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镇有质量、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提升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规避就业风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入手,深度挖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特点,分析其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总结农民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风险,从制度、经济和农民工自身等层面探究就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对策,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依据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分析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为其提供的良好机遇以及所面临的二元体制、产业结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挑战。地方政府应从探索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应对二元体制;创新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多元复合转移模式;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多层次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培养和人关怀等方面探寻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对于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农民工选择在城镇和农村之间流动是理性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预期收益是决定他们进城的重要因素。农民工流回到农村的根源在于城市就业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稳定而有秩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环境,降低其就业成本、增加其就业收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推进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不能真正融入城市。本文分析了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及困境,探讨如何促进农民城市融入,逐步解决我国的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分散的工业化、滞后的城镇化,严重影响了农村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已成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成为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保障。强化农业基础,建立村庄兼并机制和乡镇企业集中布局机制等对策对加速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转移人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过程中却遇到诸多问题.主要从农村转移人口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随迁子女教育和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三个方面对农村转移人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加强职业培训、制定政策解决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等对策,以期加快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目前全省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狭窄,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福建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全省各地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从福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着力研究和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合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问题,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等非正常现象,完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病”与“城市病”并存且相互影响。农业小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相对贫困和部分群体绝对贫困;“空心村”的普遍存在是现阶段“农村病”的主要表现。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承载力薄弱、“城中村”环境和治安问题等为表征的“城市病”集中爆发,并向二、三线城镇蔓延。农业转移人口的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以及东中西各区域之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地方政府的治理理念与方式有悖于健康城镇化要求等等,这是导致“农村病”与“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化解城乡间与城市内部的双重二元矛盾;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治理“农村病”与“城市病”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现代式社会资本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资本构建方向是现代式社会资本。构建现代式社会资本有利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生活信息、社会信息等;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求得和谐生存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维护农民工利益。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应以政府政策制度支持为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为基础,以组织化为核心,以自身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为动力,构建农民工现代式社会资本框架体系,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推进城市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城市化的重点则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由于历史、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工资待遇、劳动环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市民待遇缺失。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填补法律法规空白和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保障农民工市民待遇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也是推进城市化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是农民工实现市民化后能够与城镇居民同等地享受公共服务,核算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中小城市进行调研,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影响因素, 在度量分地区、分类型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分层:中国城市化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农民工是当代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农民工的社会分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现象,更是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的产物。中国农民的市民化,首先是要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但人数过亿的农民工又不可能同步市民化,或者同时融入城市,它必须经历一个渐进地、分期分批地进入过程。为此,文章运用代理论与社会分层理论来分析农民工分层,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将进城的农民工大体上分为准市民身份的农民工、自我雇用的个体农民工、依靠打工维生的农民工、失业农民工、失地农民工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和特殊社会群体,为我国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一群体在城市通常处于尴尬或弱势的地位。当前,妥善解决农民工急需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是对一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水平的反应。中国已经初步具备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然而也面临着财政、户籍、农民工、制度建设等问题的制约。要从加强经济发展、改革户籍制度、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寻求解决之道。中国可以吸收西方国家现有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构建符合中国利益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市民化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或主线,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战略。农民工市民化包括了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时序环节,而且每一环节的推进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支持。由于特殊的二元制度使然,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缺失与制度不当同时并存,阻碍了市民化的进行。只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逻辑起点,进行农民工市民化的土地退出制度、户籍进入制度、社会保障融合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农民工权益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农民工城市化、市民化的转移步伐,但由于国家户籍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城市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既需要国家户籍管理、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又要从劳资关系角度保护农民工劳动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从多方面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8.
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3  
二元社会结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大量城市农民工现象 ,因受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 ,他们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城市居民。城市农民工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殊群体 ,他们既不同于农村居民 ,也不同于城市居民。城市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 ,存在时间较长 ,对社会影响较大 ,足以构成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第三元。新三元的出现 ,将给城乡二元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不可不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在务工地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务工地购房是农村外出劳动力融入城市社会、完成市民转化的重要栽体。在不断城镇化及农村外出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购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中的矛盾。利用江西省95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务工地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个人特征是影响其购房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其性别、年龄等变量;家庭特征因素对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影响较大;社会资本中常联系朋友该变量具有的显著性的负向影响;环境特征是牵制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