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中的对等与不对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有重叠.也有迥异。因此。如何实现文化词翻译中的对等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文章从文化、文化词汇的定义和中外学者对文化词汇的分类及所持的观点入手。对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饮食、谚语和典故等方面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作一探讨,并尝试着提出几种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忠实于原作,创造出与原作对等的译作是每个译者对自己自觉的要求。虽然绝对的对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对等标准仍然是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指导和基准的一个坐标。本文作者认为重要的是要结合翻译实践,使对等标准成为一个更加具体和可行的尺度。本文拟从文字转换、意义转渡、形式转植、情感转移和创造力转生五个方面来对翻译中的对等进行分析,并进而指出五个层次的对等中最重要的是创造力的转生,有了创造力的转生,才能译出形神俱备的译作来。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对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表达习惯、语境影响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了译者追求的对等不应是字面上的机械对等,而应是原文和译文对各自的读者来说在效果上的对等.而且,这种对等很难达到完美的境界,我们只能尽力追求最大值的对等.  相似文献   

4.
译语能够传递源语的声色之美、传神之美、形式之美与文体之美,这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者们作了种种探索与研究,尽力促使译语与源语的对等。目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对等理论有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与语用对等这四个主要原则。这些原则在语言翻译研究领域各自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但它们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把握好对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运用是个值得我们不断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交际对等,其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中国介绍和评论功能对等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文章进行分析,可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现两种理论必然会产生交汇点:即交际对等的概念。该概念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并可以在口译领域得到十分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文体,广告有着自身语言的特点和经济功能.翻译广告时,应以功能对等原则为指导,采用直译、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等方法,再现源语广告的特点和功能,促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7.
朱生豪的莎译本在国内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探讨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认为朱生豪灵活运用了意译、省译和增译的方法使其译作达到了奈达所提倡"最自然的对等"效果,有力地传达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形式对等作为奈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对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运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分析形式对等在奈达理论中的演变过程及这种冲突观点产生的原因,指出奈达经过对他的理论的不断调整,放弃了纯粹的形式对等,而在功能对等的视角下考虑翻译中形式对等,认为科学发展规律认识论在理解翻译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入手,阐释了品牌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从语义对等和语用对等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在品牌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以确保品牌名称翻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简要分析了翻译中的层级对等。从英汉语言对比出发 ,分析了层级对等在词、词组、句子和篇章上的具体表现 ,发现英汉语言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层级对应 ,但也存在大量的对等错位。在语言的音、形、义等要素上 ,对等往往不能同时实现 ,一般要遵循先意义 ,后语音和形式对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风格对等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大大促进了翻译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著名儿童文学小说《哈克贝里?费以恩历险记》中译本,探索儿童文学翻译如何实现功能对等。为了说明翻译中的对等,本文从"意思对等"和"风格对等"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几十年来,等效翻译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最受关注。文章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几则译例分析,指出在中文作品英译时尤其应当进行读者预设,以提高译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译界有关翻译原则的论争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也说服不了谁.论争本身是好的,但因留下的"悬案"太多而造成"核心"理论的相对不足.而这种不足,导致有的学者对翻译学的建设失去信心,也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翻译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翻译及翻译原则的发展进程进行粗略回顾,从句法结构,语义内容和语用语境的角度来阐释翻译的核心问题--对等,得出结论是对等的取得是译者的最高理想,对等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丘吉尔的《培养一种爱好》三个中译本的对比赏析,研究发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英语散文汉译有指导作用。奈达的对等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不解之缘,从中国传统译论出发更能突出奈达对等理论的必要性。在对达对等理论进行评述之后,笔者佐以实例分析发现,为了达到“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译者不仅要考虑意义,特别是语用次上的引...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奈达的语言文化观,从"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三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了翻译界对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种种反应以及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认为将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应用于中英双语新闻翻译中,将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对等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翻译理论的核心议题。作为衡量翻译优劣的标准,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翻译等值论并非完美无缺。本文从对等翻译的内涵、翻译实践中的不对等现象、“读者中心论”三方面阐述对等翻译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论影视翻译的功能对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影视翻译的特殊性,提出比“守信”、“等值”或者“对等”原则解释力更强、适用范围更广的影视翻译功能对等原则。根据该原则的要求,“忠实原文内容与形式同考虑观众反应”之间出现矛盾时,应放弃对原文内容与形式的忠实,而选择注重观众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语篇与翻译的研究和相互作用逐渐成为译学中的焦点问题。语篇类型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要点,对等式是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Reiss提出了对翻译中的语篇类型的研究。翻译的语言学研究一直在翻译理论中占主导地位,为了研究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各主要语言学理论都运用于翻译研究。其中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是最有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而语篇类型影响翻译策略,这一概念已被广泛认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对原语语篇的体裁和语域两个因素进行分析,考虑影响翻译过程中各个变量的作用。在此通过分析体裁、语域、互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所构成的体系,进一步解释语篇层面翻译对等的重要性,克服文化等因素的干扰,力求取得功能对等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0.
翻译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主张为了表达原文的意思脱离形式的束缚。由于文字产生的环境和读者的生存环境是翻译作品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同国度、语言之间通过翻译进行信息转换和传递时,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文化差异,包括对人的称谓、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在翻译中要想达到动态对等,就必须正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