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志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272-275
<围城>寄寓了一种超越"围城人生"困境的处世哲学--目光放近,乐观振作!这来自于钱钟书一贯的人生态度.小说通过对方鸿渐在产生"围城"理念前后不同的人生态度及生存状态的叙述比较,指出了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的人生困境,同时寄寓了"目光放近,自应乐观,以求振作"的超越理念,并以积极面世的典范人物引领方鸿渐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意蕴深厚、耐人寻味的小说。他所描写的是一批生活在"人生边上"的非主流社会的上层知识分子。小说以方鸿渐的爱情、事业、婚姻、家庭等人生经历演绎了"围城"这一意象,表现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撞击后的畸形社会特征,着重剖析了这些知识分子个性与道德方面的弱点,并从中反映出一个行将崩溃的病态社会的真相,透视了在社会人生重压下主人公的精神受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表达了作者对整个旧时代生活的讽刺和感伤,寓示出人生处处是围城的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3.
4.
《围城》的比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玲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12):129-130
《围城》是一部语言艺术高超的杰作。她以其形式多样、新颖奇特、幽默风趣、含义深邃等特点构筑了一个争奇斗艳的比喻“王国” ,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围城》语言的陌生化主要是通过转换词义、临时仿造、调整语序、拆解词语、超常搭配等方法实现的。这些用法,一方面是作者真实感受与体验的语言再现,一方面也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为之,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多方面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钱锺书的《围城》不是一部方言小说,尽管其独一无二之处恰恰在于主人公流浪汉式旅行涵盖了中国南方六大方言区,来自北方的人物也不少。《围城》语言策略值得注意之点是钱锺书很少让小说人物说他们自己的方言,而尽量让他们说南腔北调中西合璧的国语。《围城》中的方言土语就像鬼魂和影子一样藏在国语背后。虽然作者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偶尔使用方言,但也尽可能削弱方言的影响。吊诡在于这种超方言写作也能揭示蕴藏于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精神。20世纪40年代,当北方作家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努力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时,南方的钱锺书却和他的人物一起学习正在形成中的国语。两种不同的学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遗产。 相似文献
7.
《阿 Q正传》和《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部讽剌力作。虽然在审美方式和艺术结构上两部小说存在着差异 ,但是在娴熟地运用讽剌艺术 (审丑艺术 )方面 ,诸如以喜剧手法构建悲剧形态、客观描述与主观讨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扩大人物心态空间的心理描写等等却呈现出许多相似之处 ,对此进行比较研究 ,将有可能揭示出两部小说深厚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8.
一部《围城》,差不多所有的男女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情爱领域,钱钟书先生用其不朽的笔描绘了关于情与爱的众生相。本文试图围绕着方鸿渐,把《围城》所展示的情与爱分为一夜情和偷情、旧式婚姻及新式恋爱三种样态,并根据作家对待情与爱的态度和传统道德观念,按照庸俗、传统、世俗、理想的情与爱顺序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围城》真实地揭示人生的困境和感情的困惑,但是,钱先生的情爱观是传统的、矛盾的、悲观的、失望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围城》原著及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为语料,从语言、文化、思维与翻译关系的视角,研究同一部作品中相同或相近词语的不同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0.
抗战生活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论《寒夜》并兼及《围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20世纪40年代文学名著,《寒夜》与《围城》有着相似的创作与生活背景。本文以《寒夜》为主,并对照《围城》,考察分析了抗战生活对知识分子经济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他们精神气质的深刻影响,并对作品所涉及的人物性格和家庭矛盾,做出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围城》与阿道斯·赫胥黎《滑稽圆舞曲》描绘了战争语境中陷入精神困境的中西知识分子群像。两部小说在空间书写上具有内在联系性,突出地表现在四组相互对应的空间意象上:伦敦穹顶模型与三闾大学、实验室与家宅、地下室与箱子、乡村与城市。这些空间意象折射出战时知识分子建构的乌托邦想象,关于社会的“圣化构想”或“悲观构想”,以及“疯狂症”或“失语症”。两部小说在叙事模式上都采用了圆形结构,与人物循环往复的挣扎状态互为呼应,与其间压抑、封闭的空间情境氛围相互契合。小说标题亦具有强烈的空间隐喻色彩,传递出中西小说家对战时知识分子“围困”处境和“滑稽”命运的共通体验与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13.
吕舒玲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34-136
借助认知诗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讨论文本中关于人生的概念隐喻。小说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一生经历都蕴含着LIFEISAHARD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从这一角度进行剖析理解该作品,探索舍伍德·安德森对人生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辞格是语言变异的表现,<围城>中的比喻和别解是富有特点的语言标本.这些语言标本从形式上对常规语言进行了变化,突破了传统比喻具象化的特点,扩大了比喻的表现领域,强化了比喻的感染属性.别解词语则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离散性,将书面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这种反常化的表达不仅能帮助文学家突破语言的规范,创新语言体现文学的艺术性;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延长读者对信息的感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的星河文丛中,有一本工巧凤先生著的《精神的围城》,素雅的装帧凸现出学术的厚重,我觉得很值得一看。该书以独特的言说范围、言说方式以及携带着过多的人生体验与饱醮鲜红的生命汁液表明了一个女性批评家的才智、心智与不可言说的性别特长。 尽管现在女权主义者在颠覆男权一统天下时寄予了双性同体过多的热情与理想,但我仍然觉得男女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包括生理性的构造,甚至包括感觉、情绪、思维、力量等。当然差异并不等于差距,这正象太阳之不同于月亮,青松之不同于疏柳一样,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审… 相似文献
16.
新才子佳人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渐成潮流的城乡交叉地带叙事中的重要类型。它并非传统文学书写中才子佳人模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情爱波折中映现着城市/乡村、现代/传统的复杂纠葛。乡村才子凭借知识建构城市精英这一主流身份相对而言从易到难的历程,是近三十年人文知识分子处境的缩影;而他们与乡村佳人之间基于知识资本之有无的关系历程,在强化男性中心的性别文化格局时,也塑造着女性的被动性。然而,对乡村佳人的占有,无法真正消除乡村才子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心灵漂浮体验,并不能使其获得精神拯救。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中运用了大量新颖的通感,为小说增色不少,但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围城》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茅国权和简·凯利合译的英译文进行语料库对比研究,将原文和译文中通感按照通觉的不同进行分类和检索,并借助一定的语料库软件检索得出数据,考察《围城》中通感分布规律,并从语篇和通感构词两方面对典型范例进行观察,分析其文体效果及其在译文中的再现情况.研究发现《围城》中语篇类通感34处,在译文中除了1处通觉发生转移,其余均保留了原文的通感;而通感构词类艺术手法在原文中共计出现30处,译文仅保留10处,译文通过意译的方式只传达了语义,但通感的微妙意蕴却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18.
文化在文学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译文文本中体现出原文的文化是翻译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围城》英译本中中国文化的再现进行实例分析与探讨,总结出异化作为其主要的翻译策略,直译为其主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方鸿渐作为旧中国都市的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方现代化新思潮的洗礼后,成为特定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正因如此,使其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性.这种矛盾使他在爱情上一败涂地;婚姻上穷途末路;事业上一筹莫展.在其悲剧形成的同时方鸿渐的形象塑造也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于春海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7,24(3):100-101
《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部哲学著作,是讲天理人道的;有人说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讲天文地理、鸟兽鱼虫、历史逻辑、国家政治、伦理道德等等的;也有人贬低它,说它是算卦的书,专门宣扬封建迷信的.公说婆说,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