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中国伦理的建构必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是中国伦理走向的必由之路。审视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 ,应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分析、鉴别 ,赋予其时代内容和形式 ,使之成为当代中国伦理独具特色的丰富养料 ;2 1世纪的中国伦理 ,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应有选择地吸收外国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使之成为“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主体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法律是理性的化身,法律主体因而具足了理性的属性。法律主体的多层次性,为理解其内涵及其行为带来了复杂性。基于法律主体的理性本质,分析不同层面的法律主体的样态,这成为解读法律主体的一把钥匙。法律主体可从个体、社会及国家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中最基本的是个体层面的法律主体。个体法律主体有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存在样态,作为法律和伦理的实体,三者的理性和“普遍性”呈递增之势,个体法律主体只有圆融于国家层面,成为“普遍伦理”的化身,才能去除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个体法律主体的特殊性及片面性,在“普遍伦理”的统摄下实现“我”与“他者”及“国家”的和谐,从而解决片面与普遍、理性与自由的矛盾,实现“能分使群”的人的现代价值,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3.
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利益与需要,超越多层次的宗教、阶级、阶层、党派等具体主体界限的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人类共同价值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思想,集中彰显了马克思追求自由个性和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观,并在建设过程中对普世价值及其意识形态渗透给予正面回应。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彰显“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社会伦理观念的同时提出构建以人的需要和现实实践为生成基础的伦理观,最终建立符合人的生命存在和自由解放理想的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具有伦理指向的一致性,体现了人类生存性、国际社会关系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秩序建设的价值需要。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摆正这一历史进展方向的有效倡议,是在真实平等公正的交往环境中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现实的实践依据和生存论奠基,是彰显全球伦理观念和价值形态得以创生的建构性力量。“建构性世界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得出的结论,是满足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现实需要和解除发展窘境的哲学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践行“建构性世界观”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人道”“共享”“正义”“和谐”四大伦理价值,且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道”伦理精神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基础,“共享”伦理精神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核心,“正义”伦理精神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本质,“和谐”伦理精神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旨归。这四大伦理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误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一直仅限于在知识圈子游走、实验,它是不是影响全社会现代“公民”身份的养成,特别是女性—公民身份的养成,圈内圈外并无理性自觉。而女性文学以审美“现代性”方式使人类平等意识施之于一切层面的人,这种文化使命要求女性文学决不仅仅是文学存在,其创作主体必须克服自身的精英主义以求得向往文化完形的全民社会认同。从前女性的非人处境,导致女性文学者一开始就倾向于提倡“女性—人”价值目标,而“女性—人”直指哲学的层面,侧重其形而上的意义;“女性—公民”旨归则规定了具体的运作方向,更强调实践和行动。因而中国女性文学在20世纪初步呈现“女性—人”雏型之后,21世纪,还需朝着明确的“女性—公民文学”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是一个资源、信息、技术共事,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相互依赖的社会。我们有理由认为,一个共生共存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个共生时代所体现的哲学和伦理基础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同时又尊重不同主体的独立性及价值现,完善人类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7.
金岳霖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中国哲学史”这个名称上的“困难”,促成了关于哲学的普遍性与中国哲学的特殊性的见解,并影响了21世纪初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写成《中国哲学》一文,提出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天人合一”“哲学与伦理、政治合一”“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回顾金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闲”是主体生活态度的自觉,也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应然状态。在茶道中蕴含着深厚的“闲”哲学,“闲”的心境状态也通过茶这一绝佳媒介得以有效显现。茶道中的闲具有时空与身心双重维度,在此之上又展现出独特的“闲功夫”与“闲境界”。在过于工具性与功利化的现代文明中,对茶道之闲的呼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应怎样?换言之,未来中国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预料和说清的问题。不过依据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中国哲学的价值导向,可以预测它不再是中国“王道”的政治概念,“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天理”的伦理赋值,“良知”的道德范式。它有可能是通过对效用历史和价值式能的超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文明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的精华互动会通起来,以激活和转生中华新思维、新理论、新哲学。中国哲学的新生,不是在梦幻之中,而是在化解ZI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冲突和中国所面临的西方文…  相似文献   

