说的叙述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形式的现代化,是在近现代东西文化碰撞交汇的背景下,经过晚清民初的酝酿渐变,到五四时期发生质的蜕变而基本完成的。鲁迅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上”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蓬筚蓝缕的开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生写了二十五篇现代题材的小说,《离婚》是最后一篇。这篇作品不仅表现了鲁迅对妇女问题探索的深度,也显示了作家在艺术上新的进展。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园熟,刻划稍加深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技术比《呐喊》中的作品还要“好一些”。 作品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江南农村。农民庄木三的女儿爱姑,为了反抗丈夫的欺凌和遗弃,在父亲和弟兄的帮助下同夫家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场纠纷拖了很长时间不能了局。最  相似文献   

18.
鲁迅《题〈呐喊〉》诗,历来很少争论。读前人注释虽颇多启发,但我仍然感到不甚了了。特别是结句“空留纸上声”,更觉索解为难。这里,姑且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以期通过讨论,了解全诗命意。《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日记载:“山县氏索小说并题诗,于夜写二册赠之。《呐喊》云: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据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应日本山县初男索题旧作小说而写的。《呐喊》初版于一九二三年九月(收一九一八年至  相似文献   

19.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反封建主义的白话小说。由于表现形式的特别,从发表之日到现在,对它的创作方法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23年10月的《学灯》杂志上,刊载过丫生写的一篇《读<呐喊>》,他将《呐喊》中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多为赤裸裸的写实,活现出社会之真实背影。”一类则“含有不可解说的神秘的理想”。《狂人日记》就被他当作第二类(即神秘主义)小说的“开其端”者。解放后,虽然没有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了,但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就艺术上说,从《呐喊》到《彷徨》是一个发展。比较这两本小说集,鲁迅两次谈到《彷徨》比《呐喊》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成熟的经验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从典型化技巧的角度作过探讨;鲁迅还说过,《彷徨》的小说,“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可见从借鉴外国作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所周知,对于外国艺术遗产的学习和借鉴,鲁迅发表过著名的“拿来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全部经历和作品都说明着他拿来了什么,吸收了什么和抛弃了什么。作为创作重要部分的小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对外国小说艺术的借鉴,就是从敢于“拿来”、“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到博采众长、“脱离”具体作家的具体影响,到完全“独立”、创造出自己的崭新的艺术形式,这个过程正可以看出是对于“拿来主义”原理的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深化。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粗略的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