10.
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道德挑战,使得普世伦理成为可能。“自下而上”的探究方式达成以社会道义为基本维度的普世伦理规范;各特殊道德主体所持价值目的异质性的既定存在,使得普世伦理的承诺只能是低限度的。  相似文献   

11.
康德启蒙观无疑成为福柯晚期的重要哲学主题,也是他从现代性探索转向古希腊罗马思想讨论的一个理论契机。在康德的短文《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福柯发现了“现在本体论”并对其加以丰富发展,进而提出“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努力建立“启蒙”与“我们自身”的内在关系。康德启蒙观具有奇特的“笛卡尔踪迹”,或者说,是笛卡尔哲学——旨在正确引导理性、寻找真理——的继续;启蒙的历史本体论明确指向“我们自身”,旨在认识其本质,“我们自身”这一概念在对启蒙的沉思中成为福柯考古学与系谱学的批判主题;启蒙的希望就是我们自身的希望,也意味着自由、独立、理性与现实。作为三维结构主体(知识主体、权力主体与伦理主体),我们自身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就是其存在方式的生成过程,也是其历史本体论的构思过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21世纪的发展,存在着一个途径与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问题。“在综合中发展”,既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般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分析和阐明这一方法论原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21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价值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一般价值意义上初步探讨了生态环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生态价值是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 ,它应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 ,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因此 ,经济价值、伦理价值和功能价值三者相互耦合 ,构成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4.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一直仅限于在知识圈子游走、实验 ,它是不是影响全社会现代“公民”身份的养成 ,特别是女性—公民身份的养成 ,圈内圈外并无理性自觉。而女性文学以审美“现代性”方式使人类平等意识施之于一切层面的人 ,这种文化使命要求 :女性文学决不仅仅是文学存在 ,其创作主体必须克服自身的精英主义以求得向往文化完形的全民社会认同。从前女性的非人处境 ,导致女性文学者一开始就倾向于提倡“女性—人”价值目标 ,而“女性—人”直指哲学的层面 ,侧重其形而上的意义 ;“女性—公民”旨归则规定了具体的运作方向 ,更强调实践和行动。因而中国女性文学在 2 0世纪初步呈现“女性—人”雏型之后 ,2 1世纪 ,还需朝着明确的“女性—公民文学”方向努  相似文献   

16.
一科学哲学,就着重探讨“研究者对待自然界的方式方法问题”而言,早在古希腊时已经产生。在人类文化尚未分化的古代(古希腊至文艺复兴前),科学哲学担当着人类知识“圣母”的角色与功能。它不仅负责对科学知识的总结概括,还肩负着对科学未知的填空,成为包罗万象的神秘“母体”。虽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斯多德就把哲学(“第一哲学”)和具体科学进行了区分,但事实上直到文艺复兴前,总的说来,具体科学并未真正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人类知识仍然混然一体,表现为“自然哲学”。这是科学哲学的第一个发展形态——古代科学哲学。这一时期,“研究者对待自然界的方式方法问题”已成为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对认识论探讨的重点在认识的来源与本质,尽管对认识过程与方法也有所涉及。与这一阶段整个哲  相似文献   

17.
抓住历史机遇是邓小平理论一个重要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底蕴,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运用为前提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贡献。探究邓小平“抓住机遇”思想的哲学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遵循这一思想,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概念的引入,文化区与发展相结合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当前国内各类文化发展区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对“文化”和“发展”概念的误读。对文化母体,即作为文化承载和传承主体的民众的忽视直接导致文化的空壳化和工具化。法国文化发展区的运作有助于我们从文化保护和人类发展两个视角探索文化与发展健康结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云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原始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原始生命意识杨志明人们通常认为,在原始意识中是“物我不分”,主体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们也多持宗教是哲学母体,哲学萌芽、起源于宗教的观点.并且,主要是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相应意识来研究哲学及宗教的萌芽、起源问题,而忽视人类自身生...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基本原则,它促进了人类理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个人自由的确立。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危机和挑战。黑格尔最早从哲学和制度层面批判了现代性,主张以理性取代知性,以伦理国家解决市民社会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推进了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事业,提出以对象性活动的主体代替绝对精神主体,以共产主义社会代替伦理国家。这一批判的同时也展现了马克思对近代自由主义批判的丰富政治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